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研究
张德萍
榆中县恩玲中学 730100
阅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方式单一、注重语言知识讲解而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等,导致学生阅读兴趣不高,阅读能力难以有效提升。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提出,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开展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阅读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文本,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而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英语学习活动观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提出英语学习活动观,它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一系列相互关联、循环递进的语言学习和运用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从而发展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学习活动观强调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的递进式活动,能有效激活北教材的语篇价值,引导学生从“被动读”转向“主动探”,推动核心素养在阅读课堂的落地。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方式传统
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仍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堂上教师花费大量时间讲解词汇、语法和课文内容,学生缺乏自主思考和参与活动的机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阅读兴趣逐渐降低。
(二)阅读活动缺乏深度
阅读活动设计往往停留在表面,侧重于对文本事实性信息的获取,如回答简单的细节问题等。对于文本的深层含义、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语篇结构和语言特点的分析不够深入,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言运用能力。
(三)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教学活动的设计没有以学生为中心,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学习效果不佳。同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机会较少,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三、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一)基于语篇,设计学习理解类活动
1. 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与阅读主题相关的情境,如播放视频、展示图片、讲述故事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阅读做好铺垫。
2. 略读与扫读,获取关键信息
引导学生进行略读(Skimming)和扫读(Scanning),让学生快速浏览文本,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文体结构和关键信息。略读时,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文章的标题、副标题、首尾段和每段的首句来把握文章的整体框架;扫读则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或关键词,在文本中快速定位相关信息。
3. 思维导图,梳理文本结构
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Mind Map),帮助学生梳理文本的结构和逻辑关系。学生可以根据文章的段落内容,将主要信息提炼出来,以图形化的方式呈现,使文本内容更加清晰明了。
(二) 深入语篇,开展应用实践类活动
1. 深度提问,促进思考
教师围绕文本内容设计一些深度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意图以及语言运用的特点等。这些问题可以涉及文章的主题意义、文化背景、人物性格分析、情节发展等方面,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句式和语法结构等语言知识,通过例句分析、模仿练习、词汇拓展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并学会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对于一些重要的词汇,教师可以让学生查阅词典,了解其多种含义和用法,并通过造句、词汇接龙等游戏进行巩固练习;对于复杂的句式,教师可以进行详细讲解,并让学生进行句式转换、仿写等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 角色扮演,体验文化内涵
根据阅读文本的内容,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文本中的角色,通过对话、表演等形式,深入体验文本所传达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态度。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尊重。在阅读一篇关于西方节日的文章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在节日庆祝活动中的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西方节日的氛围和文化习俗,加深对西方文化的理解。
(三)超越语篇,实施迁移创新类活动
1. 主题写作,实现知识迁移
结合阅读主题,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让学生将阅读中获取的知识、观点和语言表达方式运用到写作中,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创新。写作任务可以包括短文写作、书信写作、议论文写作等不同形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阅读文本的特点进行选择。例如,在阅读了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章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的短文,让学生运用阅读中学到的环保知识和相关词汇、句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2. 小组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阅读文本中的某个问题或观点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思想,拓宽思维视野,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例如,在阅读了一篇关于科技发展对社会影响的文章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Do you think theadvantages of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utweigh the disadvantages?” 让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还能提高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 项目式学习,提升综合能力
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与阅读主题相关的项目进行研究和实践,如制作手抄报、拍摄微视频、开展调查研究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和各种技能,收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完成项目任务。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了有关历史文化的阅读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关于本地历史文化的项目研究,每个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采访等方式,收集信息,然后制作成手抄报或拍摄成微视频,向全班同学展示本地的历史文化特色。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文本,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深入理解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内涵,根据阅读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同时,教师还应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馈,以进一步提高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S].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20.
[2] 王蔷 . 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学习活动观解读 [J]. 课程·教材·教法 , 2018(5): 72-78.
[3] 夏谷鸣 . 英语学习活动观下的阅读教学设计 [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019(3):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