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苍溪县地质灾害评估
卓顺
四川省乐至中学 四川 资阳 641500
1.区域背景
1.1 气候
苍溪县大致位于东经 105o49′51"-105o46"10" ,北纬 31°46′02"⋅31°49′01"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 16.9∘C ,七月平均气温 27∘C ,一月平均气温 6∘C 。
1.2 水文
苍溪县境内河流众多,其中最大的为嘉陵江,为苍溪县提供了丰富的水汽。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占全年降水的 80% 以上,据此在夏季和秋季常出现洪涝灾害;冬春降水相对较少,冬旱和春旱现象时常发生。
1.3 土壤
苍溪县地处盆地北缘、秦巴山脉南麓、嘉陵江中游,其土壤酸碱度为 5.8-8.2,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但是该县所处地形相对崎岖,土壤的保肥能力相对较差。
1.4 植被
苍溪县属于低山地形地貌区,土层深厚肥沃,立地条件好,但土壤的实际肥力不高,境内森林多为中幼林,植被总体发育较差,在夏秋多雨季节容易诱发多种地质灾害。
1.5 地形地貌
苍溪县处于盆地北部,以低山分布最为广泛。县内地势总体东北高西南低。海拔一般在 800m 左右,相对高差为 200~600m ,最高点为北部九龙山主峰,高程 1377.5m ,最低点为嘉陵江的出口八庙乡涧溪口,海拔353m ,高差 1024.2m
2.地质地貌
苍溪县境内出露的地层为侏罗系蓬莱镇组( J3p )、白垩系下统苍溪组( K1c )、白龙组( K1b )、七曲寺组( K1q )和第四系残坡积物、崩坡积物( Q4dl+el ),冲积物( Q4dl+al )。其中以白垩系下统苍溪组( K1c )分布最广,占该县域面积的 82.6% 。白垩系下统苍溪组( KlC )、白龙组( K1b )、七曲寺(
)属于碎屑沉积岩,岩性主要为长石石英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及其互层,岩性比较单一[1]。
3.地质灾害类型
苍溪县境内主要存在的地质灾害有:滑坡和崩塌。2008 年汶川地震发生前,苍溪县地质灾害点为 138 处,5·12 汶川 8 级大震后,2008\~2011 年滑坡发生的次数总体上是逐年增加的,崩塌在原有的基础上每年都略微有些增长;苍溪县发生滑坡的几率占到地质灾害总数的近 70% ,可见对苍溪县威胁最大的地质灾害是滑坡。
3.1 滑坡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土体沿着坡体内一定的软弱(面)一整体模式向下、向前快速滑移的现象。苍溪县内发育的滑坡集中分布在残坡积、崩坡积碎块石土较为发育的斜坡地带,其诱发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其中自然因素造成的滑坡占多数,人为因素次之。人为因素造成的滑坡占滑坡总数的百分之十八;自然因素造成滑坡占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二。因此预防和加强自然因素造成的滑坡是重点。
3.2 崩塌
崩塌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苍溪县内的崩塌主要分布在巨厚层砂、泥岩互层的岩体组成的斜坡地带,属于散落型崩塌,自然因素是崩塌形成的主要因素,人为因素次之。
4.分布情况(以 2010 年为例)
苍溪县 39 个乡镇均有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其中滑坡主要发生在陵江镇、唤马镇、漓江镇、东溪镇、三川镇、元坝镇、文昌镇、浙水乡等乡镇,尤其是陵江镇受灾频率最高;崩塌主要分布在龙山镇、黄猫乡、漓江镇、陵江镇、文昌镇等乡镇,其中龙山镇发生崩塌次数最多,主要威胁的是农民的房屋,其次是学校,对交通的影响不是很大。
5.地灾成因分析
5.1 降水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苍溪县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秋季节降水多,且多暴雨(24小时降水量为 50 毫米或以上的强降雨称为暴雨),暴雨使得地面径流量在短时间内大幅度增加,雨水对地面的侵蚀作用加强,部分雨水渗透到松散堆积层或岩石裂隙中,降低土粒间的黏结力,增加润滑作用,促使滑动,暴雨引发的苍溪县境内发生的滑坡总数占全年的 90% 以上。
5.2 植被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随着苍溪县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植被资源的破坏和不合理利用造成植被的密集度和稳定性降低,植被根系对地面土壤的固结作用减弱,即地面土壤变得疏松,土体的松动,汛期雨水增多,土壤随雨水整体性下移,最终可能将导致滑坡灾害的发生。
5.3 岩性和构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苍溪县岩性主要为长石石英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及其互层,岩性比较单一,分布于全县大部分低中山、低山、深丘地区,其中泥岩岩性软弱,亲水性和可塑性较强,遇水容易软化,使土质和岩体沿着软弱结构面滑动,滑坡多沿着斜坡内的地质软弱面滑坡[4]。再由于不同岩性岩石的差异风化,坚硬的长石石英砂岩抗风化能力强,易形成陡崖地形,软弱的泥岩抗风化能力弱,易形成缓坡或岩腔,为崩塌(危岩)的发育分布提供了有利的地质条件。
5.4 地貌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根据调查资料统计,松散土层的滑动坡度多在 20∘ 以上,基岩的滑动坡度多在 30∘~40∘ 之间,工程建设中,开挖坡角形成悬坡,在地形上人为造成的临空能为滑坡提供滑移空间[3]。苍溪县滑坡坡度大都在 20∘~40∘ ,占滑坡总数的 70% 以上;崩塌发生的斜坡坡度一般为 70∘ 以上,以坡度大于 80∘ 最多,占崩塌总数的 74% 。据此,坡度较陡的斜坡有利于滑坡的发育,坡度大于 70°的斜坡有利于崩塌的发育[1]。
5.5 地震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2008 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苍溪县的地质灾害比去年有明显的增加。地震使岩性变得不稳定,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增加[2]。2010 年苍溪县受灾农户总计 4124 户,总受灾人数达 27008 人,可能造成的灾害损失超过一亿元。
参考文献:
[1]姜磊,李泽琴,刘东.省苍溪县地质灾害调查分析[J].山西建筑,2010,36(8):106-108.
[2] 孙 再 鸣 , 袁 敬 , 孙 强 . 地 震 滑 坡 影 响 因 素 分 析 [J]. 铁 道 建筑,2010(12):81-83.
[3]郑文晓,吴平.图解法在地质灾害评估中的作用[J].西部探矿工程,2008(3):128-130.
[4]张根寿.现代地貌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