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让语文课回归“言语的舞台”

作者

李彦颖

济南大学文学院 山东济南 250024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要兼顾工具性任务与人文性任务,这种教学理念将语文分为工具性与人文性两部分,实质上从根源上肢解了语文,使语文成了语文之外的东西,也使得当前语文教学陷于尴尬境地,语文教育该何去何从不禁让人深思。其中,王尚文先生着眼于语文课程的初衷,聚焦言语主线,以言语激活语文,认为语文教育要专心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不失为语文教学指了一条明路。

语文之源:言语

语文的课程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当前语文教学满足于完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教学任务,极少数人会去反思这种看似周全的教学模式。然而统一于何处?为什么要统一?如何统一?这一系列问题众说纷纭,也使得语文教学处于尴尬境地。笔者认为,这分明是人为地将语文分成两个平行系统之后再谈统一,实属有些多余。那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去审视语文,让语文教学回归初衷呢?

必然是回归到文的根源——言语。文字的出现促进了文化的形成,文化是人们有意识的运用语言加工而成,准确来说文化是语言的再创造,是人的言语实践活动的结果。这种言语实践活动的结果逐渐成为我们关照的对象,形成了我们熟知的文化,继而语文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不难看出,言语是语文最本质的根源。由此,作为语文教师,要牢牢把握言语教学的本质,让语文教学回归到言语上去,让语文成为语言的艺术。

语文之美:言语

语文是一门独具魅力的学科,讲究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的水乳交融。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是语文“美”的载体。“言语形式是言语作品的外部方面,表现为有形的线性结构,直接诉诸人们的感觉、知觉、属于物质的范畴;言语内容则是一个言语作品内部的方面,是人们的认知和情感,只能存在于一定的言语形式之中。”[1]我们感受文学作品的美与精致,实则是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的艺术升华。言语形式教会我们如何说话,用何种方式说话,言语内容则是教我们说什么话,两者构成言语能力的基础,语文老师的教学也应着眼于此。

在肖培东老师《桃花源记》课堂实录中,他充分发挥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相辅相成的关系,带领学生审美桃花源。课堂伊始,肖培东老师带领同学们有声朗读,注重“忽”字,感悟言语所表达的内容的深层含义,一个“忽”字将作者见到桃花林的惊喜状描摹得十分到位,使学生在朗读中沉浸于忽逢的情景,达到一种身临其境之效,“语文教学应当提倡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的咬文嚼字,从而使学生的语感伸向言语形式的各个角落,真正品尝出它的味道。”[1]读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时,肖培东老师描述画面,让学生感受儿童之趣、天伦之乐,此处适当补充课文所写的时代背景及作者写作背景,增加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知,渗透了作者思想感情,紧接着,老师抛出问题:为什么只强调老人和小孩,中年人不快乐吗?从言语形式上让同学解释此种写法的目的,学生回答:大同社会讲求幼有所养,老有所依,孩子和老人是快乐的,那这个社会必定是富足的,是美好的。作者以部分代全体的形式,提升了文章的审美水平。肖培东老师在阅读中,保持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的动态平衡,从内容与形式中领略文本的审美艺术,提升学生言语理解能力。

语文之成:言语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理当追求成功的语文教育,因此我们就必须抓住“言语”这一核心。“语文课程应当理直气壮地致力于课文怎么说的独特言语形式的教学。”[2]肖培东老师认为语文教学不应该着急跑出文本,而应该以文本为本,从文本出发,关照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形式便是内容,内容依附于形式,只有两者融会贯通,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促进学生进行言语实践,生发言语智慧。教材所选篇目都是经过时间沉淀的经典佳作,对学生来说是言语的盛宴,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解读、回味精致的言语,增强学生在特定情境中的言语体验,为学生的言语实践奠定一定的基础。

“语感是语言能力的核心,是左右写听说话动质量和效率的杠杆,而语文教材高品位的言语形式正是使学生的语感得以广化、深化、美化、敏化的主要对象。”[3]我们追求成功的语文教育,就不可忽视语感,语感的培养离不开言语实践活动,肖培东老师的言语教学实践自然可以成为我们进行言语教学的例子,学生积极进行课堂言语实践作为路径,最终在实践中力求提升学生言语智慧,言语智慧应当是成功的语文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言语智慧的习得是语文教育的成功所在。所谓言语智慧,李维鼎认为:“言语智慧”是指言语主题在处理与言语对象和言语环境各要素的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质和自由状态。”说的通俗易懂些,言语智慧就是一个人能不能言及意,有没有言语的情商。言语智慧是成功的语文所追求的目标,不止步于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而是让他们更灵活且有效地运用语言,提高言语能力,生成言语智慧。这是我们语文教育的初衷,在言语智慧中理解语文并创造语文,这不仅仅是言语智慧的生发,对个体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加持效果。

由知识到能力再到智慧,是螺旋上升的过程,语文教育应该立足于特定情境中的增强学生的言语体验,推动学生进行言语实践,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引导学生生发言语智慧,使语文教学在“言语舞台上”开出花,结出果,让学生在言语体验中,真正地感受语文,感受真正的语文。

参考文献

[1]

[3]王尚文:《语言∙言语∙言语形式——试论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 年第 1 期,第 73、74 页。

[2]王尚文:《语文教育改革中的“吕叔湘之问”》,《全球教育展望》,2017年第 5 期,第 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