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土地开发整理的现实困境与多维破解路径研究
邓鸿雁
云南省昭通市土地开发整理中心 657000
引言
我国山区面积比重大,山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整理对于缓解人地矛盾、巩固生态屏障、推动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土地开发整理作为提升土地产能、优化空间结构的重要手段,在平原地区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自然条件复杂、生态脆弱、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其推进过程却步履维艰。传统的土地整理模式在山区往往出现“水土不服”,甚至可能引发新的生态与社会问题。因此,深刻剖析山区土地开发整理的特殊困境,探索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已成为实现山区土地资源高效、公平、可持续利用的迫切需求。
一、 山区土地开发整理面临的现实困境
山区土地开发整理的困境源于其独特的自然本底和人文社会环境,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1.1 自然地理维度:本底条件约束显著
地形地貌复杂,工程实施难度大:山区地势起伏大、坡度陡、地块破碎零散,大规模机械化作业难以开展,土地平整、道路修建、灌溉设施铺设等工程的成本和技术难度远高于平原地区。
生态环境脆弱,平衡保护与开发难:山区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江河源头,水土流失、石漠化等风险高。大规模的推填挖方极易破坏原有植被和土壤结构,扰动地质稳定性,可能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生态保护与土地开发之间的矛盾极为尖锐。
土壤贫瘠,新增耕地质量堪忧:山区土层普遍浅薄,石砾含量高,有机质匮乏。即便通过工程手段整理出“形态”上的耕地,其“体质”—土壤肥力和耕作条件也难以在短期内达到高质量农地的标准,后续培肥地力成本高昂。
1.2 经济社会维度:内生动力与外部约束并存
资金投入巨大,经济效益不显:山区单位面积的土地整理成本高昂,而整理后土地的产出收益受限于质量、气候和市场距离,投资回报率低,难以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过度依赖财政资金,导致可持续发展财力不足。
劳动力流失与老龄化,主体参与缺位:山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留守人口老龄化和空心化现象严重。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和后续管护均需大量劳动力,而现实是缺乏有效的参与和实施主体,项目效益难以充分发挥。
权益关系复杂,协调成本高:山区土地权属可能涉及集体、农户、林业等多个部门,地块细碎导致权属边界模糊,历史遗留问题多。在整理过程中,涉及地块重划、权属调整和利益再分配,协调难度极大,易引发社会矛盾。
1.3 技术管理维度:适用性与精准性不足
技术模式“平原化”,缺乏山区适配性:当前许多土地整理技术标准和工程模式主要基于平原地区经验,直接套用于山区会出现不适应甚至冲突。缺乏针对不同山区类型(如深山区、浅山丘陵区)的差异化、定制化的技术标准和模式体系。
“重工程、轻生态”倾向明显:部分项目规划设计中,过于追求新增耕地指标和视觉上的“整齐美观”,采用了过多的硬质化、渠系化工程,破坏了自然景观和生物栖息地,忽视了生态化、柔性化的工程技术应用。
后期管护机制缺失,项目效益难以持续:普遍存在“重建轻管”现象。项目验收后,缺乏长效的管护资金、责任主体和机制,导致新建的道路、水利设施等因灾损或缺乏维护而迅速老化失效,整理后的耕地因缺乏培肥和经营而再次撂荒。
1.4 政策保障维度:体系协同与精准度欠缺
政策碎片化,部门协同不足:土地整理涉及自然资源、农业、林业、水利、环保等多个部门,各部门政策目标、资金渠道和管理要求不尽相同,缺乏有效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机制,导致项目整合难度大,政策合力不足。
考核指标单一,导向存在偏差:过往的考核评价体系往往过于强调“新增耕地数量”等硬性指标,而对新增耕地的质量、生态效益、社会满意度等关注不够,这种指挥棒在一定程度上驱使项目实施偏离综合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二、 破解山区土地开发整理困境的多维路径
应对山区土地开发整理的复杂困境,必须采取系统思维,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整体性解决方案。
2.1 生态维度:践行生态优先与绿色整理理念
强化生态安全底线约束:开展精细化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作为项目选址和规划的前提。严格禁止在生态极度脆弱和地质灾害高易发区进行大规模工程性开发。
推广生态型工程技术:摒弃过度工程化思维,优先采用生态护坡、植被恢复、土壤生物改良等近自然、柔性化的工程技术。最大限度地保护表土资源,尊重原有地形地貌和水文脉络,维护生物多样性,建设“会呼吸”的田园生态系统。
建立生态效益评估机制:将生态效益纳入项目评价的核心指标体系,对项目的碳汇能力、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服务价值进行量化评估,引导项目从单纯追求产能向提升综合生态功能转变。
2.2 经济维度:创新投融资与利益共享机制
构建多元化投入格局:在保障财政资金主导作用的基础上,积极探索 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以奖代补、贴息贷款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探索将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流转收益反哺于土地整理和后期管护。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将土地整理与山区特色产业发展(如特色种植、康养旅游、生态观光)一体规划、同步推进。通过改善生产条件,为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奠定基础,提升土地产出效益,增强项目经济可持续性。
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保障农户在项目实施和后续经营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探索“土地入股”、“保底分红”等模式,让农户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和产业发展红利,激发其内生动力。
2.3 技术维度:研发推广适配性技术与智能管理
制定差异化技术标准:研究制定适用于不同坡度、不同海拔、不同土壤类型的山区土地整理技术标准和规范,明确生态化、小型化、精准化的工程技术要求。
加强科技创新与应用:积极应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无人机、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高精度勘测、精准规划设计和智能化施工管理。推广节水灌溉、土壤改良等关键技术。
构建全域全周期管护体系:明确项目后期管护的责任主体、资金渠道和考核要求。探索引入专业化公司、村集体合作社等进行社会化管护,确保工程设施长期有效运行和地力持续提升。
2.4 政策与社会维度:强化统筹协调与公众参与
加强政策整合与部门协同:建立由地方政府牵头,多部门联合的项目审批和实施机制,统筹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土保持、乡村振兴等各类项目和资金,形成“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局面。
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以生态效益、耕地质量、农民满意度为核心的多元综合评价体系,淡化对单一数量指标的过度考核,引导项目回归其综合价值本位。
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从项目选址、规划设计方案到实施管护的全过程,都要充分征求农民意见,保障其权益。通过村规民约、一事一议等方式,促进群众共识的形成,减少实施阻力,提升项目的社会可接受度。
结语
山区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困境源于自然、经济、社会、管理的深层交织,其破解也必然依赖于多维度的协同发力。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理念,从追求数量的外延式开发转向注重质量与效益的内涵式提升,从单一的工程思维转向“生态经济社会技术”协同的系统思维。未来的山区土地开发整理,应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化、精细化、人本化和智能化的道路,将其深度融入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全局,最终实现国土空间优化、生态安全稳固、农业生产增效与农民生活改善的多重目标,为山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资源基础。
参考文献:
[1] 靳宏韬 . 分析土地开发整理思路及对策 [J]. 科技与企业 ,2014,(06):236.DOI:10.13751/j.cnki.kjyqy.2014.06.216.
[2] 王丽 . 土地开发整理思路与对策探讨 [J]. 现代商贸工业 ,2014,(01):37-38.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4.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