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孤独症患者就业现状和干预对策分析

作者

陈弈文

浙江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 浙江杭州 311231

前言:

孤独症是一种伴随终身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患者普遍存在社交障碍、沟通困难的情况。随着社会对心智障碍群体认知的提升,孤独症患者的就业问题开始受到重视[1]。然而,当前我国孤独症患者就业率不足 5% ,与普通残疾人的就业率相比较低。因此,应当加强对孤独症患者就业问题的分析,能够提出针对性地干预策略,提高孤独症患者的就业率。

1 孤独症患者就业现状

1. 就业率低,就业形势严峻

由于孤独症患者的就业率较低,就业形势极为严峻。据“十五五”规划相关活动披露,中国孤独症患者人数已达 1300 万,其中 95% 的大龄孤独症孩子在 18 岁以后面临居家安置的困境,就业比例不足 5% 。数据表明,我国孤独症患者的就业问题较为严重。因孤独症患者的自身原因,在求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沟通,很难及时进行团队性的合作。而且社会对孤独症的认知偏差和就业支持体系的不足,直接限制了孤独症患者的就业机会。例如,部分企业认为心智障碍员工可能影响客户体验,或因缺乏专业支持而拒绝录用孤独症患者。

2. 就业歧视普遍存在

孤独症患者在就业过程中容易遭到歧视,对其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部分企业常以“试用期不合格”为由解雇孤独症员工,实则因管理者缺乏包容意识,无法满足孤独症患者的特殊需求。孤独症患者在职场中常遭遇隐性歧视,如被分配至边缘岗位、缺乏晋升机会等。在不平等的职场环境下,不仅能损害孤独症患者的就业权益,还会加剧其社会隔离感。

3. 就业支持体系不完善

孤独症患者就业支持体系不完善,在孤独症患者的整体教学过程中,缺乏正确的教育引导。我国特殊教育体系以义务教育阶段为主,高中及职业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导致孤独症患者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2]。尽管政府出台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政策,但针对孤独症群体的专项政策仍显薄弱。而且税收优惠、岗位补贴等激励措施未充分向心智障碍群体倾斜,导致企业招聘孤独症患者的动力不足。

2 孤独症患者就业对策

1. 强化职业教育与培训

孤独症患者在进行良好的心理疏导后,可以逐渐强化其社交能力,有助于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在对孤独症患者进行教学引导时,可在教育时利用一些简单的职业活动,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激发孤独症患者对不同职业产生初步认知,提高其实际感知兴趣。在义务教育阶段,可以利用文化课程,强化孤独症患者的生活技能,使其能够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在文化课程学习之余,可以增强孤独症患者的生活技能,利用简单手工制作、基础家务劳动等,培养其动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为后续职业学习筑牢根基。

在高中及职业教育阶段,可以依据孤独症患者特点开设定向专业,进行图书整理、数据录入等活动,根据其专业特点进行系统的培训,有助于提升其专业能力深化职业技能培训。高校、特教学校及企业之间可以进行合作,共同编制适合孤独症患者的教材,其中可涵盖常见岗位的工作流程以及技能要求,以图文展示的方式,使孤独症患者能够理解其中的含义。当孤独症患者接触这些岗位时,可以发放配套的“生存指南”,使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中的工作内容。

随着社会对孤独症患者的关注,应当积极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推动普通职高与特教学校资源共享,让孤独症患者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和专业康复支持。学校可以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利用网络平台提供丰富学习资源,满足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使其能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下,提升自己的学习效果,为顺利就业做好充分准备[3]。

2. 落实企业责任与激励

孤独症患者的就业问题,不仅要学校加强教育培养,还应该提高企业参与度。企业应积极提供适应性岗位,充分考虑孤独症患者注意力集中的特点,为其提供重复性、规律性强的工作岗位。例如,企业可以为孤独症患者提供数据录入岗位,根据岗位特性制定详细的操作流程,为孤独症员工设置清晰的指令和规范,减少工作中的不确定性,帮助患者能够快速适应当前的工作节奏。

企业与社会需共同努力,建立孤独症患者岗前培训组织,注重对职业技能、职业礼仪等多方面的指导。企业可以为其提供实际的岗位,能够有效锻炼实践能力。当孤独症患者入职后,社会需要持续跟进,了解其真实的工作情况。为企业和员工提供支持的同时,能够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3. 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社区是社会建设的关键环节,应当构建全面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为孤独症患者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在社区可以建立辅助性的就业机构,结合社区实际需求,为轻度孤独症患者提供简单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岗位。不仅能让患者获得良好的工作机会,还能增强其对社区的归属感。社区可以建立专业的就业辅导员制度,培养一批既懂孤独症知识又具备就业指导能力的专业辅导员队伍,为孤独症患者提供从求职到在职的全流程支持。

孤独症患者在求职阶段,学校定期与家长沟通患者学习和就业意向,提供职业指导。家长能够积极参与孩子的职业教育的就业过程,为其提供良好的家庭支持。孤独症患者可以感受到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面的支持。在各方的资源支持下,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孤独症患者就业保驾护航,使其在关爱下,实现就业目标。

结语

总而言之,孤独症患者就业不仅是生计问题,更是社会融合与自我价值实现的关键。当前,我国已形成“政策引导 + 企业参与 + 社会支持”的三维干预框架,需要进一步细化就业模式,提高孤独症患者的就业率。未来,应逐渐完善就业体系,让孤独症群体从“毕业即失业”走向“职业可持续发展”,真正体现出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印 , 郝佳颖 , 胡晓毅 . 国外孤独症青少年职业技能教学实证研究述评 [J]. 中国特殊教育 ,2024,(06):65-73.

[2] 许元荣 , 徐博雅 , 王露 . 创新模式推动孤独症支持体系高质量发展——基于福建的案例研究 [J]. 社会治理 ,2024,(01):87-95.

[3] 宋快 . 多方联动助力大龄孤独症人士就业——以武汉黄鹤爱心助残驿站为例 [J]. 社会与公益 ,2023,(12):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