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AI 视域下中职教师职业发展思考

作者

张秦

武汉市第一职业教育中心 湖北武汉 430034

一、AI 赋能对传统中职教育的积极影响

在人工智能(AI)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包括中职教师在内的教育工作者正迎来多方面的机遇,这些机遇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还能推动教育创新和教师专业进步。AI 赋能中职教育不仅是技术工具的应用,更是教育理念与教学范式的革新。中职教师应主动拥抱AI 技术,通过“技术赋能—教学创新—专业成长”的良性循环,实现教学质量与育人能力的双重提升。

一是教学创新与效率提升。AI 可提供个性化教学支持,通过分析学生学习情况数据,提供个性化的分层教学方案,助力精准施教。AI还可实现智能教学工具赋能,以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减轻教师备课负担,通过 AI 实时分析学生答题数据,教师可快速调整教学策略,实现课堂互动优化。此外,因为AI 技术的进步,虚拟仿真与动态演示成为可能。在跨学科融合教学方面,以数学教学为例,AI 技术可关联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应用案例,生成项目式学习素材,强化数学知识的职业场景迁移。

二是教学资源获取与智能教研支持。利用AI 技术可优化教学资源获取,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1] 利用 AI 技术,还可整合课程目标将教学资源中的知识联结起来,形成智能化知识图谱,提升教学资源开发与整合能力。AI 还可提供智能教研支持,对课堂录像进行语音转写与语义分析,生成教学行为报告,帮助教师开展教学数据分析,反思课堂互动效果。此外,AI 应用还有助于提升教学管理效率,智能排课、学情预警帮助精准管理学生出勤、成绩及心理状态,减少教师行政负担。

三是学生管理与评估动态化。传统的中职学生评估侧重于考试成绩,评价方式单一,AI 则可实现学生评估的动态化和全面化。一是学习行为分析与预警,AI 通过学生学习数据(如作业完成时间、测试正确率、在线讨论活跃度)生成学生画像,识别潜在辍学风险或学习障碍学生,提示提前干预。二是多元评价体系,AI 支持的“过程性评价 + 技能认证”模式可全面反映学生能力。三是智能辅导与答疑系统,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 AI 答疑机器人可 24 小时响应学生问题,通过语义分析提供精准解答。

四是教学数据挖掘与科研能力提升。AI 支持下的学习分析技术可对教学过程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揭示教学策略与学生成绩的关联,助力教学数据深度挖掘。AI 工具还可辅助教师完成文献综述、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科研环节,生成研究框架、推荐相关文献,成为智能课题研究助手。在创新教学模式探索方面,AI 与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结合,可让沉浸式学习环境成为现实。例如,在“立体几何”教学中,学生通过VR 设备观察三维模型,通过手势交互进行空间想象训练。

二、AI 视域下中职教师职业发展难点

在 AI 视域下,中职教师职业发展将面临的挑战,既源于技术变革对教育模式的冲击,也涉及教师自身能力与教育生态的适应性调整。

一是技术能力欠缺与教学融合挑战。AI 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其掌握和应用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于大多中职教师来说,由于缺乏相关的技术背景和培训经历,在学习和应用时会遇到一定困难。此外,AI 技术发展迅速,新的技术和应用层出不穷,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和技能,但由于教学工作繁重等原因,可能难以跟上技术更新的速度。[2]此外,对于智能教学平台、虚拟仿真软件、自动化评测系统等工具的学习和运用,由于缺乏系统培训,将 AI 技术融入实训教学、项目化学习等场景将遇到困难。

二是教学理念转变与角色转型压力。传统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和知识的传授,而 AI 赋能的教学则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学习。教师需要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3] 不可否认的是,部分中职教师可能对 AI 技术存有误解和抵触情绪,认为AI 技术会削弱或取代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这种观念的存在会阻碍教师对AI 技术的接受和应用,从而影响其专业发展。

三是职业发展路径与支持体系滞后。职业发展路径方面,中职教师传统以教学年限、职称评审为主的晋升模式,难以匹配 AI 驱动的教育创新需求。中职教育强调的“双师型”能力培养,与 AI 技术要求教师兼具行业技能与数字素养,二者尚未有效衔接,也将阻碍教师难以快速适应智能化教学变革。另一方面,支持体系的滞后表现为资源供给与实际需求的脱节,培训内容多聚焦技术操作,缺乏对中职教育场景的深度适配。要突破这样的状况,需构建“技术赋能- 教学创新- 职业发展”的闭环体系,通过政策引导、校企合作与资源整合,为中职教师提供精准化支持,推动其职业能力与AI 技术的同步升级。

三、中职教师自我提升的路径与策略

中职教师AI 自我提升的核心逻辑,在于以“专业适配性”为根基,以“教学创新力”为驱动,立足专业需求锚定技术方向,以教学创新激活技术价值,使 AI 成为教学范式变革的催化剂。这一逻辑的本质,是让 AI 成为中职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到“学习引导者”,继而向“技术赋能者”转型重塑。

1、角色转型:从“知识传授者”到“学习引导者”

基于 AI 深度融入教育的背景,未来中职教师的角色将不可避免的经历从“知识传授者”向“学习引导者”转型,这是技术驱动的结果,也是教育本质回归的必然选择。传统中职教师通过课堂讲授与标准化考核传递知识,但在 AI 技术赋能下,学生可通过智能平台实时获取行业动态、操作指南与案例解析,教师“知识储备优势”逐渐弱化。中职教师基于AI 技术赋能下的“引导者”重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讲授者”到“设计者”,教师需运用 AI 工具设计个性化学习方案,根据学生能力差异动态调整任务难度。二是从“评判者”到“反馈者”,借助 AI 分析工具收集学生互动数据,教师不再依赖主观判断,而是基于客观数据提供精准反馈,帮助学生识别知识盲点。重构的本质在于教育价值的再定义,让教师从“知识权威”转变为“成长伙伴”,通过 AI技术激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

2、技术学习:从“工具使用”到“教学融合”

教学融合是中职教师努力学习的新方向,这不仅要求熟悉AI 工具使用,更要将其深度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如机械制造专业,可利用AI 技术进行虚拟仿真教学,更直观地理解复杂的机械原理和工艺流程。要实现从“工具使用”到“教学融合”的跨越,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自身的 AI 素养和跨学科教学能力,为学生创造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学习环境,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教学实践:从“传统教学”到“智能课堂”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材为中心,采用“讲授—练习”的方式开展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4],教师难以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教学缺乏针对性。而智能课堂则为中职教学带来不一样的体验,AI技术赋予课堂诸多“智慧”特性。一方面,智能教学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知识掌握情况,为学生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路径[5],实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借助AI 辅助的教学工具,教师可以将抽象的专业知识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学生[6],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此外,AI 还能助力教学评价的精准化,通过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数据的分析,教师能够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职业拓展:从“单一教学”到“多元发展”

一般来讲,中职教师的工作聚焦于课堂教学,教学形式相对固定,主要围绕教材展开,职业发展空间相对受限。而 AI 技术的兴起,则为中职教师带来了多元发展的机遇。在教学创新方面,可借助 AI 工具开发互动式课程、虚拟仿真实验等,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提升教学质量。在课程资源开发上,AI 能助力教师挖掘和整合优质资源,构建特色课程库。此外,还可为教师提供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机会,借助 AI 分析企业需求,参与企业技术培训课程设计与实施,将行业最新技术融入教学,实现产教融合。

结语

AI 视域下中职教师专业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知识权威的挑战、教学方式的重塑、教师角色的转变、技术门槛与应用挑战以及数据采集与算法伦理等问题,给中职教师职业重塑带来压力。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赋能教师自我发展、优化教学资源获取、驱动学生评估动态全面化等机遇,为教师职业进步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

从发展趋势来看,人工智能未来将极大影响中职教育格局,它通过智能教学系统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与实时反馈,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构建沉浸式实训场景,降低教学成本并提升实践效果;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学生能力短板,助力教师优化教学策略。AI 视域下的中职教育教学创新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作为一名中职教师,主动适应技术进步,重构角色定位,积极转型求变,应成为追求专业进步与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朱珂 ; 史晓雪 ; 苏林猛 , 人工智能助推教师专业发展:机遇、挑战和路径 [J].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24,(2):1-5+95

[2] 力志 ; 胡滨 , 基于 COMET 能力模型的信创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J]. 中国新通信 2024,(3):118-120,184

[3] 马贵元 ,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实践研究 [J].启迪与智慧(上)2024,(6):127-128,F0003

[4] 马洁, 基于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课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纳税 2019,(27):247-247

[5] 邢西深 ; 管佳 , 新时代的智慧教学 : 课堂实践、问题审思与发展对策 [J]. 电化教育研究 2022,(5):109-114

[6] 陆亚英 , 基于学生学习动机培养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 [J]. 当代家庭教育 2023,(3):151-153

(作者:张秦 单位: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