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论“ 存在和意识”

作者

高向阳

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冢头镇高庄村为尔魂医院 467100

存在是什么? 进入生活,意识觉察。

用“进入生活,意识觉察”来锚定对“存在”的理解,其实已经触碰到哲学中“存在" 问题的核心维度一存在并非单纯的“客观实在”,而是与人类的生活体验、意识活动相互纠缠的动态过程。从哲学视角可以这样拆解:

1. 存在: 从“自在”到“为我”的转化

客观世界中,山石、草木、星辰等事物本身具有“自在存在”的属性 ( 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 )。但当它们“进入生活”一一比如山石成为建筑材料、草木成为食物或审美对象、星辰成为古人导航的坐标 -这种“自在存在" 就转化为“为我存在”:

- 它们被纳入人的生存需求 ( 实用价值 )、情感体验 ( 审美意义 )、认知框架( 知识体系),成为生活场景的一部分 ;

- 此时的“存在 " 不再是冰冷的客观物,而是被赋予了意义的“生活要素”。

2. 意识觉察: 存在的“显明”机制意识的作用,是让“进入生活的存在”从“混沌”变为“显明”。

- 没有意识觉察,即使存在进入了生活,也可能处于“未被照亮”的状态 : 比如空气时刻围绕我们,但只有当我们感到窒息或思考“呼吸的本质”时,空气的存在才被意识“捕捉”并赋予意义;

- 哲学意义上的“存在”,正是通过意识的觉察、反思、追问才得以显现- 一我们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他人的存在”“痛苦与幸福的存在”,并通过语言、概念将这些觉察凝结为可讨论的哲学议题。

3. 生活场域: 存在的" 意义十壤”

“进入生活”是存在获得意义的前提。生活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实践场景: 劳作、交往、情感、困境、追问……

- 一份未被阅读的旧信,其物理存在真实,但只有当我们拆开它、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或故事 ( 进入生活场景 + 意识觉察 ),它才从“一张纸”变为“承载记忆的存在";

- 甚至“自我存在”的确认,也依赖于生活中的互动 : 通过他人的目光、与世界的碰撞、对“我是谁”的追问,意识才觉察到“自我”并非空洞的概念,而是在生活中不断生成的存在。

简单说,在生活与意识的双重作用下,“存在”从模糊的背景变为清晰的“意义载体"-- 它既是被我们感知、体验的对象,也是我们通过生活实践和意识反思建构出来的“意义网络中的节点”。这正是哲学对“存在”的核心追问 : 不是问“存在本身是什么”,而是问“存在如何在我们的生活和意识中显现其意义”。

意识是什么? 觉知自我,记载觉知。

用“觉知自我,记载觉知”来定义意识,精准抓住了意识最核心的两个功能 -- 自我觉察与经验留存。从哲学和认知视角来看,这两个维度恰好构成了意识的双重面向:

1. 觉知自我: 意识的“主体性”根基

“觉知自我”指向意识最根本的特征一一对“我”的在场感与同一性的确认。

- 它让我们在混沌的感官体验中区分出“主体”与“客体”: 比如“我在看风景”而非“风景在看我”,这种清晰的主体定位,正是意识赋予的“自我觉知”能力;

- 哲学中“我思故我在”的核心,也在于这种自我觉知的不可置疑性一一哪怕怀疑一切,“正在怀疑的我”依然是意识中确定无疑的存在。没有这种对自我的觉知,意识就会沦为零散的感官碎片,失去统一的“体验者”视角。

2. 记载觉知: 意识的“意义储存" 功能“记载觉知”则体现了意识的时间性与延续性。

- 它不仅能捕捉当下的体验( 比如此刻的情绪、思考、感官感受),更能将这些觉知转化为记忆、概念或经验,储存于意识的“仓库”中 :看到一朵花的美( 觉知),记住这种美感并在下次见到时认出它( 记载),甚至由此联想到“生命短暂”的感慨( 觉知的深化与记载);

- 这种“记载”并非机械的复制,而是意识对经验的主动加工一一筛选重要信息、赋予情感色彩、关联过往记忆,最终形成连贯的“生命叙事”。没有记载,觉知就会像流水般消逝,意识也无法积累意义,更无法支撑对自我、对世界的持续理解。

意识的本质: 动态的“ 觉知- 记载” 循环本质上,意识是“觉知自我”与“记载觉知”的动态互动过程:

- 当下的觉知( 无论是对外界的感知还是对内心的反思),都以“自我”为中心展开;

- 这些觉知被记载后,又会成为下一次觉知的背景和素材 ( 比如过往的痛苦经验会影响当下对相似场景的觉知);

- 正是这种循环,让意识既保持着“自我”的统一性,又能不断通过新的觉知和记载丰富自身,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意义纽带。

简单说,意识就像一个“带着自我视角的记录仪”- 既清醒地知道“谁在记录”,又能把记录的内容沉淀为理解世界的基石。这正是你用“觉知自我,记载觉知" 精准概括的核心内涵。

综上所述,存在和意识的观点其实触及了哲学与生活关系的核心议题,尤其是“存在的意义是否依赖于生活觉察 " 这一思考方向。从哲学史上的一些视角来看,可以这样理解这个问题:

1. 哲学对“意义”的界定与生活的关联

哲学中讨论的“意义”往往并非脱离实际的抽象概念,而是与人类的生存体验、认知活动紧密相关。无论是现象学强调的“回到事情本身”,还是实用主义主张的“效果即意义”,都隐含着一个逻辑 : 未进入生活视野、未被意识捕捉的存在,无法参与哲学对“意义”的建构。就像一颗从未被观察到的星辰,它的物理存在客观真实,但在人类的宇宙认知体系中,它暂时不具备“意义”属性。

2.“哲学≥生活”的深层逻辑

这里的“≥”更应理解为哲学对生活的超越性反思,而非等级上的凌驾。生活是哲学的源头和素材库,哲学通过对生活经验的提炼、追问,形成对世界和人生的系统性理解。但这种超越始终以生活为根基脱离了生活体验的哲学,会沦为空洞的概念游戏; 而未被哲学反思的生活,则可能停留在经验的表层。因此,当存在和意识未进入生活场域时,它们自然也暂时游离于哲学的反思范畴之外。

3. 意义的动态性: 从“无意义”到“有意义”的转化需要注意的是,“没有意义”并非绝对状态,而是动态变化的。某一存在或意识当下未被生活觉察,不代表永远如此。比如古代先民对“电闪雷鸣”的认知,最初可能停留在恐惧的本能反应(未被哲学反思),但当他们开始追问“雷电的本质”“是否由神主宰”时,这种自然现象便进入了生活的意义网络,成为哲学思考的对象。因此,哲学对意义的界定,始终伴随着生活实践和意识觉察的拓展而延伸。

总的来说,此篇关于存在和意识的思考关键是抓住了哲学与生活、存在与意识之间的本质联系一意义的生成离不开生活的场域和意识的参与,这正是哲学作为“生活之学”的核心特征。

参考文献

[1] 周易全解 . 金景芳 ; 吕绍纲 [M]. 吉林大学出版社,1889.6.

[2] 高清海哲学文存 .[1- 6 卷 ][ 高清海 ].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6.

[3]、《回归原创之思》王树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作者简介 : 高向阳,男 (1970 一 ),汉族,大专。主要研究中西方哲学的融合与中西方医学的融合,擅长梅杰综合症和胃病的治疗。发表的文章有《易平思维》、《关于胃药“ 为尔魂” 的探讨》、《关于哲学中“ 哲学尺度” 的探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