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实验室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难点及措施

作者

王雪萌

上海浦东环保能源发展有限公司

前言:化工重金属污染以及致病性微生物污染均是实验室常见的突发环境事件,在事件发生后,需要第一时间做出应急响应,及时落实应急管理措施,加强应急处置,才能将突发环境事件带来的影响降至最低,保障实验室安全。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实验室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难点与措施研究,从而为后续应急管理提供良好的指导,更好地保障实验室稳定安全运行。

1 项目背景

现有博慧检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实验室项目,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室主要负责空气、水体、土壤及含致病性微生物等多元分析检测。在实验室开展检测工作的过程中,主要涉及 VOCs、重金属等化学污染物与 BSL-2 级致病菌等高关注度生物风险因子,所以面临的复合型环境风险比较大[1]。本项目需要通过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构建企业应急管理机制,有效预防或减轻泄漏、污染扩散等突发环境事件及其次生危害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好地保护环境安全,保障实验室稳定合规运营。以下是对实验室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难点与应急管理措施分析。

2 实验室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难点

2.1 面临较大的复合型风险

在本项目中,实验室开展的检测内容较多,涉及水样、土壤、空气以及生物检测内容,同时存在两大检测环境风险,一是化学污染物风险,二是致病菌微生物带来的生物风险。这两种环境风险背后的应急管理措施有很大的不同,前者主要在《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指导下,采用中和、隔离、吸附等方法降低污染物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后者处理更加严格,需要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指导下,通过封闭消杀、高压灭菌等流程进行重点防控[2]。如何在单一的应急管理预案中兼顾两种不同环境污染差异化处理,避免出现流程方面的矛盾与冲突是本项目中应急管理的一大难点。不仅如此,在生物安全处置方面,需要额外配置一些专业的设备装置,包括高压灭菌袋、气密式转运箱等,并需要与化学品泄漏应急资源独立分区存放,增加了后续物资管理难度。

2.2 建筑改造带来的物理限制

在本项目中,实验室是经过既有建筑改造而来,不能随意改动承重墙,通风管道布局已经固定,因此一些关键应急区域如洗消区、防渗围堰等区域不能按照理想的方案进行规划。具体表现为:(1)固定式消防围堰不能设置,会对化学泄漏快速封堵功能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2)应急洗消区需避开承重墙限制,需要高风险区域,很容易导致应急响应效率下降。此外,在本项目中,还能空间利用率与功能需求之间的矛盾问题。比如在实验室有限的空间内,需要同时满足检测操作、设备存放和应急设施配置需求,实际难度较大。如果引入固定式应急药箱、洗消池等传统应急设施,因为这些设施体积较大,很难适配有限的实验室空间,很容易导致应急资源无法就近部署,延误最佳污染物处置时机。

2.3 应急管理体系协同管理难度高

在本项目中,应急管理实施需要整合化学污染控制、生物安全防护、环境工程等多领域知识,包含多个应急管理主体,实际协同管理难度较高。比如本项目生物风险防控需微生物专家参与流程设计,而化学品泄漏处置需环境工程师主导,两者实际协同的难度比较大。在本项目中,实验室完成应急预案制定后,还需要及时与地方生态环境局、疾控中心等外部机构的应急机制进行对接,主要对接内容包括信息通报流程、资源共享规则等,为后续应急管理措施落实创造有利条件。上述整个过程实际协同管理难度较大,一旦沟通不畅,很容易导致应急管理资源调配滞后,不利于整体应急管理水平提升。

2.4 人员培训与应急演练要求较高

由于本项目实验室面临相对特殊的复合型风险,这意味着员工既要具备化学品泄漏应急处置能力,又要具备生物污染应急处置能力,因此实际需要接受更加专业复杂的培训,实际考核培训难度较大。本项目实验室物理空间有限,因此实际开展大规模应急演练的难度比较大,很难真实模拟一下应急处置环境,后续会导致一些应急管理程序漏洞不能及时发现,影响最终的应急管理效果。

3 实验室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措施

3.1 加强风险分类与标准化流程整合

面对本项目中存在的污染复合性风险,为推动应急管理措施落实,应按照空气、水、土壤以及微生物不同介质,分类完成风险数据库的构建,为后续建立化学污染物与生物风险因子应急处置标准创造有利条件[3]。在具体的应急处置标准方面,化学泄漏需要遵循《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采用中和、吸附、围堵等技术进行应急处理,并做好吸附棉、应急沙箱、防渗围堰等核心物质设备的配置,为避免流程冲突,需要由化学工程师作为主导,环境应急团队做好配合,确保标准应急措施得到规范落实。生物泄漏需要遵循《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落实封闭消杀、气溶胶防控、高压灭菌规范技术流程操作,需要准备好高压灭菌袋、气密式转运箱、紫外消杀等设备,由微生物专家负责审核,生物安全专员负责全程监控,确保应急处置的规范合理性。在上述整个应急处置过程中,还可以由化学工程师与微生物专家共同联合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确保两种实验室污染风险可以无缝衔接,避免存在应急管理流程方面的矛盾与冲突问题。

3.2 做好物理空间设施布局优化

在开展实验室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方面,为突破本次既有建筑空间带来的物理限制,需要做好以下两点工作,一是在不改动承重墙的前提下,合理部署一下微型应急设施,包括折叠式防渗围堰、壁挂式应急药箱等,这些设施还可以按需移动,有效节省空间,并实现快速应急响应。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利用走廊、过道等冗余空间,放置移动式生物安全转运箱、便携式洗消装置,保障应急资源就近部署。具体设施配置如表 1 所示。除了在有限的空间内完成各种微型设施部署以外,还可以在应急洗消区采用可拆卸式洗消台以及临时围挡,后续能够结合实际风险场景,自由灵活调整洗消区位置,确保应急管理措施及时得到应急响应落实。在建筑现有的通风系统中,通过局部加装高效过滤装置,优化既有通风管道的生物气溶胶截留能力,改善实验室内通风效果。

表 1 实验室微型应急设施布置表

3.3 进一步深化应急管理协同与联动机制

在本项目中,面对突发环境事件,为更好地推动应急管理措施稳定落实,需要结合实际,建立一个跨学科应急团队,整个团队成员包括化学工程师、微生物专家以及环境应急人员,共同负责开展应急预案推演工作,做好预案漏洞的排查[4]。不同人员设置不同的协同节点,确保整体应急管理措施得到全面有效落实,团队成员职责分工以及协同节点如表 2 所示。为进一步强化应急管理协同,实现环境突发事件联动控制,还应建立政府——企业应急联动机制,在实验室突发环境事件一小时内,及时上报嘉定区生态环境局及疾控中心。同时提前签订好与周边医疗机构、环保应急库的物资调用协议,确保处理应急事件时能够做好物资共享,保障应急管理效果。

表 2 跨学科应急管理团队职责分工及协同节点

3.4 加强人员培训与操作演练

在实验室突发环境事件后,需要相关人员第一时间做出响应,落实应急处置措施。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实际管理时,需要加强人员专业培训与操作演练。由于本项目面临的环境风险属于复合型风险,因此在培训时需要同时做好化学泄漏与生物泄漏双模块培训课程培训工作,引导相关人员模拟高压灭菌设备使用、气密式转运箱等操作技术,进一步提升应急处置人员的实操能力。本项目培训模块以及考核方式如表 3 所示。在建筑受限空间内,转变传统大规模演练模式,采用桌面推演+局部实操演论方式,加强折叠式防渗围堰部署、移动设备转运等关键环节的演练,弥补空间限制对演练的影响。

表 3 环境风险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培训模块内容及考核方

结束语

总之,实验室突发环境事件在发生后,需要及时落实应急处置措施,否则很容易对周围环境以及人员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制定紧急预案,并了解在应急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相应问题,确保应急管理工作得到稳定实施,更好地保障实验室稳定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张苏,胡强强,王金贵,等.高校实验室应急能力动态和静态评价方法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25,(02):109-116.

[2]杨秦利.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探析[J].实验室检测,2025,(08):51-53.

[3]姚瑶,冒爱荣,王玉琴,等.新时代高校实验室应急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建设[J].安徽化工,2025,(02):108-1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