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践探索

作者

王冰洁

中部战区总医院幼儿园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幼儿园在开展幼小衔接教育工作中,非常有必要将课程游戏化作为学前教育的基本活动形式,让儿童能够在游戏中获得学习能力、积累学习经验,促进幼小科学衔接。基于幼小衔接的视角,深入开展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实践探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更好的指导幼儿园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通过游戏重构儿童学习方式,适应新时代幼儿教育的要求和挑战,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一、“幼小衔接”视角下开展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改革的意义

“幼小衔接”的视角下开展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改革不仅能够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增强儿童的小学适应能力,还可以提高幼儿园课程教学质量,深化幼儿园课程改革。幼小衔接课程教学中,将游戏作为幼儿基本学习活动的形式,遵循儿童学习规律和能力状况,可引导儿童通过角色扮演、建构游戏、规则游戏等多样化形式,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认知,获得直接经验,并形成分析观察、逻辑推理、实践问题解决以及语言表达协作等复合能力。其次,幼小衔接课程可缓解有效衔接断层问题,增强儿童的小学适应能力,调动儿童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鼓励儿童充分参与到游戏教学活动中,形成“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模式,可以从实践维度、空间维度、能力维度以及人际维度,针对性训练儿童的规则意识、任务执行力和持续注意力,培养儿童的时间管理、物品整理等基本生活技能,使儿童在真实情境中形成跨学科思维,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功将课程内容从知识本位转变为儿童经验本位,使课程教学贴合儿童整体性发展的要求,全面提升了幼儿园课程教学质量。

二、“幼小衔接”视角下开展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的实践策略

“幼小衔接”视角下应明确课程游戏化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策略,注重儿童能力培养的持续积累,实现儿童发展规律与教育目标间的动态平衡,保障学前教育游戏化特质,实现了幼小衔接的平稳过渡。

(一)开展目标分层设计,构建三维课程体系

为确保儿童幼小衔接的顺畅性,幼儿园在开展课程游戏化教学时,应以五育并举为核心,将课程目标细分为知识习得、技能发展和情感态度三个维度,按小、中、大班分层设计游戏化教学目标,形成阶梯化课程体系,利用开放化、趣味化的游戏来逐步培养儿童的小学入学准备能力。在知识习得层面,幼儿园在小班课程教学中要以感官体验为主,设计认识颜色、形状、汉字等主题的问答游戏;在中班课程教学中融入简单的分类、排序或拼图等游戏;大班课程教学则要增加符号认知,开展与数字、汉字趣味书写相关的竞赛游戏,系统化培养儿童的文化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面向大班儿童,在语言区设置“故事接龙”、数学区开展“时间沙漏”、科学区实施“物体的沉浮”等专项游戏,让儿童主动获取知识,增强儿童对小学课程文化的适应性。在技能发展层面,小班课程教学应侧重生活自理,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学会穿 / 脱衣物、整理物品;中班教学要开展小组搭建、接力赛等游戏),强化合作能力的培育;而大班可以鼓励儿童制定游戏计划,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设计“我要上小学”系列主题活动,包含书包整理大赛、课间十分钟等情境游戏,通过主题项目游戏来潜移默化培养自理能力。在情感态度层面,要在小班到大班的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角色扮演、绘本共读等游戏,组织“值日生”任务、“挑战关卡”游戏等活动,逐步增强儿童的责任感和抗挫能力。

(二)创设良好的游戏化教学情境,借助多样化游戏激发儿童深度学习

通过游戏化方式开展幼小衔接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幼儿园应创设与小学课程衔接的小学课堂模拟区、图书馆探险角等主题化游戏场景,并设置科学探索角、数学拼图墙等多感官互动区,利用积木、磁力片等开放性材料,让儿童在特定的情境中,沉浸式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针对性训练儿童的观察力、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儿童掌握文化知识、熟悉小学的学习规则和社交环境。教师聚焦幼小衔接这一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状况,设计出角色扮演、益智探究、合作挑战等课程游戏类型,支持幼儿自主创造和深度学习,降低幼儿压力,允许其在游戏中试错,培养抗挫折能力。例如:教师可以模拟超市购物场景,指导儿童扮演顾客、店员的角色,开展购物游戏,为幼儿提供沉浸式体验。在游戏教学中,教师应设计“购物清单任务”,提出“用10 元购买3 件商品,如何搭配最合理?”的问题,要求幼儿根据预算选择商品并完成结算,将价格标签、货币换算表等数学元素融入到游戏中,培养计算能力与计划性。

(三)制定动态化教学评价体系,开展多主体参与式评价

在“幼小衔接”视角下实践开展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时,开展多主体参与式教学评价活动,制定动态化教学评价体系是保障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幼儿园要围绕幼小衔接核心能力,设定学习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知识储备水平五大评价指标,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多维度观察儿童在游戏化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全面分析儿童游戏对话中的词汇量、逻辑性,生成语言发展报告,结合儿童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和进步状况,进一步优化调整游戏化教学方案。例如:教师可以建立“游戏成长档案”,采用观察量表、AI 辅助分析系统,全过程化记录幼儿在游戏中的坚持性、专注性、合作水平等表现,即时反馈儿童的游戏成就,给予表现优秀的儿童问题解决小专家、合作小达人的称号,激励儿童持续参与到课程游戏化教学中,提升幼儿入学准备质量。

结论

在逐步推动现代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有效衔接教育备受社会各界的关系。基于“有幼小衔接”的视角,开展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改革,不仅是调动儿童学习兴趣、实现幼小科学衔接的有效举措,也是提升幼小衔接教学质量、促进儿童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需求。新时代背景下,幼儿园要在幼小科学、顺畅衔接的视角下,采取开展目标分层设计、构建三维课程体系,创设良好的游戏化教学情境、借助多样化游戏激发儿童深度学习,制定动态化教学评价体系、开展多主体参与式评价等措施,借助游戏来实现儿童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建构的深度学习转变,保证学生满足幼小衔接阶段对规则适应、学科基础、社会交往能力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黄怡婷 . 综合化,游戏化,多元化:基于“双减”的幼小衔接课程设计优化与实施 [J]. 知识文库 , 2024, 40 (20): 155-158.

[2] 杜衡.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幼小衔接课程教学改革探究[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 .. 重庆市合川区新华小学附属幼儿园 ;, 2023:148-149.

[3] 方雨晴 . 基于游戏精神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策略探究[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 2023, (03): 178-180.

[4] 李娟珍 . 幼小衔接背景下融合教育游戏化课程的原则与路径[J]. 亚太教育 , 2024, (20): 81-83.

王冰洁,女(1992-10)湖北长阳人,土家族,本科,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