壮医敷贴疗法治疗滚克(类风湿关节炎)的技术规范研究
钟丽雁 唐杰 李妮 李新明 王苑俪 李凤珍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 广西南宁 530201
1 概述
1.1 疾病概况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手部小关节、多关节及对称性关节炎症为主要症状特点。该病好发于 30-50 岁中青年群体,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 2-3 倍。早期典型表现为多关节肿胀、疼痛、晨僵(持续时间常超过 1 小时)及屈伸功能障碍,其中晨僵现象是区别于骨关节炎的重要特征。随着病情进展,滑膜增生形成的血管翳会侵蚀关节软骨和骨组织,晚期可导致关节强直、肌肉萎缩、特征性畸形(如“天鹅颈”、“纽扣花”样变形),最终造成关节功能完全丧失甚至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目前 RA 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认为与环境因素(如吸烟、感染)、遗传易感性(HLA-DR4 等位基因)及免疫系统异常(T/B 细胞活化、自身抗体产生)密切相关。诊断主要依据 2010 年 ACR/EULAR 分类标准,需结合临床表现、血清学检查(类风湿因子、抗 CCP 抗体)及影像学特征(超声 /MRI 显示的滑膜炎或 X 线显示的骨侵蚀)。在治疗方面,现代医学仍面临重大挑战。一线用药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和糖皮质激素(GCs)虽能短期缓解炎症和疼痛,但无法阻止关节结构破坏的进程,长期使用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心血管事件(NSAIDs)以及骨质疏松、代谢紊乱(GCs)等不良反应。传统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如甲氨蝶呤起效缓慢(通常需 4-8 周),且部分患者出现肝肾功能损害或骨髓抑制。新型生物制剂(TNF-α 抑制剂、IL-6 受体拮抗剂等)虽能精准靶向炎症通路,但存在增加结核复发、机会性感染甚至恶性肿瘤的风险,高昂的治疗费用(年费用约 5-15 万元)也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当前研究热点集中在 JAK 抑制剂等小分子靶向药、干细胞疗法及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开发。同时,早期诊断(窗口期干预)、达标治疗(T2T 策略)和多学科联合管理(康复训练、心理干预)已成为改善预后的重要方向。患者教育特别是戒烟、适度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也被证明能显著影响疾病进程。
壮医将类风湿关节炎称为“滚克”,归属于“发旺”(痹病)范畴,认为其发病与人体“三道两路”(气道、谷道、水道,龙路、火路)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本病多因患者素体虚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养失当,导致“三气”(天气、地气、人气)不同步,气血运行不畅,此时若外感风毒、湿毒、寒毒等邪气,邪毒滞留于筋骨关节,阻滞龙路(血脉)、火路(经络),使气血瘀滞,筋脉失养,最终引发关节肿痛,早期以小关节(如手指、腕关节)对称性肿胀疼痛,屈伸不利为主,久病不愈者,邪毒深入筋骨,导致关节畸形(如手指偏斜、腕关节强直),甚至肌肉萎缩、行走困难。全身可伴怕风怕冷、肢体沉重、乏力,发热、口渴、烦闷,睡眠差,腹胀,可有皮下结节。[1]“滚克”的核心病机在于“毒虚致病”,即内在正气不足,外邪趁虚而入,导致“三道两路”运行受阻。治疗上强调“调气解毒、祛瘀通络”,结合壮药内服、外治(如壮医敷贴、拔罐、刺血疗法)以恢复气血平衡,使三气同步,达到缓解症状、延缓病情发展的目的。
1.2 疗法介绍
壮医敷贴疗法在壮族民间广泛流行,是将壮药敷贴于人体某些部位或穴位上,通过皮肤吸收药物,调节人体天地人三气同步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外治疗法。壮医敷贴疗法具有调理阴阳、调和气血、通畅三道两路、祛除邪毒、消肿止痛等功效 [2]。主要用于肢体感受风毒、湿毒、寒毒、痧毒等所致滚克(类风湿关节炎)、骆芡(骨关节炎)、隆芡(痛风)等常见风湿病;颈淋巴结核、痈疮肿毒、核嘎尹(腰腿痛)、夺扼(骨折)、林得叮相(跌打损伤)等外科疾病;慢性盆腔炎、京尹(痛经)、乳腺增生等妇科疾病。其还具有治疗直达病所、疗效确切、特色突出、无明显毒副作用、无明显不良反应等优点。
该疗法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具有“简、便、验、捷”的优点,是成熟有效壮医外治法之一。目前,在广西多家基层医院推广应用,收到良好效果。为基层医院提供成熟、易学、用得起的壮医技术。
2 疾病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按照美国风湿病学会和欧洲抗风湿联盟(ACR/EULAR)《2010 年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A :受累关节
- 1 个大关节( 0 分)
- 2-10 个大关节( 1 分)
- 1-3 个小关节(有或没有大关节)( 2 分)
- 4-10 个小关节(有或没有大关节)( 3 分)
- 超过 10 个关节(至少一个小关节)( 5 分
B :血清学 (至少需要 1 项结果)
- RF 和 CCP(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阴性( 0 分)
- RF 和 CCP ,至少有一项是低滴度阳性( 2 分)
- RF 和 CCP ,至少有一项高滴度阳性( 3 分)
C :急性期反应物(至少需要 1 项结果 )
- CRP 和 ESR 均正常( 0 分)
- CRP 或 ESR 异常( 1 分)
D :症状持续时间
周( 0 分)
周( 1 分)
注:在 A-D 内,取病人符合条件的最高分。例如,患者有 5 个小关节和 4 个大关节受累,评分为 3 分。分数相加 ⩾6 分,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2.2 壮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壮医病证诊疗规范》、《简明壮医药学》相关内容拟定[3-4]。
2.2.1 疾病诊断
(1)主症:小关节(多发于指关节)呈对称性肿痛,晨僵,关节屈伸不利,严重者伴有肌肉筋骨酸痛、乏力、麻木,晚期关节变形、行走困难。
(2)兼症:全身乏力,怕风、怕冷,肢节沉重,或见发热、口渴、烦闷,或见皮下结节,或伴腹胀、睡眠差。
(3)目诊征:勒答(眼睛)白睛上龙脉(血管)脉络边界混浊、有雾斑,或脉络红活。
(4)起病缓慢,病程长、缠绵难愈,逐渐出现形体消瘦;常因外感风寒湿毒而病情诱发或加重。
(5)辅助检查:类风湿因子(RF)阳性或增高、C- 反应蛋白(CRP)升高、血沉(ESR)增快,关节 ΔX 线检查可见骨质疏松、关节骨面侵蚀等改变。
2.2.2 壮医辨证
(1)阳证:四肢关节灼热、肿胀、疼痛,伴口渴,心烦,或见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白睛脉络红活弯曲。
(2)阴证:四肢关节疼痛、肿胀,受风遇寒则疼痛加剧,得温则疼痛减轻;关节局部发凉、拘急、屈伸不利;或伴见头晕、乏力、自汗、面色少华;舌体胖,舌质淡暗,舌苔白滑,脉弦;勒答上龙脉脉络暗红、弯曲、末端有瘀点。
3 适应症
符合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且症状有四肢关节肿胀、疼痛者,均可使用本疗法。
4 禁忌症
(1)敷贴关节部位有皮肤破损、溃疡、炎症、水泡等。
(2)皮肤过敏者。
5 技术操作规范
5.1 材料准备
5.1.1 药物
根据证型辨证选择壮药,打成细粉末,调配使用。阳证者,使用下面药物:肿节风30 克、忍冬藤30 克、两面针20 克;阴证者,使用下面药物:伸筋草30 克、透骨草20 克、当归藤30 克。(此为1 人1 天4 个关节用量)
5.1.2 其他材料
低浓度米酒、新鲜生姜汁,或食用米醋,医用纱布,医用胶布或绷带,医用棉签,医用手套。5.2 环境要求
清洁、安静、保暖、避风、室温以温度适宜即可。
5.3 操作详细步骤
(1)患者以坐位或卧位,以舒适且方便术者操作为宜。
(2)术者操作前清洁洗手、戴医用手套。
(3)调药:按上述辨证取适当药粉,阴证者药粉调配辅以低浓度米酒或新鲜生姜汁,阳证药粉调配辅以米醋,调成糊状,干湿适度,然后均匀平铺于纱布上,制成药贴。
(4)敷药:根据治疗部位表面积大小选择适当的药贴,贴敷时间为 4~6 小时,老年人、小儿及体质虚弱的患者敷贴时间可以适当缩短至 2~4 小时左右(具体根据患者耐受或病情而定)。
(5)固定:以医用胶带或绷带固定药贴。
6 疗程
每日治疗1 次,症状严重者可每日早晚各治疗1 次,14 日为一疗程,中病即止。
7 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案
皮肤过敏:停止敷贴,并将残余药物及药渍洗净,轻者无需处理,重者遵医嘱给外用或内服抗过敏药。
8 评述
壮医敷贴疗法操作方法简便,疗效肯定,安全性好,我院风湿病科近 10 余年来用壮医敷贴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特色突出,效果显著。广西名中医、名壮医李凤珍教授治疗风湿病学术思想认为,壮医风湿病病因归结为:虚、毒 、瘀,治法“祛毒、补虚顾护谷道”贯穿整个治疗过程,而外治法重在祛毒,滚克(相当于中医尪痹,西医类风湿关节炎)乃邪毒(风毒、寒毒、湿毒、热毒等)客于筋骨关节,阻滞龙路火路,即引起局部关节肿胀、疼痛,甚则屈伸不利,功能受限。临床中辨证使用药物,属阳证者,重用肿节风、忍冬藤,肿节风味苦,微辛,性平,为解湿毒要药,具有除湿毒,祛风毒,化瘀血,消肿痛之功效;忍冬藤味甘、性寒,擅长清热毒,又能祛风通络,两种药物使用起相辅相承,协同增效。辨证属阴证者,重用伸筋草,伸筋草为性微温之品,通调龙路、火路,除湿毒,止疼痛,与当归藤合用,增强舒筋活络,通利关节。此技术应用 10 余年来特色突出,效果显著,无过多不良反应,为基层提供易学、易开展的适宜技术,同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项技术提供临床客观依据。
参考文献
[1] 庞声航 , 王柏灿 , 莫滚 . 中国壮医内科学 [M]. 南宁 :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31-32.
[2] 黄汉儒 , 中国壮医学 [M]. 南宁 : 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1,86-87.
[3] 钟鸣 , 中国壮医病证诊疗规范 [M]. 南宁 :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111-112.
[4] 钟鸣 , 简明壮医药学 [M]. 南宁 : 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9,128-129.
第一作者简介:钟丽雁,女,51 岁,壮族,1997 年7 月毕业于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医学学士,壮医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风湿病壮医瑶医临床诊疗研究。
通讯作者;李凤珍 *,女,57 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岁,壮族,1990 年 7 月毕业于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医学学士,中医内科主任究方向:风湿病壮医临床诊疗研究。基金项目:广西适宜技术项目(编号:GZSY22-48), 经费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适宜技术项目;广西高水平重点学科(壮医学);广西名中医李凤珍传承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