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预测性维护的机泵运维管理实践

作者

李文良 曾壮 赵军文

新疆成和天利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843000

引言:

在石油化工、水处理、电力等流程工业领域,机泵承担着流体输送的核心功能,据行业统计,机泵故障导致的非计划停机占流程工业总停机时间的 35% 以上,单次故障平均损失可达数十万元。传统运维管理中,定期预防性维护虽能降低突发故障风险,但存在 “一刀切” 的弊端 —— 对于状态良好的设备,过度检修会缩短其使用寿命;而对于隐性劣化的设备,固定周期的检修又难以提前发现隐患。随着工业物联网(IIoT)、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预测性维护作为一种基于设备实时状态的智能化管理模式,逐渐成为解决上述矛盾的关键技术 [1]。

一、预测性维护体系的构建

(一)监测参数选取与传感网络部署

构建有效的机泵预测性维护体系,其基础在于精准识别与设备潜在失效模式直接关联的核心运行参数。机泵的典型故障模式涵盖轴承磨损、叶轮腐蚀、密封件老化以及电机绕组故障等。不同故障类型在运行过程中会诱发特定的物理或化学参数异常。因此,基于深入的故障机理分析,确立以下关键监测维度:(1)振动信号: 作为核心监测项,其频谱特征能有效反映旋转部件(如轴承、叶轮、轴系)的机械状态变化,是识别不平衡、不对中、松动、磨损等故障的首要指标。(2)壳体温度: 持续监测泵体关键部位温度,用于评估轴承润滑状态、冷却系统效能以及是否存在异常摩擦生热。(3)电机电流: 通过分析电流波形(特别是三相电流平衡性)及负载变化,可监测电机绕组健康状况、电气连接问题以及由泵端机械故障(如叶轮堵塞、磨损)引发的负载异常波动。(4)油液污染度: 定期检测润滑油中的磨损金属颗粒(铁谱分析)、水分含量、粘度及酸值等,是评估轴承、齿轮等摩擦副磨损程度以及润滑系统整体劣化状态的关键依据[2]。

在传感网络的实际部署中,采用有线与无线相结合、在线监测与离线分析互补的混合策略:(1)关键机泵: 安装高精度(采样频率 ⩾2kHz )振动传感器,通过工业现场总线(如 Modbus, Profibus)或以太网实时传输数据至中央控制系统,确保对核心设备运行状态的高频、连续监控。(2)分散辅助机泵: 部署基于 LoRa 等低功耗广域网(LPWAN)技术的无线温度传感器网络,以较低频率(如每 5 分钟)采集并上传壳体温度数据,兼顾覆盖广度与能耗经济性。(3)油液状态监测: 建立定期采样制度(如每月),对润滑油样本执行铁谱分析以量化磨损颗粒浓度与形貌,并进行水分检测等理化指标分析,作为在线监测的重要补充。通过上述部署,构建起覆盖全部关键监测参数、具备不同采样频率与传输方式、适应设备重要性与分布特点的全域状态感知网络,为预测性分析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 [3]。

(二)数据处理与预警模型构建

海量监测数据的价值依赖于高效的处理流程与智能分析模型。体系构建的核心环节包括:

(1)边缘侧数据预处理: 在靠近数据源的边缘计算网关完成原始数据的初步处理。主要任务包括:剔除因环境干扰(如瞬时冲击、电磁噪声)产生的异常值;对振动信号进行时域(如有效值、峰值、峭度)和频域(如频谱、包络谱)特征提取,计算如峰值因子、波形因子等表征信号冲击特性与复杂度的指标。最终,融合振动、温度、电流等多源数据,构建一个包含 132 个维度的综合状态特征向量,全面刻画机泵的运行健康状态。

(2)机器学习故障诊断模型训练与应用: 基于积累的 5 年历史运行数据与故障记录(包含 236 个标注清晰的完整故障案例),采用随机森林(RandomForest)等鲁棒性强的集成学习算法训练故障分类模型。该模型能够有效识别并区分轴承外圈磨损、叶轮气蚀、密封失效、电机绕组短路等12 类典型故障模式。经测试验证,其故障类型识别准确率稳定在 92% 以上,为精准维护决策提供依据。

(3)分级预警策略与闭环维护联动: 为实现故障的早期发现与干预,模型输出结果触发三级渐进式预警机制:1)一级预警(轻微异常): 指示特定参数出现偏离正常范围的初始迹象或轻微波动。系统自动提示增加对该设备相应参数的监测频率,进行密切观察。2)二级预警(趋势劣化): 表明一个或多个参数呈现持续恶化趋势,存在较高故障风险。系统自动生成包含具体故障类型预测、潜在原因分析及针对性维护措施(如检查特定轴承、清理过滤器、补充润滑油)的建议工单。3)三级预警(故障临近): 表征设备状态已恶化至故障即将发生的临界点。系统立即触发强制停机检修流程,防止灾难性损坏。

(4)信息推送与资源协同: 所有预警信息及维护建议通过工业移动应用(APP)实时推送给相关运维人员。系统深度集成企业资源计划(ERP)或计算机化维护管理系统(CMMS),在生成维护工单时自动关联并查询所需备品备件(如特定型号轴承、密封件)的库存状态与位置信息,实现维护任务与物资资源的动态、高效联动调度,显著缩短维修响应时间,优化资源配置[4]。

二、实践效果与优化方向

(一) 体系应用成效分析

该预测性维护体系在某大型化工企业机泵群实施运行 18 个月后,其效能通过多项关键运行指标得到显著验证。最为突出的成效体现在设备运行可靠性的提升:机群非计划停机事件频次由实施前平均每月 7.2 次大幅下降至 2.8 次,降幅超过 60% ,有效保障了生产流程的连续性。与此同时,维护作业效率显著提高,单次维护任务的平均耗时从原先的 8 小时缩减至 4.5 小时,这主要得益于精准的故障定位与预置维护方案。

(二) 现存挑战与优化策略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体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暴露出需进一步完善的环节。首要挑战存在于部分服役年限较长、结构设计特殊的陈旧机泵。受限于其固有机械结构,传感器难以部署在能够有效捕捉关键故障特征信号的最优位置(如轴承座内部、靠近密封腔体处),导致针对此类设备的预警准确率相对偏低(约 78% ),弱化了预测效果。应对此问题,亟需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为特定老旧机型设计定制化的传感器安装支架或转接装置,克服空间限制,优化信号采集点。

结语:

预测性维护技术通过 “感知 - 分析 - 决策 - 执行” 的闭环管理,实现了机泵运维的精准化与高效化,基于实时状态监测与数据驱动的维护模式,能够有效平衡设备可靠性与经济性。随着数字孪生、边缘智能技术的融合应用,预测性维护将向 “虚拟仿真 + 自主决策” 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提升工业设备的智能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铁镔 , 王熹颖 , 魏衍亮 . 机泵检测维护管理现状及预测性维护关键技术研究 [J]. 设备管理与维修 , 2024, (10): 66-69.

[2] 何伟, 高玲, 崔振伟, 江学文, 郭月明, 田欣. 机泵预测性维护关键技术研究 [J]. 设备管理与维修 , 2023, (13): 25-28.

[3] 陈赫然 . 状态监测系统在关键机泵的应用 [J]. 化工管理 , 2019, (33): 123-124.

[4] 杨露霞, 钱依祎, 王玉军. 基于物联网的机泵运维管理平台设计[J]. 自动化仪表 , 2018, 39 (06):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