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下小学美术与语文融合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姚杏仙 吴曈吾

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实验小学 南平市云谷实验学校

引言:现如今,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之中,核心素养已然成为引领教育变革的核心命题。特别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框架的发布,正式将素养培养作为学生培养的关键方向,并强调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教学改革指明了前行方向。同时,传统分科教学也逐渐暴露出弊端,学科间的割裂导致学生知识体系碎片化,难以形成系统认知与完善的知识结构。因此,如何立足于核心素养下进行融合教学,以顺应教育发展趋势,突破传统教学困境,已然成为亟需探讨的重要议题。

一、小学美术与语文融合教学的优势

(一)有益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与美术融合教学的关键优势在于,其可打破传统学科界限,以互补共生姿态重塑教学生态,一定程度上可为学生核心素养开辟全新路径,有益于培育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其主要归功于美术学科和语文学科独一无二的特性,从美术学科角度来说,其以线条和色彩构建相对直观的学习世界,语文则以文字和修辞为主搭建抽象的想象空间,二者相辅相成,可让学生在具象与抽象之间自由穿梭,既能透过绘画笔触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又能用细腻的文字描绘美术作品的意境,形成对知识的立体化认知以及独特的学习模式,得以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协同发展。比如学生在画作过程中借助语文学科的抽象想象空间可形成更为敏锐的感知力,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也能够发挥美术学科清晰的表达力,思维更具灵活性,综合能力潜移默化之中便得到有效锻炼。

(二)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从情感与审美层面来说,小学美术与语文学科之间的融合教学也能够激发学生更为强烈的学习兴趣,比如当语文中的文学作品转化为色彩斑斓的画卷,或是一幅幅绘画作品变成优美的文字,这一过程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更是学生以丰富感官体验到文化的内核。以诗词“大漠孤烟直”为例,传统语文学习视角往往聚焦于词句赏析,只是从文字角度去剖析其内在含义,而将其与美术学科进行融合,便可以美术创作形式将这一震撼转化为独特的艺术表达,使其在文化沁润与审美实践中厚植文化底蕴。除此之外,二者之间的融合教学也极为契合小学生具象化、情境化的认知特点,可为小学生创造全新的课堂形式,为其营造沉浸式的学习环境,将原本单一的语文阅读或美术创作,演变为充满趣味性与挑战性的探索之旅,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助力其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目标下实现全面发展。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美术与语文融合教学实践策略

(一)以主题整合为导向,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

立足于核心素养下融合小学美术与语文教学,需打破传统教学的固有框架,以主题整合为导向,将二者知识点进行有机重组,使文学感知与艺术创作相互渗透,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黑与白》一课时,教师便可深度挖掘“黑与白”这一主题在美术与语文领域的内涵与外延,将其打造为贯穿两科教学的主线。具体来说,教师可从美术与语文教材及课外资源中筛选相关素材,比如从美术维度,引入水墨画、版画等黑白艺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黑与白的对比以及留白的艺术处理,分析其所营造的视觉效果。然后再从语文维度,描绘黑夜与白昼、黑白意象的诗词散文,如“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带领学生品味文字中黑与白的象征意义,感受借黑白之景抒发的情感,从资源角度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二)创设情境化教学,激发多元感官体验

除以主题整合为导向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以外,教师也可借助多元方式为学生打造沉浸式学习情境,发挥语文与美术学科的情境创设优势,从多维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提升其审美感知与语言表达能力,在真实情境中培育核心素养。

例如,在讲解《美丽的花》一课时,教师便可从多个维度构建生动的教学情境,全方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实现美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具体来说,课前教师可带领学生运用美术技能,将教师布置成“花海世界”,悬挂色彩斑斓的花卉作品,装饰手工制作的立体花朵,营造出逼真的自然氛围,让教师踏入教师,便置身于这一真实的花园场景之中,激发强烈的学习情境。在课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花朵的形态,感受其质地的柔软,从视觉与触觉角度感知花朵的魅力。然后鼓励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一感受,要求让学生在描述过程中融入比喻、拟人修辞手法,以提升语文表达能力。课后,教师可进行作业布置,比如让学生根据绘画方式创作“心中的花朵”,创作完成后,让学生讲述创作灵感与背后的故事,将美术作品与文学表达相结合,促使学生在多元感官的协同作用下,提升美术创作能力,锻炼语文的表达与想象能力,真正实现了核心素养下美术与语文融合教学的目标。

(三)采用项目式学习,培养探究与创新能力

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来说,学科知识往往被切割成零散的碎片,学生难以将美术的视觉表达与语文文字叙事建立有机联系,而项目式学习以复杂且真实的任务为驱动,可打破学科间的固有边界,促使学生围绕同一主题展开跨学科探索,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体验中实现探究与创新能力的进阶。

例如,在讲解《美术小记者》一课时,教师便可以培养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为核心,采用项目式学习,将美术与语文知识深度融合。比如,教师可设定“策划并制作一期校园新闻特刊”总目标,模拟真实的新闻采编场景,让学生以“美术小记者”身份投入学习。然后,在进入项目实施过程,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让学生各小组围绕校园内的热点事件,确定采访主题,并运用语文沟通技巧,设计采访提纲,与受访者进行有效对话,并要求学生进行收集,运用语文知识撰写新闻稿件,强化学生文字总结能力。在完成文字工作撰写之后,教师便可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结合新闻主题和文字内容,进行版面设计与插图绘制,将文字信息转化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新闻作品,最终完成这一项目式任务,将美术与语文的学习贯穿于真实的任务实践,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探究与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立足于核心素养下,小学美术与语文融合教学的开展,不仅对提高教学质量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为学生构建起多维立体的学习生态,为核心素养培育开辟全新路径。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美术与语文学科融合教学的优势和价值,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完善,以推动学科融合深入推进,为培育具有综合素养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最后,也希望本次探索能够助力学科融合教学发展,让融合教学焕发更蓬勃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庄心怡. “双新”背景下小学语文与美术学科融合教学的实施策略[J]. 文渊(小学版),2025(3):157-159.

[2] 杨文雪. 核心素养培养导向下小学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策略研究[J]. 教师,2024(12):90-92.

[3] 毛强升. 通过任务单教学法实现小学美术与古诗词教学的有机结合——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为例[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5(4):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