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小学数学策略研究

作者

赵燕

甘肃省民乐县东浦小学

前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民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国家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教育在学生价值观、世界观、民族观的初步形成阶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研究呼吁通过课程融合实现育人目标,将“课程思政”理念落实到每一门课程、每一节课堂。

一、挖掘数学学科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元素

中国古代数学源远流长,诸如《九章算术》《孙子算经》等经典著作,凝结了多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中“方田术”“盈不足术”等内容在历代注解中都体现了民族间的交流与借鉴。少数民族在数学发展中也贡献卓著。小学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生活,而多民族地区的日常生活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元素,极具教育价值[1]。例如,在讲解“图形的认识”或“图形的变换”时,可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苗族刺绣、维吾尔族地毯纹样、藏式建筑等具有鲜明几何特征的民族工艺,感受不同民族对对称、变换、美感的理解;在“统计与可能性”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各民族节庆活动,如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等,通过统计节日参与人数、食材准备、节目安排等,引导学生在数据处理中理解民族习俗的多样性和节日共庆的融合性;在“应用题”教学中,结合乡村振兴背景,设计如“某民族村引进苹果种植后亩产收益变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数据分析,理解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变化与国家统一大市场的紧密关系,增强民族认同和责任意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小学数学越来越重视学生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利用真实的国家统计数据,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真实面貌。例如,结合全国人口普查中的民族分布数据,引导学生制作统计图表,比较各民族人口数量、地区分布、年龄结构等,并思考背后的成因。真实数据的融入,既提升了学生的数据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他们对国家治理结构和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

二、构建“情境化 + 数字化”教学模式

为提升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促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构建“情境化 + 数字化”的教学模式成为重要方向,通过真实情境和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内化知识、理解文化、增强意识,实现知识掌握与价值塑造的协同发展。数学学习往往被学生认为是抽象而枯燥的,但若通过贴近生活、贴近民族文化的教学情境创设,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和文化共鸣 [2]。例如,在学习“条形统计图”或“扇形图”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模拟“民族文化展”活动。学生可收集和统计各民族特色展品的种类与数量,如哈萨克族刺绣、羌族银饰、蒙古族马具等,并绘制相关统计图进行分析,从而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多元与丰富。在“百分数”教学中,以“草原那达慕”节日为背景,引导学生计算赛马比赛的胜率、优胜比率,结合具体的节日场景与民族风俗,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嵌入生动的民族文化之中,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归属感。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数字化教学手段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融合提供了新的路径和可能。通过虚拟仿真平台,教师可引导学生“穿越”时空,沉浸式体验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数学交流场景。例如,借助虚拟实景重构“丝绸之路”贸易路线,让学生模拟计算运盐、丝绸或香料的贸易数据,理解不同民族之间如何通过数学进行物资交换与经济往来;也可还原清代多民族协同测绘地图的过程,引导学生了解早期坐标系与比例尺的应用。数字化互动不仅丰富了数学教学形式,更通过沉浸式文化体验,加深了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认知。

三、建立“过程性 + 多元性”评价体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特别是在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关注其合作态度、文化理解、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成长 [3]。例如,在组织“小组探究中华民族数学智慧”主题活动时,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是否完成了统计图表、计算任务等操作性内容,更应关注学生在小组汇报中是否能够准确解读《九章算术》、藏族《算学启蒙》、回族珠算等民族数学成果的文化内涵,是否能从合作中体现尊重多元、互助共融的态度。同时,教师可以借助学习档案袋、观察记录单等工具,持续跟踪学生在课堂讨论、项目实施、课后反思等环节的表现,将过程性成果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评价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反馈,更应构建多主体参与、多角度观察的评价机制,以全面、客观反映学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认知与情感发展。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评价可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思维深度和文化表达能力;学生互评则可以通过“伙伴观察记录”“学习互助评价卡”等形式,让学生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加深对多民族数学文化的理解;家长评价则可通过家庭参与活动进行,如开展“家庭民族文化数学小讲师”活动,鼓励学生向家长讲解自己所学的民族数学故事或文化案例,家长再以观察记录或反馈问卷形式参与评价。这种家庭 -学校 - 学生三方联动机制,有助于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拓展评价的深度与广度。

结语

综上所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系统融入小学数学教学,是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育人的应有之义。这一过程不仅是数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延伸,更是对学生民族认同与文化自信的深度培养。通过挖掘数学中的民族文化资源、创新教学方式并改革评价机制,教师在“润物细无声”的课堂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有机融合,培养有思想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夏名金 , 胡艳辉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探究 [J]. 中国民族教育 ,2024,(01):42-43.

[2] 王莉萍 .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 中小学班主任 ,2023,(22):50-52.

[3] 赵欣怡 , 孔凡哲 , 史宁中 . 小学数学教材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与路径 [J]. 民族教育研究 ,2022,33(05):129-136.

课题来源:2025 年甘肃省教育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专项研究课题

课题名称: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小学数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25z1zxxyb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