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九尾狐形象妖化探析

作者

李子昂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师范22 级学生 241000

一、引言

在中国古代数量极多的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里,九尾狐的形象很特别,特别吸引人。它从最开始象征吉祥的神兽,慢慢变成了让人听到就害怕的妖物。这种形象的转变,不仅能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想法的变化,还能体现出汉语言文学强大的创造力和深厚的文化底子。深入研究九尾狐形象的妖化,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文学创作以及社会大众心理的变化。

二、九尾狐形象的早期形态:祥瑞象征

九尾狐的形象最早能追溯到先秦时期。《山海经·南山经》里记载:“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这时候的九尾狐虽然有吃人的特点,但“吃了它的人不会中蛊毒”又让它有了一种神秘的保护能力,而且它居住的青丘山也被看作是吉祥的地方。这说明在早期,九尾狐虽然有点神秘,但并不是完全负面的形象。

到了汉代,九尾狐象征吉祥的意义变得更强了。在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上,九尾狐经常和西王母、玉兔这些代表吉祥的形象一起出现,象征着天下太平、子孙兴旺。司马相如的《上林赋》里写了“猏猦玜玜,猬委褎褎,獑猏貙䝙,揜羭亦兔,蟭蛟蜦蠵,螾螻未央。倏眒倩浰,闪儵错逯,旌枻佶鶋,戈铤决眦,洞夭閧,厖幽昏。超殊榛曲,火列星屯。兽蜿蜒,羽旄干霝”,虽然没有直接提到九尾狐的吉祥,但汉代文学整体营造出了宏大的吉祥氛围,九尾狐作为其中的一员,它象征吉祥的属性是很明显的。这一时期,九尾狐成了人们心中美好、吉祥的象征,和后来变成“妖”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九尾狐形象的妖化过程

(一)魏晋南北朝:妖化萌芽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不稳定、不太平,玄学开始流行,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九尾狐的形象开始有了变成“妖”的倾向。东晋的郭璞给《山海经》做注释时说:“太平则出而为瑞也。”但同时也强调了九尾狐“能食人”的特点,对九尾狐的描述渐渐偏向负面。这时候的一些志怪小说里,九尾狐开始以诱惑人、制造混乱的妖物形象出现,虽然还不是主流形象,但为九尾狐后来变成“妖”埋下了伏笔。

(二)唐宋时期:妖化发展

唐宋时期,文学创作很繁荣,志怪小说、传奇文学很流行。九尾狐“妖化”的形象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唐代的传奇作品里,九尾狐常常变成美女,迷惑男子,吸取他们的精气,比如《任氏传》里虽然没有明确说里面的狐妖是九尾狐,但这个狐妖的形象已经有了后来九尾狐“妖化”特征的初步样子。到了宋代,九尾狐“妖化”的形象更明确了,在一些话本小说里,九尾狐被描写成邪恶的代表,专门危害人间,它的形象和早期象征吉祥的样子已经差得很远了。

(三)明清时期:妖化定型

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达到了顶峰,九尾狐“妖化”的形象在这一时期完全固定下来。最有名的就是《聊斋志异》和《封神演义》。在《聊斋志异》里,有很多狐妖的故事,虽然不是所有狐妖都是九尾狐,但其中一些邪恶的狐妖形象,无疑是对九尾狐“妖化”形象的进一步丰富和强化。而《封神演义》里的妲己,被描写成九尾狐变的,她迷惑纣王,扰乱朝廷秩序,导致商朝灭亡,成了邪恶、妖媚的典型代表。从这以后,九尾狐在文学作品里彻底完成了从吉祥神兽到妖物的转变,它“妖化”

的形象深深印在了人们的心里。

四、九尾狐形象妖化的原因分析

(一)文化根源:阴阳五行与祥瑞观念的演变

在中国古代文化里,阴阳五行学说被很多人认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吉祥”的理解慢慢发生了变化。例如,在西汉时期,国家比较稳定、繁荣,九尾狐经常和西王母等象征吉祥的形象一起出现在画像石上,代表天下太平、子孙兴旺。但到了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战争不断,“阴阳失衡”的观念很流行。这时候,人们开始觉得原本象征吉祥的九尾狐,可能因为阴阳失调带来了灾祸,它的形象开始出现负面转变,从吉祥的代表慢慢有了“妖化”的倾向,这为九尾狐形象的妖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二)社会背景:社会动荡与人性恐惧

从魏晋南北朝到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很多次动荡,战争、灾荒经常发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人们对不知道的事物的恐惧变得更强烈,需要找一个“替罪羊”来解释生活中遇到的不幸。以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例,当时社会分裂,政权经常更换,战争不断,老百姓生活很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志怪小说开始流行,其中九尾狐的形象也开始“妖化”。比如在一些故事里,九尾狐变成美女,诱惑男子并吸取他们的精气,导致男子生病甚至死亡。这些故事反映了人们在动荡的社会里,面对不知道的灾难时的无助,以及对邪恶力量的想象,九尾狐也因此成了人们发泄恐惧和不满的对象,它的形象变得越来越“妖”。

(三)文学创作:艺术加工与形象塑造

文学创作有很强的塑造能力。不同时期的作家会根据自己的创作目的和社会需求,对九尾狐的形象进行艺术加工。以明清小说《封神演义》为例,作者把妲己塑造成九尾狐变的。在书里,妲己迷惑纣王,让纣王建造酒池肉林,还发明了炮烙这样的酷刑,导致商朝老百姓生活困苦,最终商朝灭亡。作者通过给妲己安排九尾狐的身份,再赋予她邪恶、妖媚、残忍的特点,让故事更加曲折动人,吸引了很多读者。这种文学创作中的形象塑造不断积累、强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九尾狐“妖化”的形象在大众心里渐渐固定下来,成了邪恶、妖媚的典型代表。

结论

九尾狐形象的妖化,是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发展过程中一个独特又有意思的现象。从早期象征吉祥,到后来代表妖物,它的形象变化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观念、社会心理以及文学创作的特点。九尾狐形象的妖化,不仅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的形象库,还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社会变迁提供了宝贵的材料。通过研究九尾狐形象的妖化,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文化内涵,感受到汉语言文学在形象塑造和文化传承方面的独特力量。未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九尾狐形象或许还能让我们发现更多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秘密。

参考文献

[1] 崔科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九尾狐形象起源——以《山海经》为例 [J]. 名作欣赏 ,2025,(21):101-103.

[2] 陈慧琳 . 九尾狐的形象演变及汉画像中的九尾狐 [J]. 魅力湖南 ,2024,(06):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