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创融合视域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育人导向机制构建与路径探索
贺晨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湖南长沙 410201
一、引言
在全球产业链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我国高职教育正面临“技能供给滞后于技术迭代”的严峻挑战。教育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明确指出,需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然而,调研显示,67% 的高职院校仍将双创课程作为孤立选修课,仅有 23% 的教师具备企业实战经验(数据来源:2023 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这种“专业教育守旧、双创教育悬浮”的困境,折射出传统育人模式与产业变革需求的深层矛盾。
二、专创融合视域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逻辑
(一)理论基础
专创融合的实践框架植根于三螺旋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双重支撑。三螺旋理论强调政府、产业、高校三类主体通过资源交互与功能重叠形成创新合力,为职业教育指明“需求导向、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政府通过政策杠杆消除制度壁垒,产业界提供技术标准与真实项目,教育机构重构知识传授模式,三方协同形成持续增值的教育供给体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从认知层面提供方法论指导,主张通过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促进知识建构,这与专创融合强调的“项目化教学”“做中学”理念高度契合。[1]
(二)耦合机制实现
专创融合与育人目标的耦合通过三重转化机制实现价值跃迁。其一,能力结构转化,将孤立的技术操作能力升维为“技术改进 - 产品设计- 商业运营”的复合能力体系,使机床操作工进阶为智能产线优化师,电商主播转型为新消费品牌策划者。其二,教学场景转化,打破实验室与生产现场的物理边界,构建“企业真实项目进课堂、学生创新成果入市场”的沉浸式教学环境,让技术学习直接对接产业技术攻关需求。其三,评价标准转化,建立涵盖“技术可行性、商业价值性、社会效益性”的三维评价指标,既考核设备操作的精准度,更关注技术改良的创新性与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
三、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一)实证调研分析
当前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体系的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结构性矛盾突出。全国范围内调查数据显示,不足半数的院校系统性地将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学框架,多数学校仅通过零散的选修课程或短期培训开展双创教育,缺乏与专业核心能力的深度融合。学生创业项目同质化现象严重,近八成集中在技术门槛低、创新含量不足的传统服务业领域,反映出教育过程中创新思维培养与产业前沿需求脱节的问题。这一现状的根源在于教学理念的滞后:部分院校仍将双创教育等同于创业技能培训,忽视了对学生技术迭代能力、市场分析能力与商业模式设计能力的系统培育[2]。
(二)现存问题剖析
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割裂已成为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突出瓶颈。课程体系设计层面,专业课教师与双创导师往往各自为政,未能形成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专业课程侧重技术原理与操作规范的传授,而双创课程多聚焦商业计划书撰写等通用技能,二者缺乏基于真实产业场景的融合设计。这种割裂直接造成学生的能力断层:一方面,技术学习停留在标准化流程的机械重复,缺乏对技术商业价值的认知;另一方面,创新构想常因缺乏专业技术支撑而沦为空中楼阁。更为严重的是,评价体系的错位加剧了这种分离——专业课程考核偏重操作准确性,双创课程评价侧重商业策划完整性,两者均未建立基于技术转化与价值创造的综合评估标准,致使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创新链条思维。
四、育人导向机制的构建策略
(一)目标导向机制
构建科学系统的目标导向机制,需以产业需求为轴心建立动态调整体系。首先,建立“产业图谱- 岗位能力- 课程模块”三级映射模型:通过大数据分析区域重点产业链的技术演进趋势与人才缺口,将产业需求转化为具体的岗位能力矩阵;基于岗位能力拆解出知识、技能、素养三维度培养标准,形成可量化、可追踪的育人指标库。其次,实施分层分类的能力标准制定策略,依据学生发展潜力划分基础应用型、技术改良型、创新突破型三类培养路径,分别对应“技能熟练工- 工艺优化者-技术创客”的职业成长阶梯[3]。
(二)协同育人机制
政校企行协同育人机制的效能提升,依赖于资源整合、权责明晰、利益共享三大支柱的体系化建设。在治理层面,需建立“四方联席会议制度”,明确政府、院校、企业、行业协会的权责边界:政府负责政策供给与资源协调,包括开放公共数据资源、设立产教融合专项基金;企业承担技术标准输出与真实项目供给,提供工程师团队参与课程开发;院校主导教学实施与资源转化,构建“产业技术包 - 教学资源包”转化机制;行业协会搭建能力认证与质量监控平台,制定跨企业的技能评价标准。
(三)资源保障机制
育人机制的可持续运行需构建多维资源保障体系,重点解决师资、平台、资金三大核心要素的供给问题。在师资建设层面,推行“双师型教师认证与动态管理”制度,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学分银行,要求专业教师每三年累计不少于6 个月的产业一线实践经历,并将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库;同时设立校企双聘岗位,吸引企业技术骨干参与课程设计、项目指导与能力评价[4]。
五、总结与展望
专创融合的本质是职业教育范式的战略性转型,其核心在于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生态体系。当前实践表明,这一转型绝非简单的课程叠加或资源重组,而是需要通过制度重构打破校企协同壁垒,通过教学模式革新重塑能力培养路径,通过评价体系变革引导价值创造导向。展望未来,技术赋能将成为深化专创融合的关键突破口:数字孪生技术可模拟真实产业环境构建虚拟实训平台,使学生在风险可控条件下进行技术验证与商业模式推演;区块链技术能够建立去中心化的产教资源智能匹配系统,精准对接企业技术需求与院校研发能力;人工智能驱动的个性化诊断系统则可实时追踪学生创新思维发展轨迹,提供精准的能力提升方案。
参考文献:
[1] 陈明 . 基于产教融合的机电专业协同育人模式与机制创新分析[J]. 时代汽车 ,2024(24).
[2] 苏超杰 , 罗志华 . 新时代高职教育产教赛证融合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 [J]. 知识经济 ,2023(4):133-135.
[3] 蒙千晴 , 徐智勇 , 陆润明 . 高职院校 " 四链协同 " 汽车职业教育创新创业育人体系构建研究[J]. 时代汽车,2025(4).
[4] 苗晓锋 , 翟新明 , 廖然 . 新时代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 目标 和 路 径 [J]. 陕 西 开 放 大 学 学 报 ,2023,25(2):32-37.DOI:10.3969/j.issn.1008-4649.2023.02.005.
作者简介:贺晨,(1997.09—),女,汉族,湖南益阳人从事辅导员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