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展示方式与传播效果研究
朱慧旎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410200
一、 引言
公共艺术空间,尤其是美术馆、博物馆,承担着收藏、研究、展示与公共教育的重要职能。在传统模式下,经典艺术作品的展示多以静态、原作的陈列为主,虽保持了艺术的本真性,但在信息爆炸的数字化时代,也面临着如何吸引更广泛受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并深化其观赏体验与理解深度的挑战。数字技术的介入,为这一挑战提供了富有创见的解决方案。数字艺术以其动态化、交互性和沉浸感等特征,正重塑着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展示与接受方式。
齐白石作为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的巨擘,其作品蕴含深厚的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如何让这些经典之作在当下焕发新的生命力,是文化传播者持续思考的课题。湖南美术馆举办的“天趣画境——齐白石数字影像展”,并非简单地将画作数字化呈现,而是通过一系列前沿数字技术,构建了一个可游、可感、可思的艺术场域,为研究数字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实践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范本。本文旨在通过对此案例的细致剖析,探讨数字艺术展示的核心方式及其达成的多维传播效果。
二、 数字赋能:齐白石影像展的多元化展示方式
湖南美术馆的齐白石影像展,核心在于利用数字技术对齐白石的艺术精髓进行“转译”与“再创造”,其展示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沉浸式全景投影:构建“可进入”的画中世界
这是展览最具震撼力的部分。展览通常利用大型展厅的多面墙体(甚至地面)作为投影幕布,通过多台高清投影机无缝拼接,将齐白石的经典画作,如《群虾图》、《蛙声十里出山泉》等,进行动态化解构与重构。静止的水墨线条流动起来,虾群在水中悠然游动,蝌蚪随溪流摇曳,荷花在微风中轻轻颤动,四季景致循环更迭。配合环绕立体声效,观众被360 度的视听环境所包裹,仿佛一步踏入了白石老人的写意世界。这种方式彻底打破了画框的界限,将二维平面艺术转化为三维的、包围式的感官体验,极大地强化了观众的身临其境之感。
2. 交互式体验装置:从“观看”到“参与”
展览设置了多种互动环节,鼓励观众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例如:
体感互动:在特定区域,当观众挥手或身体移动时,画面中的元素会随之产生互动,泛起涟漪或飘散开来,仿佛观众的动作也能影响画中的意境。
数字创作体验:设置触摸屏设备,提供简化的数字水墨工具,观众可以模仿齐白石的笔触尝试绘制虾、蟹等元素,生成属于自己的数字水墨小品并分享。这不仅增加了趣味性,也让观众在体验中更直观地理解中国画的笔墨趣味。
AR 增强现实技术:通过手机 APP 或特定设备扫描特定标记,可使墙上的静态画作“活”起来,或呈现画作背后的故事解说,实现了线上线下的联动。
3. 叙事性视听编排:重塑艺术欣赏的节奏与情感
整个沉浸式空间并非画面的简单堆砌,而是经过精心的视听语言编排。投影内容往往分为不同的章节或主题,通过画面、音乐、声效的节奏变化,引导观众的情绪起伏,构建起一个起承转合的叙事流程。这种类似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赋予传统画作以时间性和故事性,使艺术欣赏成为一种连贯的、富有情感张力的旅程。
4. 虚实结合的展陈逻辑:数字与实物的对话
一些成功的数字艺术展并非完全摒弃实物。理想的模式是在数字体验区之外,同时陈列部分齐白石的画作真迹或高清复制品、文献资料。观众在经历了动态的、感性的数字沉浸之后,再面对静态的原作,会产生一种“回归本真”的深刻对照,从而对艺术家的笔力、墨色和创作心境有更深一层的体悟。这种虚实结合的布局,形成了体验与思考的良性循环。
三、 超越展示:数字艺术的深层传播效果分析
数字展示方式不仅是技术的炫技,其根本目的在于达成更深层次、更有效的文化传播。齐白石影像展的实践,产生了显著的传播效果。
1. 知识传播的通俗化与高效化
传统艺术的理解往往需要一定的知识门槛。数字技术将晦涩的艺术语言转化为直观的视听体验。动态化的呈现使得“写意”、“气韵生动”等抽象的美学概念变得可知可感。观众能清晰地看到一群虾如何通过寥寥数笔的浓淡干湿变化表现出透明感和动态感,从而更深刻地理解齐白石艺术的精妙所在。这种“可视化”的解读,大大降低了认知负担,提高了知识传播的效率,发挥了巨大的公共教育功能。
2. 情感连接与共鸣的强化
沉浸式环境能够有效地隔离外部干扰,使观众全身心投入艺术氛围。当观众被流动的山水花鸟环绕,聆听自然之声时,很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陶醉。数字艺术所营造的“心境”与齐白石画作中热爱自然、充满生趣的“心境”相契合,从而建立起观众与艺术家之间跨越时空的情感桥梁。这种情感体验远比阅读标签文字或聆听导览更为直接和强烈,是培养艺术兴趣和审美情感的关键。
3. 公众参与的激活与社群分享
交互式设计极大地激发了观众的参与热情,尤其是对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他们通过互动游戏接触艺术,不再觉得美术馆是枯燥、高冷的地方。而通过 AR 打卡、分享自己创作的数字水墨画等行为,展览内容得以在社交媒体上二次传播,扩大了影响力,形成了线上线下的传播闭环。观众从“访客”变成了“参与者”和“传播者”,增强了展览的社交属性和公众凝聚力。
4. 文化认同与自信的构建
齐白石的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新颖的数字形式对其进行展示,成功吸引了大量年轻受众,让他们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接触并喜欢上传统文化。这不仅传承了文化经典,更重塑了传统文化在当代人心目中的形象——它是活着的、有趣的、可以与现代生活对话的。这种成功的转化,有力地增强了公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反思与展望
尽管数字艺术展览优势显著,但也需保持清醒的认知:
技术服务于内容:技术是手段而非目的。所有的数字呈现都应基于对艺术本体深刻的理解和尊重,避免陷入技术狂欢而背离艺术内核。
防止“景观化”稀释:过度追求视觉奇观可能导致对艺术作品沉思式、深度阅读的忽视。需平衡“沉浸”与“思考”的关系。
可持续性与成本:此类展览制作和维护成本较高,如何保证其可持续运营和更新,是美术馆需要面对的实际问题。
未来,随着虚拟现实AR、混合现实MR 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数字艺术在公共空间的展示将有更多可能性。例如,构建完全虚拟的美术馆空间,或利用AI 解析艺术风格并生成无限的个性化艺术交互体验。但其核心方向始终应是:以人为中心,深化艺术与公众的对话,让美术馆真正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启发思考的公共文化客厅。
五、结论
湖南美术馆的齐白石数字影像展,是数字艺术赋能公共空间的一次成功实践。它通过沉浸式投影、交互装置等多元化展示方式,有效地将经典艺术进行了现代转译,创造了一个兼具审美愉悦、教育功能和社交属性的新型文化场域。其在知识普及、情感共鸣、公众参与和文化认同等方面产生的广泛而深入的传播效果,证明了数字技术不仅是展示工具的革新,更是传播理念与范式的变革。它为我们活化传统文化遗产、拓展美术馆的公共教育职能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思路:即通过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让深藏于历史中的文化瑰宝,以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方式,走进当代人的生活,触动人心,传承不息。
参考文献
1. 陈少明 . 沉浸与交互:论数字艺术中的审美体验变革 [J]. 美术研究,2022, (4): 120-125.
2. 湖南美术馆 .“天趣画境——齐白石沉浸式数字光影艺术展”展览综述 [EB/OL]. (2023-05-18). [2024-05-20].
3. 王春辰 . 数字时代的艺术:从生产到传播 [J]. 艺术评论,2020, (11): 58-65.
4. 新华社 . 当传统中国画遇见数字技术:齐白石“活”了 [EB/OL]. (2023-06-10). [2024-05-20].
作者简介:朱慧旎(1986-)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美术学。
通信作者:欧阳德海(1988-),湖南美术馆,美术师,主要研究方向:美术学。邮箱:3651171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