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与实践路径研究
张泰铭
天津农学院 天津市 300392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普及化阶段转变,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据相关统计,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角色与实践路径,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推动高校就业工作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境
(一)就业市场供需矛盾突出
一方面,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现象。部分高校专业调整滞后,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与企业实际需求不匹配,导致部分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而新兴产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却供不应求。另一方面,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不仅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强调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使得很多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用人标准。
(二)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
部分大学生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对就业岗位期望过高,过度追求大城市、高薪资、稳定的工作,而对基层岗位、中小企业等缺乏兴趣。同时,一些学生存在依赖心理,过度依赖家长、学校为其安排就业,缺乏自主就业意识和主动性。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
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缺乏实习、实训经历,导致实际操作能力较弱。此外,很多学生在职业规划、求职技巧等方面存在欠缺,不懂得如何制作高质量简历、进行有效的面试沟通,影响了求职成功率。
三、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角色定位
(一)思想引领者
辅导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到不同职业岗位的社会价值,鼓励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相结合,积极投身基层、投身祖国建设需要的地方。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就业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树立自主就业、积极就业的意识。
(二)职业规划导师
辅导员需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兴趣、优势和劣势,结合市场需求和职业发展趋势,指导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从入学开始,就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根据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实现从“被动求职”到“主动规划”的转变。
(三)就业资源整合者
辅导员要积极整合校内外就业资源,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与合作,收集发布就业信息,邀请企业进校举办招聘会、宣讲会,为学生搭建更多就业平台。同时,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建议。
(四)心理疏导者
在就业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面临求职失败、选择困难等问题,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辅导员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谈心谈话、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缓解就业压力,调整心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就业挑战。
四、辅导员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精准化职业规划指导体系
1.分层分类指导:针对不同专业、年级学生制定差异化规划方案。例如,为工科学生重点对接智能制造企业,开展项目制实习引导;为文科学
生搭建新媒体运营、文化创意等实践平台。
2.引入测评工具:运用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MBTI 人格测评等科学工具,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倾向。某高校通过引入职业测评系统,使学生职业规划清晰度提升 40% 。
3.建立成长档案:从大一入学起为每位学生建立就业档案,动态记录实习经历、技能证书、求职进展等信息,实现个性化跟踪指导。
(二)打造多维就业信息服务矩阵
1.智能信息推送:开发就业信息小程序,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求职意向,实现岗位需求与学生简历的智能匹配,定向推送招聘信息。
2.校企直连平台:建立企业 HR 与学生的线上交流社群,定期举办"云宣讲会",2024 年某高校通过该模式促成 300+ 学生与企业达成初步意向。
3.行业信息专栏:在公众号开设"行业洞察"栏目,邀请企业高管解读行业趋势,发布新兴职业分析报告,帮助学生把握就业动态。
(三)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
1.订单式人才培养:与重点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如某高校计算机专业与互联网企业共建"人工智能实验班",学生毕业直接进入企业核心岗位。
2.双导师制实践:为实习学生配备校内学业导师和企业实践导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与岗位实践,提升学生职场适应能力。
3.职业技能认证:联合行业协会开展职业资格培训,如组织考取教师资格证、注册会计师等,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四)创新求职能力提升工程
1.模拟求职工作坊:定期举办简历门诊、无领导小组讨论、模拟面试等活动,邀请企业 HR 现场点评指导。
2.求职案例库建设:收集整理优秀求职案例,制作《求职成功经验手册》,通过朋辈分享激发学生求职灵感。
3.就业创业赛事:组织职业规划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以赛促学,2023 年某高校通过赛事孵化的创业项目吸纳 200 余名毕业生就业。
(五)建立全程化就业帮扶机制
1.重点群体帮扶:对家庭困难、少数民族、残疾学生等特殊群体建立"一对一"帮扶台账,联合校友企业提供定向岗位。
2.就业心理干预:开设就业心理辅导课程,建立心理咨询热线,通过沙盘推演、情绪疏导等方式缓解求职焦虑。
3.毕业后跟踪服务:建立校友就业反馈机制,收集企业用人评价,反向指导人才培养改革,形成就业工作闭环。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辅导员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肩负着重要使命。通过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充分发挥思想引领、职业规划指导、就业资源整合、心理疏导等作用,采取构建精准化职业规划指导体系、打造多维就业信息服务矩阵、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求职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全程化就业帮扶机制等实践路径,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同时,辅导员也应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适应就业工作的新要求,为高校就业工作和学生的职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 2024 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Z].2023-11-24.
[2]某高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R].2024.
[3]曹晨,柴玲.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创路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3(6):10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