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美学语境下的五感疗愈空间建构
夏樾
马鞍山学院 安徽马鞍山 243000
将东方美学理念与五感疗愈概念融入茶室设计中,可以让空间在文化传承与心理疗愈上实现双重功能。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多维度感官体验,增强空间的仪式感与沉浸感,提升用户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促进心理健康与幸福感的提升。在具体实践中,将空间布局、光影变化、材质选择与多感官策略有机结合,不仅为现代茶空间提供了创新的设计方法,也拓展了空间设计理论,使文化传承、心理舒缓和美学体验在空间体验中得以统一,形成系统化设计路径,对现代茶室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具有实践参考价值。
一、东方美学与五感疗愈设计思路
(一)东方美学理念
东方美学以“天人合一”“虚静留白”为核心,强调人与自然、精神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在空间设计中,东方美学的应用不仅体现在视觉形态上,更体现在心理感受、文化符号与情境营造上。具体体现在:
1. 简素与留白
空间上力求简洁、少即是多,通过留白之处增加空间的呼吸感,留白是空间艺术手法,同样也是心理减负策略的一种,减少视觉上的干扰因素,从而有助于降低心理的负担,提升心理的静谧感。“禅宗美学中的‘空寂’、‘自然’、‘简素’等思想为现代茶空间设计提供了美学指导。设计应注重空间的留白、材质的天然质感以及光影的静谧氛围,引导使用者回归内心的平静。”[1]。
2. 光影与借景
运用自然光结合景观,创造出光影变幻以及景深,创造具有动态性的视觉变化。采用窗景、门景、院景引入室内,打造“内含外境”的设计手法来提升空间心理舒适感。
3. 材质与质感
重视自然材料的使用,如木制品、竹制品、石材、纸张等,使用材料自身天然的质地、温润体现自然情感。材料不仅是触觉,也关系着心理感受,打造自然舒适、安全、温馨的空间氛围。
4. 节奏与层次
空间布局遵循动静结合原则,通过通道、庭院、座席的安排形成心理节奏,使人在步移景异中体验空间的秩序感与丰富性。
5. 文化意蕴
每一个设计元素都承载着文化符号、哲学理念,体现东方美学思想,不仅满足功能上的需求,又能实现文化和审美的表达。“新中式茶空间的设计不应是符号的堆砌,而应深入挖掘项目所在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将地方材料、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语言相融合,创造出具有独特文化认同感的空间。”[2]
(二)五感疗愈理论
五感疗愈,指的是人的视、听、嗅、味、触觉的综合性组合,并作用于人的感官,影响人的行为、情操与心情的疗法。在当代茶室空间设计中,五感疗愈更是实现心理疗愈与文化体验的关键策略。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综合营造,逐步实现疗愈体验。
1. 视觉疗愈
采用植物、水景、园林空间等自然元素增加心理舒适性;采用留白、柔和光线、景观借景、装饰小景实现心理放松、增强文化意蕴;布局采用动静分离、通道节奏以及景深设计引导心理节奏。
2. 听觉疗愈
通过流水声、鸟鸣声、风声等环境自然声与泡茶时的茶水声、冲泡声及器具操作声等微环境音结合,可强化节奏感与空间沉浸感,形成沉浸式体验。同时增加轻音乐或传统乐器声作为心理放松辅助,增强空间的心理疗愈功能。
3. 嗅觉疗愈
木质香气、花香、茶香及香氛类物质的叠加有助于缓解焦虑,提升积极情绪,提高空间记忆与情感的契合。嗅觉可以通过区域的分布以及芳香浓度的控制,可以实现心理调节。
4. 味觉疗愈
茶汤口感、温度以及与甜品搭配提供味觉满足,调节生理与心理状态,强化心理愉悦感,使味觉体验与文化仪式结合,提升五感整合的
心理疗愈效果。
5. 触觉疗愈
自然材质的触感能传递温暖、安全感与身体舒适感。家具、台面和地面材质的亲肤性直接影响心理体验,强化空间疗愈功能。材质的触觉与家具的体感设计,给人体亲切、安心的感受,增强心理疗愈效果。
二、案例分析
(一)上海温莳茶空间
上海温莳茶空间是一个以自然景色与茶文化融合,具备疗愈功能的空间。建筑所在地为上海市宝山区,茶空间的设计由业内资深园林设计师设计,通过留白和借景手法将自然园林景观引入其中,构建出“静中有景”的效果。庭院中的池塘,以及池边摆放着各种形态各异的石头,石材铺成的路两旁长满了苔藓与野花,四季飘香,墙壁爬满了爬山虎,木质的栅栏门、长廊,仿佛到了世外桃源。通过触觉感受温润的自然气息,让访客与环境产生互动,提升心理舒适度和安全感。通过材质的肌理,光影变化及室内外空间层次引导访客通过感官上的体验,提升沉浸感。室内环境陈设风格简朴大方,木椅、木桌、墙上挂着的禅意书画,一侧是整面的落地窗,欣赏江边的美景及洒进来的阳光,营造出轻松自然、温暖和谐的氛围。在疗愈功能表现方面,人置身其中可感受到大自然的芬芳,远离城市的喧嚣,就像受到了一场自然疗愈的洗礼,使身心得到恢复及放松。
品饮时,有丰富的茶单种类搭配精致的茶点,通过品茗,以茶香和茶气来疗愈身心。在品味茶香、审评茶汤、冲泡茶叶中专注于当下,通过仪式感达到类似于正念练习的效果。植物香与茶香交融,香气随空间、通风路径分布使嗅觉与空间环境融合,茶文化气息及仪式感加强了心理愉悦性与文化体验性。茶空间可定期开展文化沙龙,如读书会、茶艺表演等等文化体验活动,使人们沉浸在文化气息中,提升精神境界从而达到缓解压力,获得心灵的滋养。
(二)杭州“柿间”茶空间
杭州“柿间”位于杭州西溪湿地,旨在让到访者得到美的视觉深度体验并且感受生活的温度,在这里“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空间设计理念是让场地景观的自然、人文与情感融合,以塑造独特空间的一种手法。柿间之名源于杭州西溪水边的3 棵上百年的柿子树,空间的设计灵感也是来源于场地,名字实乃空间设计的启发,且深含着“在世间,出世间”的禅理,到此处能得到暂时远离凡尘的纷扰达到隐世安宁。茶空间设计延续了西溪整体空间的美学表达,多用天然石材及木质装饰,营造出水墨山水的意境。空间的入口“如同武侠片高手修炼关中的石门”展示神秘与仪式感,墙面以黑色为基调,室内设有榻榻米,通透明亮的落地窗外筑起的灰墙小品,把西溪美景引入室内,营造出一个内敛且安宁的品茗空间。在空间中陈设丰富的藏品,有距今80 年之久的留声机,明末清初的小底足猪油白德化杯,金缮的陶罐、紫砂壶,名家书画、水墨画等,这些赋予了空间丰富的历史文化厚重感,引导访客关注当下的体验上,就像在自家客厅一样自在且舒适。
“柿间”不仅仅是品茶空间,更是茶艺与美学的生活方式的融合,是主理人对生活态度和追求的缩影和格调,有故事性的“乌托邦”,营造一个打破惯有的生活方式、有温度、有情感、有深度的理想化的生活空间。
通过案例分析,东方美学原则如留白、光影、材质、文化意蕴等在空间设计中提供了统一的哲学支撑。以五感疗愈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实践层面实现现心理疗愈与文化体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它为当代茶室的营造提供了方法和实践案例。
三、现代茶室五感疗愈空间建构策略
(一)空间布局策略
现代茶室的空间布局是实现五感疗愈的核心载体。布局设计应兼顾功能分区、动静结合与心理节奏。
1. 动态与静态空间分区布局
采用庭院、廊道、水景、座位区域进行动静分区,达成观景、沉思、交流等多重功能。内外空间场景渗透,引入水系、绿植、阳光等自然元素增加空间层次感,提升心理疗愈的丰富性。功能分区明确,静态区以品茗、冥想与焚香等修身养性的活动,提供心理冥思和情绪舒缓的空间,动态区用于茶艺展示、交流体验或雅集活动等社会活动,从而满足不同使用者的心理与行为需求。
2. 视觉引导与空间节奏
利用留白、景观借景、通道设计引导视觉流线。使得空间一步一景,增强感官参与度与心理沉浸感,使访客在移动中体验心理疗愈效果。
(二)光影与材质营造策略
光影与材质是五感体验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心理感受和空间氛围。
1. 自然光与人工光结合
采用日光和灯光相结合形成光影的节奏,运用光线产生立体层次及情绪氛围的明暗转换,对于夜间或室内的空间,尽量采用柔和的光源,让人感到舒服,营造安静的氛围,让光线透过窗景、门景、天窗进入空间,形成流动变化的光影效果,传递东方美学的“虚静留白”。
2. 材质的触觉体验
通过木质、竹质、石材、纸张、织布等的综合运用增加触觉的愉悦感受。突出柔和、自然和可亲近性,促进人心理疗愈,增进访客与空间的亲和力。
3. 色彩与质感搭配
可采用饱和度低、浅色系减少视觉刺激,通过材质肌理营造空间的深度及视觉层次,提高视觉疗愈效果。可结合四季变化、自然属性提升文化的内涵和心理感受。
(三)茶文化与心理疗愈融合策略
审美、礼仪、社交是茶文化本身所具备的特性,是实现茶室心理疗愈功能的重要途径。将茶文化与心理疗愈结合,同时结合现代设计手法,使得茶空间既有东方文化所表现出的静谧与仪式感,又有一定的舒适性和开放性。而茶事活动可以结合沉浸式体验、品茗礼仪、茶艺演示等使访客放松心情、舒缓压力。在感官设计方面结合茶文化活动,如茶叶品类的选择与冲泡方法、茶点口感与摆放形式、光影与材质的搭配,使得心理疗愈在茶空间的五感体验中不断加强。另外结合不同节气及空间调整引导访客心理的律动,实现身心的同步疗愈。基于茶文化与心理疗愈的结合,现代茶室不再单单是传承茶文化的载体,更多的应成为一种提升心理舒适度、增强幸福感和社交能力的综合体。“茶馆空间的氛围营造应以用户体验为中心,通过合理的空间尺度、适宜的灯光色温(建议3000K 暖光)、背景音乐的音量控制以及五感设计(如茶香扩散),共同构建一个让人放松、专注的沉浸式环境。”[3]
四、结论与创新点
本文以现代茶室为研究对象,就东方美学语境下的五感疗愈设计进行探讨,建构系统化理论体系与实践方式。将东方美学与多感官设计进行融合,能够满足当下人们对于茶室的文化价值传递与心理疗愈的需求。首先,多感官整合是现代茶室设计的核心策略。茶室的空间形态、材质肌理、光影表现与空间借景中统筹五感,以空间为载体,增强了茶室的仪式感和参与性,使五感在空间中相互呼应,空间体验感更加立体化。其次,文化传承与现代生活需求结合,通过对东方美学精神与茶文化仪式感的保留,对茶空间进行空间布局和功能设置,使其符合现代都市生活及社会交往的需求,使茶空间成为文化体验与日常生活的载体,既做到文化传承,又增加茶空间在现代社会中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本文在未来可探讨的创新研究方向:第一,结合心理学、认知科学技术进行生理心理指标、问卷调查、行为测量对五感体验下的心理疗愈效应的量化,为空间的布局、材料的选择、五感体验强度提供依据。第二,探索跨文化下的茶室设计策略,有利于东方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跨文化下有效的融合。第三,通过引入光影调控、声音模拟、气味释放以及AR、VR 技术给多感官体验以技术支持,使其形成沉浸式互动以及设计验证。第四,多维空间体验上结合认知心理学、环境行为学对空间布局、动静分区、感官体验刺激的强度与心理疗愈的设计机制,形成“文化—感官—心理”的一体化设计模型,为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欣 . 基于禅宗美学的现代茶空间设计研究 [J]. 福建茶叶 ,2021, 43(10): 105-106.
2. 王雪 . 新中式茶空间中的在地文化表达研究 [D]. 江南大学 ,2022.
3. 张敏. 基于用户体验的茶馆空间氛围营造研究[J]. 家具与室内装饰 , 2023(04): 112-114.
本文系2022年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项目《以“五感”为导向的疗愈型茶空间设计》(项目编号:gxyq2022157)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夏樾(1982 年9 月) 女 汉族 安徽马鞍山人 硕士 副教授 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室内设计等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