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虚拟现实技术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国产动画与江苏非遗传承的协同美育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

王哲 张潇月 朱美洁

南通理工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 江苏南通 226000

一、协同美育 —— 国产动画与江苏非遗传承的共同诉求

近年来,《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国产动画电影的成功,印证了传统文化对动画美育价值提升的关键作用。这些作品以视觉符号重构、叙事内涵创新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中的审美理念、精神内核转化为大众可感知的动画美育语言,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之美。然而,国产动画在向 “中国风格” 深耕的过程中,美育层面的短板逐渐显现:多数创作者对非遗美育价值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仅将非遗元素作为装饰性元素挪用,未能挖掘其背后的审美特质、文化精神,导致动画作品的美育内涵单薄,难以实现文化审美传承的深层目标。

江苏非遗作为中华美育资源的重要宝库,如海安花鼓的 “稳中浪、浪中颤、颤中俏” 展现着民间舞蹈的灵动之美,苏绣的 “平、齐、细、密” 传递着传统手工艺的精致之美,昆曲的 “水磨流利” 蕴含着古典戏曲的意境之美。但当前江苏非遗传承面临 “美育断层” 危机:一方面,传统 “口传心授” 的传承模式难以契合年轻一代的审美接受习惯,海安花鼓等非遗的美育价值难以触达年轻群体;另一方面,VR 技术虽能通过沉浸式体验激活非遗美育场景,但实践中存在 “技术与美育脱节”问题 —— 技术团队缺乏对非遗美育内涵的理解,开发的 VR 项目仅能还原非遗的外在形态,无法传递其审美精髓;非遗传承人虽懂美育表达,却不懂 VR 技术的美育转化逻辑,难以将 “颤步” 的韵律美、苏绣的肌理美转化为数字化美育语言。

无论是国产动画的美育升级,还是江苏非遗的数字化美育传播,核心都指向 “复合型美育人才短缺”—— 即缺乏同时掌握动画美育创作逻辑、非遗美育内涵解读、VR 技术美育应用的专业人才。高校作为美育人才培养的核心阵地,亟需构建协同美育教学模式,打破国产动画、江苏非遗与 VR 技术的学科壁垒,将非遗美育资源转化为动画创作的审美养分,通过 VR 技术放大美育效果,培养兼具文化审美素养、艺术创作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型美育人才,这既是解决二者美育困境的关键,也是推动文化美育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必然选择。

二、国产动画与江苏非遗 VR 传承的美育人才需求与培养现状

当前国产动画美育人才培养存在明显短板:其一,课程体系中 “技术导向” 大于 “美育导向”,多数高校动画专业侧重 Maya、AE 等软件教学与创作技巧训练,对江苏非遗的美育课程设置极少,学生对海安花鼓的舞蹈审美特征、苏绣的色彩搭配规律缺乏认知,难以在创作中融入非遗美育元素;其二,美育教学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 “非遗审美— 动画转化” 的实践训练,例如学生虽了解海安花鼓的 “颤步” 动作,却无法通过动画分镜设计展现其韵律美,导致动画作品中的非遗元素沦为 “审美空壳”,无法传递真正的美育价值。

国产动画与江苏非遗 VR 传承协同发展所需的复合型美育人才,需具备 “三维美育核心能力”:其一,非遗美育解读能力,能深入挖掘江苏非遗(如海安花鼓)的审美特质、文化精神与美育价值,为动画创作与 VR 开发提供审美依据;其二,动画美育创作能力,掌握动画审美符号设计、叙事美育构建的技巧,能将非遗美育元素转化为生动的动画审美语言;其三,VR 技术美育应用能力,熟练运用 VR 技术实现非遗动画的沉浸式美育呈现,通过交互设计增强用户的审美体验感。

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动画专业、非遗相关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各自独立,美育课程缺乏交叉融合 —— 动画专业不教非遗美育解读,非遗专业不涉及动画与 VR 技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忽视美育转化,导致学生难以形成 “三维美育核心能力”。因此,构建协同美育教学模式,打破学科壁垒,成为培养复合型美育人才的关键路径。

三、国产动画与江苏非遗 VR 传承的协同美育教学模式构建

基于复合型美育人才的 “三维美育核心能力” 需求,构建 “课程— 实践 — 评价” 三维协同美育教学模式,以高校为实施主体,整合国产动画、江苏非遗、VR 技术的美育资源,实现非遗美育知识传授、动画美育技能训练、VR 美育技术应用的有机统一。

(一)课程体系重构:打造 “文化美育 — 艺术美育 — 技术美育” 融合模块

课程体系是美育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需打破传统专业界限,构建跨学科的美育模块化课程,从文化、艺术、技术三个维度夯实学生的美育基础。

1. 江苏非遗文化美育模块

该模块以 “夯实非遗美育认知” 为目标,避免动画创作与 VR 开发中的 “美育偏差”。课程内容聚焦江苏非遗的美育内涵,包括海安花鼓的舞蹈审美特征、昆曲的戏曲美育要素、苏绣的手工艺审美价值等。教学方式采用 “理论讲授 + 审美实践” 结合:理论课程邀请江苏非遗传承人、美育研究学者授课,通过视频解析、现场示范,讲解海安花鼓“颤步” 的韵律美、苏绣 “虚实针” 的肌理美;审美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前往海安花鼓传承基地、江苏非遗博物馆,近距离观察非遗表演与制作过程,通过 “审美记录”“美育访谈” 等方式,记录海安花鼓的服饰色彩搭配、苏绣的纹样审美寓意,形成 “非遗美育档案”,为后续动画美育创作与 VR 美育开发提供素材支撑。

2. 国产动画艺术美育模块

该模块以 “提升非遗美育转化能力” 为核心,将江苏非遗美育元素融入动画创作全流程。课程内容在传统动画课程基础上,增设 “非遗动画审美符号设计”“非遗主题叙事美育构建” 等特色课程。例如,在 “角色设计” 课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以海安花鼓表演者为原型,提取 “颤步扭腰” 的动作审美特征,结合动画审美规律,设计兼具非遗辨识度与动画美感的角色形象 —— 如将 “颤步” 的灵动性转化为角色的肢体语言,通过夸张化处理放大其美育效果;在 “分镜设计” 课程中,指导学生以海安花鼓的表演场景为蓝本,运用构图美学、色彩心理学,设计能展现韵律美的分镜,让观众通过画面感受非遗的动态之美;在 “叙事美育构建” 课程中,结合《大圣归来》的叙事美育逻辑,引导学生以非遗中的民间传说为核心,挖掘其中 “勤劳勇敢” 的精神内核,构建兼具非遗美育内涵与动画戏剧张力的故事脚本,实现非遗美育价值的动画化传递。

3. VR 技术美育应用模块

该模块以 “实现非遗动画沉浸式美育” 为目标,培养学生运用VR 技术放大美育效果的能力。课程内容围绕 VR 技术与美育的适配性展开,包括 VR 场景审美建模、VR 交互美育设计、动画内容的 VR 美育适配技术等。例如,在 “VR 场景审美建模” 课程中,指导学生根据海安花鼓的传统表演场景,利用 Unity 软件构建虚拟场景,通过光影设计、色彩搭配还原庙会的热闹氛围,突出海安花鼓表演的视觉焦点,让用户在虚拟场景中感受非遗的环境之美;同时,课程设置 “技术与美育平衡” 专题,探讨如何避免 VR 技术过度炫技掩盖非遗美育内涵,例如在虚拟场景中控制特效使用频率,确保用户注意力集中在海安花鼓的舞蹈美而非技术效果上。

VR 技术与动画艺术的结合,让江苏非遗的美育价值实现了 “活态化”“年轻化” 传播。同时,学生参与开发的非遗 VR 动画作品,还形成了可长期保存、反复传播的数字化美育资源库,为江苏非遗美育的可持续传承提供了支撑。未来,随着 VR 技术的不断成熟与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该协同教学模式可进一步拓展至更多非遗领域与艺术门类,为文化与科技融合背景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作者简介:

王哲(1992.3-),女,汉族,籍贯:山东淄博人副教授、工艺美术师,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数字媒体

张潇月(通讯作者)女,汉族,籍贯:助理研究员,硕士学位,专业: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方向: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传播

朱美洁(1995.9-),女,汉族,籍贯:江苏扬州人, ,讲师,硕士学位,专业:数字媒体 研究方向:数字媒体

基金资助:(2024 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来源:江苏省教育厅,课题名称:虚拟现实技术视域下的江苏非遗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4SJYB1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