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
陈玉洁
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第九小学 464100
引言
2022 年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创新性提出五大核心素养体系,标志着课程目标从知识本位向素养导向的重要转型。这一转变对教学评价提出了新的时代命题,要求评价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素养发展的动态过程,助力学生将价值观念真正内化为行为准则。在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实践中,部分传统做法仍存在一定改进空间。这些现状与新课标倡导的“实践性”“综合性”“价值性”要求之间,仍存在进一步优化提升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中知与行的有效统一。
1 新课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的核心要求
1.1 评价目标:从“知识达标”到“素养发展”
新课标强调,教学评价应着眼于核心素养培育,着重考量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知识记忆向实践应用延伸:以“法治观念”素养评价为例,相较于单纯考查学生对《未成年人保护法》条文的掌握程度,更值得关注的是,当面对模拟校园欺凌情境时,学生能否将所学法律知识转化为自我保护的实际行动。
从单一标准向多元呈现拓展:在素养评价过程中,不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比如,在引导学生表达对“爱国”内涵的理解时,既可以欣赏学生精心绘制的手抄报作品,也可以倾听他们讲述家族传承的爱国故事。
从即时评价向过程性跟踪深化: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能够更全面地观察其“责任意识”的发展轨迹。例如,从按时完成值日任务,到主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这一过程生动展现了素养的逐步提升。
1.2 评价内容:从“学科知识”到“生活实践”
立足生活场景的价值认知考察:以“家庭责任”教学单元为例,通过模拟“父母加班时个人学习生活规划”等贴近日常的情境问题,观察学生责任意识的养成情况。
聚焦社会参与的实践能力评估:关注学生在班级事务管理(如班干部竞选方案设计)、社区公益服务等活动中的实际表现,以此衡量其社会参与能力的发展水平。
注重文化传承的情感内化评价:在传统文化主题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对传统习俗的创新实践(例如利用环保材料制作节日用品),了解其文化认同感的建立程度。
2 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的现实困境
2.1 评价理念滞后于课标要求
在教学评价实践中,部分教师的评价重心仍倾向于知识掌握层面,多采用以知识点考查为主的评价方式。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期末测试中,约 62% 的试卷中,记忆性试题占比达七成左右,例如直接设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哪些内容”等。这种评价导向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学过程更侧重于知识的巩固与记忆,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存在一定偏差,在素养导向的评价转型方面还有进一步探索和优化的空间。
2.2 评价维度难以覆盖素养全貌
核心素养具有一定的内隐特质,这给教学评价带来了新的思考方向。以“健全人格”为例,其涵盖的情绪管理能力、心理韧性等素养,具有不易直观量化的特点。当前的评价体系往往侧重于外显行为的考察,如课堂纪律表现等,而对学生内在心理品质的评价存在一定的探索空间。正如一位小学教师所提到的,在实际教学中,“帮助同学”这类行为的量化评价相对容易开展,但对学生同理心发展程度的评估,则需要更为深入细致地探索与实践。
3 新课标视域下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路径
3.1 创新多元化评价方法
3.1.1 情境化表现性评价
法治观念培养:设置“同学请求借作业参考”的日常情境,鼓励学生从规则守护者视角,理性分析行为性质,探索合理引导与解决路径。
责任意识培育:设计“家庭节能实践”任务,支持学生通过记录生活能耗数据、制定优化方案并付诸行动,感悟责任担当。
评价过程注重过程性与反思性,通过任务完成质量结合自我反思报告,全面考量学生思维发展与行动调整能力。
3.1.2 成长型档案袋评价
学习过程留痕:收录课堂研讨实录、知识建构思维导图、错题归因反思等思维发展素材。
实践行动印证:整合志愿服务影像、家务劳动记录、班级活动策划方案等实践成果。
多维反馈整合:纳入同伴互评、家长观察记录、社区实践反馈等多视角评价信息。
建议每学期开展三次阶段性档案整理,通过纵向对比分析,帮助学生与教师直观感知成长脉络。
3.1.3 互动式课堂评价
道德思辨讨论:组织“发现好友失信行为如何处理”的议题研讨,观察学生论证逻辑、价值判断与立场转变。
情景模拟体验:通过“校园模拟法庭”活动,评估学生对法律程序的认知程度与角色共情表现。
协作学习互评:以“星级合作小组”评选为载体,关注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贡献意识与沟通效能。
3.2 开发适切的评价工具
3.2.1 多元主体评价表
教师观察:对课堂参与度与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家长反馈:关注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日常行为表现
自我反思: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学习总结与自我认知
同伴互评:考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及人际交往能力
某小学实践数据显示,该评价方式使得评价信息覆盖度有较为显著地提升。
3.2.2 完善评价实施的闭环机制
前期诊断:通过“我的成长档案”了解学生基础,为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过程反馈:每单元学习结束后,开展“成长分享会”,结合学习档案进行总结交流
成果展示:学期末组织“素养展示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多样化形式呈现学习收获
教学优化:教师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安排,如适当增加实践环节、优化课堂讨论设计
4 评价改革的推进策略与未来展望
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尝试组织“素养评价工作坊”,通过案例研讨、情景模拟等形式,助力教师深化对评价设计的理解与实践。
探索数字化评价路径:可以考虑运用教育 APP 搭建电子档案袋系统,实现评价数据的智能化收集与分析,为教师提供更高效的评价支持。
深化家校共育:建议通过开展“家长开放日”“评价成果展示”等活动,搭建沟通桥梁,促进家长对素养评价理念的认知与认同。
尝试跨学科评价融合:或许可以探索将道德与法治评价与语文、历史等学科相衔接,例如通过作文创作反映学生价值观念,拓展评价维度。
结束语
在新课标指引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承载着重要的育人使命,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核心命题紧密相连。从侧重知识考核转向聚焦素养发展的评价革新,既是评价手段的优化,更是教育观念的升华。这一转变呼唤教育工作者拓宽评价视野,突破传统纸笔测试的固有模式,尝试在贴近生活的实践场景中,以有效方式引导学生。当评价成为促进学生道德成长、法治意识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非单纯的甄别工具时,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方能充分彰显,从而助力学生在成长为新时代合格建设者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参考文献
[1] 唐秋兰.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J]. 天津教育,2024(3):46-48.
[2]李青.新课标视域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J].亚太教育,2024(17):141-143.
[3] 黄赐来.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多元评价探究 [J]. 新教师,2023(3)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