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三推三引,推动小班角色游戏自然联动

作者

洪汇婵

厦门市集美区杏林中心幼儿园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模仿、想象和角色扮演实现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载体。小班幼儿处于游戏行为由“独自游戏”向“联合游戏”过渡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幼儿虽具备初步的角色意识,但受限于语言表达能力与社会经验,常出现游戏主题零散、情节易转移、互动频率低等问题。如何在尊重幼儿主体性的前提下,通过环境创设、材料支持与师幼互动推动游戏自然生发,并实现主题、角色与情节的有机联动,成为幼儿教师亟需解决的实践问题。本文从环境、材料、角色三个维度提出推动策略,结合幼儿自主探究与教师适度引导的双向路径,为小班角色游戏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

一、三推助力游戏进程,促游戏自然生发

(一)情景融合,助推联动的游戏氛围

优质的物理环境是游戏联动的孵化器。教师需要突破传统区域划分的局限,构建具有延展性、开放性的游戏空间。例如,在“医院”游戏中,将班级一角布置为“挂号处”“药房”“诊室”等功能区,并投放白大褂、听诊器、药品等道具,幼儿在场景暗示下自然分配角色,形成初步的联合游戏。教师需要动态调整场景以适应游戏生成需求,如在“宠物医院”主题游戏中,教师发现幼儿频繁提及“宠物美容”的需求,随即在原诊疗台旁增设美容操作台,满足幼儿游戏需求。动态的调整环境及材料补充不仅延续了游戏热情,更催生出“宠物医生-美容师”的角色协作新模式。

(二)巧投材料,助推幼儿创新玩法

材料是游戏的物质基础,低结构、多层次的开放性材料更能激发幼儿创造力。根据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可采用“材料交叉式”投放策略:

1.第一类材料:投放与生活场景仿真度高的材料,帮助幼儿建立角色认知。

2.第二类材料:提供形象鲜明且用途开放的材料,激发幼儿尝试以物代物的意愿。

3.第三类材料:提供自然材料与废旧物品,支持幼儿自主游戏创新玩法。

交叉式投放材料,暗合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通过材料交叉使用挑战幼儿能力边界,创新新玩法。

(三)角色互动,助推游戏水平提高

教师的角色定位直接影响着游戏质量。教师可采用“动态角色介入法”,提升游戏互动频率。

“动态角色介入法”主要有以下四个阶段:

1.观察期:以“隐形记录者”身份建立幼儿游戏行为档案。

2.平行期:扮演同类角色进行示范。

3.互补期:引入新角色推动情节发展。

4.消退期:逐步退出让渡游戏主导权。

例如,当教师捕捉到幼儿在“娃娃家”因照顾宝宝与社会性需求(想去餐厅就餐)产生认知冲突时,及时将这种“社会性困境”转化为游戏生长点,幼儿在互动中自然生发出“我们可以像妈妈点外卖呀!”的共情对话。教师顺势抛出催化性问题:“怎样才能让饿肚子的人吃到热乎乎的饭菜呢?”,由此催生的“外卖员”角色不仅成为游戏叙事的新变量,更搭建起象征性游戏向现实经验迁移的新桥梁。

二、跟随幼儿的脚步,实现游戏的有效联动

小班幼儿的游戏行为具有鲜明的自发性和动态生成性,教师需要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活的引导策略,捕捉游戏中的“生长点”,通过材料、主题、角色三个维度的深度互动,实现游戏经验的螺旋式上升。

(一)聚焦材料互动,引自主探究与情节创生

幼儿对材料的常规使用常隐含创新契机。小班幼儿易陷入材料使用的固定模式,如在“理发店”中,幼儿反复使用剪刀给宝宝剪头发,导致游戏情节重复、互动单一。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教师可引导幼儿聚焦材料,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想法与想象,发散幼儿的思维,创新游戏情节。

例如,教师与幼儿互动之后,幼儿想要进行染发和卷发,聚焦幼儿的想法更换游戏材料,提供不同颜色的卡纸、染色板等材料,供幼儿选择发色进行染发;幼儿想要烫发,教师除了提供低结构的材料让幼儿自主制作烫发器,还需要观察幼儿在烫发的过程中偶发的问题,如当幼儿在烫发时,出现消极等待,与幼儿互动之后,我们的解决办法是提供幼儿感兴趣的绘本供幼儿自主阅读,将无聊的烫发时间变成灵活的阅读时间。

(二)拓展游戏内容,引主题联合与交叉互动

小班角色游戏需以“娃娃家”为主体,开展角色游戏需要打破单一游戏主题的界限,延伸角色主题,促进幼儿社会角色的扩展。例如,当幼儿在“娃娃家”照顾宝宝的时候,发现宝宝生病不舒服,幼儿提出想要去医院看病,教师支持幼儿的想法,将“娃娃家”与“医院”设置相邻区域,同时引发角色互动:“宝宝看病时,我们怎么描述宝宝的身体状况”“医生应该怎么提醒宝宝用药”通过跨主题的联动与交叉,不仅延长了游戏时长,更让幼儿体验社会角色间的协作关系。

(三)教师参与游戏,引角色交流与合作游戏

教师的角色介入需要实现从“显性主导”到“隐性支架”的智慧转变,采用“渐进式角色消退法”支架幼儿游戏,促进角色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以“服装店”为例举例教师的角色转变。

第一阶段:全参与示范

教师以“顾客”的角色开展全景式行为示范,完整演示“选衣服-试衣服-购买衣服”的流程,重点示范礼貌用语:“本季新款衣服有哪些?我可以试穿这件衣服吗?有会员折扣吗?”。通过示范完整的消费链,建构幼儿的购买认知。

第二阶段:半参与引导

教师扮演“店主”的角色,以问题导向介入,在游戏中制造“突发事件”。如“发现店里的服装乱七八糟,引导幼儿这些衣服工作人员应该怎么分工处理,怎么摆放美观?我们如何招揽顾客来我们店里购买衣服呢?”教师通过半参与的介入,促进幼儿角色之间交流与合作,丰富幼儿的游戏体验。

第三阶段:隐性支持

在角色游戏中做到隐形支持,教师应做到“退一步观察,提前一步准备”,通过记录幼儿的游戏行为,跟踪幼儿的游戏表现,剖析幼儿的行为表现,实现环境、材料、同伴的三维联动,支持幼儿在角色互动中自主解决问题。

教师通过三阶段的游戏参与,把游戏的自主权还给幼儿,让幼儿在游戏中更加自主,更加开放的创造游戏。

小班角色游戏的联动发展犹如培育一株幼苗,需要教育者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适时的养分(材料),适度的修枝(引导)。这一过程中,教师需始终以蚂蚁之眼关注幼儿,既是敏锐的观察者,也是智慧的引导者,更是耐心的守望者。未来的游戏探索之路,需要我们以更开放包容的心态,拥抱游戏的不确定性,在师幼共构中开启共建游戏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李娟. 幼儿园角色游戏中的教师指导策略研究[J]. 学前教育研究,2020(5):45-49.

2.教育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