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发展下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策略分析
李丽华
阿拉善盟就业服务中心 750306
引言:
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正深刻重塑全球经济格局。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显示,2023 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 53.9 万亿元,占GDP比重 39.8% ,催生了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数据标注员、直播销售员等 100 余个新职业。新经济形态下,传统岗位技能需求迭代加速,新兴领域专业人才缺口凸显。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环节,不仅是劳动者适应技术变革、实现稳定就业的重要保障,更是推动产业技术革新、增强经济发展韧性的核心驱动力。如何构建契合新经济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新经济发展下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意义
(一)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核心路径
新经济背景下,技术进步导致岗位需求呈现“两极分化”趋势:一方面,重复性、标准化岗位被自动化设备替代;另一方面,高技能、复合型岗位需求激增。职业技能培训通过系统性课程设计,帮助劳动者掌握AI应用、数据分析、智能制造等前沿技术。例如,浙江省开展的“数字工匠”培训计划,通过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训结合,使学员平均薪资提升 30% ,就业率达98% 。培训过程中融入的职业素养课程,如沟通协作、问题解决能力培养,进一步增强了劳动者的职场适应能力,有效缓解结构性失业问题。
(二)促进产业升级的关键支撑
职业技能培训与产业发展具有强关联性。在江苏昆山,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针对半导体产业人才缺口,联合企业开设光刻工艺、芯片封装等定制化培训班,累计为 127 家企业输送专业技术人才 2300 余名,推动区域半导体产业产值年均增长 18‰ 。通过“培训-就业-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职业技能培训不仅满足企业即时用工需求,更通过技术人才储备为产业创新提供持续动力。据统计,接受过系统技能培训的企业员工,其技术改进提案数量较普通员工高出 47% ,成为企业技术革新的重要力量。
(三)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引擎
新经济的本质是创新驱动型经济,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引入行业前沿技术、开展创新实践项目,激发劳动者的创新意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华为合作开设的“5G+智能网联”培训班,学员在实训中完成的智能交通解决方案,已有 3 项获国家专利授权。培训过程中设置的创业孵化模块,帮助劳动者将技术专长转化为商业价值。例如,杭州某电商技能培训基地孵化的直播创业团队,年销售额突破亿元,形成“培训-创业-就业”的生态闭环,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二、新经济发展下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策略
(一)聚焦劳动者需求,实施精准化培训
1. 构建分层分类培训体系。针对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建立“基础层-提升层-精英层”三级培训架构。对初次就业者,开展职业认知、通用技能培训;对在岗人员,实施岗位技能更新与跨领域能力拓展;对高技能人才,组织技术攻关与创新研修。例如,广东省推行的“三项工程”(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根据行业特性设计培训方案,其中“粤菜师傅”培训结合地域饮食文化,开发标准化课程体系,累计培训 12.6 万人次,带动就业创业 27.3 万人。
2.强化需求动态监测机制。依托大数据平台,建立劳动力市场需求预测模型。通过分析招聘网站岗位信息、企业用工调研数据,动态掌握行业技能需求变化。上海市就业促进中心开发的“技能需求指数”,实时监测 36个重点行业的技能缺口,为培训课程设置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建立学员培训反馈机制,通过定期回访、满意度调查,优化培训内容与方式。
3. 创新个性化服务模式。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学员提供智能选课、职业规划等个性化服务。例如,成都市推出的“技能培训云平台”,通过AI算法为学员匹配课程资源,并提供“理论学习-虚拟实训-岗位推荐”全流程服务。针对残障人士、退役军人等特殊群体,开发适应性培训课程,如盲人按摩数字化教学系统、退役军人创业指导课程,确保培训服务的普惠性。
(二)紧跟行业趋势,开展目标导向型培训
1. 建立产业需求对接机制。联合行业协会、龙头企业成立培训指导委员会,定期发布《新经济技能需求白皮书》。在重庆两江新区,政府与长安汽车、腾讯等企业共建智能制造培训联盟,将企业生产标准转化为培训课程,使学员结业即能上岗。同时,建立“培训-认证-就业”一体化机制,学员通过考核后可获得企业认可的技能证书,实现培训与就业的无缝衔接。
2. 创新项目制培训模式。以解决产业实际问题为导向,开展项目制培训。在杭州未来科技城,针对人工智能企业数据标注难题,组织高校、培训机构与企业联合开发“数据治理”培训项目,学员在完成项目实践后,直接进入企业参与实际项目。这种“真题真做”的培训模式,有效提升学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项目完成率达 92% ,企业满意度达 95% 。
3.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推行“现代学徒制”。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吉利汽车共建汽车产业学院,采用“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企业技术骨干与学校教师共同授课,学生在企业完成 60% 以上课程学习。通过产教融合,学生的岗位适应周期从 6 个月缩短至 2 个月,企业人才流失率降低 40% 。
(三)创新培训模式,提升培训质效
1. 构建数字化教学生态。开发虚拟仿真实训平台,运用VR/AR技术模拟真实工作场景。在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船舶建造虚拟实训系统可模拟船舶设计、装配、调试全流程,学员操作误差率降低 65% 。同时,建设“云课堂”平台,整合在线课程、直播教学、智能题库等资源。江苏省开发的“技能大师在线”平台,汇聚 1200 余门精品课程,累计学习人次突破 500 万。
2. 创新混合式教学方法。采用“线上预习+线下实训 + 云端辅导”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业机器人培训中,学员通过线上学习理论知识,在实训车间完成实操训练,课后通过云端平台接受教师个性化辅导。这种模式使培训效率提升 30% ,学员技能考核通过率提高 25% 。同时,引入游戏化学习机制,通过积分奖励、排行榜等方式增强学习趣味性。
3. 完善质量评价体系
建立“过程性评价 + 结果性评价 ⋅+⋅ 企业反馈”的多元评价机制。开发智能评价系统,实时监测学员学习进度与技能掌握情况。上海市推行的“职业技能培训质量指数”,从课程设置、师资水平、就业效果等 12 个维度进行量化评估,评估结果与培训机构补贴挂钩。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确保评价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结语:在新经济持续深化发展的背景下,职业技能培训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未来,职业技能培训需进一步强化数字化转型,深化产教融合,完善长效保障机制,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培训格局,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朱洁,孙筠.南京市大学生创业培训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生活教育,2025,(06):46-48.
[2] 李 芳 . 新 经 济 发 展 下 创 业 培 训 工 作 的 实 施 策 略 [J]. 活力,2024,42(08):19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