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堂中故事力赋能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实践探索
李娜娜
上海杉达学院 上海 201209
1 故事力在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中的重要性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合理的、反省性思维,是个体创造知识和合理决策必需的能力。批判性思维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项重要技能,在国际社会普遍被认为是 21 世纪人才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被列为大学教育的必要环节。然而,由于我国的学生自入学就接受应试教育训练,采用标准化测试评估体系,不利于他们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著名的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在其著作《全新思维》中提出决胜未来的六大能力是: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设计感、娱乐感和意义感。丹尼尔·平克认为故事力存在于高概念和高感性的交汇处,不仅是一种讲述或理解故事的能力,更是人们理解世界、组织经验、传递价值的基础认知方式。
首先,故事力可以提供复杂情境的“模拟场”。故事往往呈现复杂的、多维度的人类处境、社会冲突和决策过程,这比抽象的逻辑习题或孤立的论点更接近现实世界。其次,使用故事力可以让学生安全地探索与试错。在不同的故事情境中,学习者可以安全地代入不同角色(自己、他人、旁观者),分析起因、评估后果、思考替代方案,而无需承担真实风险。这种“思想实验”是批判性思维训练的核心。第三,分析故事有助于识别偏见、立场和价值观,这种对信息源的判断和对视角局限的分析是批判性思维的关键。第四,故事力有助于培养多元视角与共情理解。相比较单纯的道理输入和说教,故事力更有助于学生走进他人世界,帮助学生提升“换位思考”能力,脱离非黑即白的二元思考模式,培养思维的复杂性和包容性,而这也是批判性思维中理解不同观点、进行有效对话的基础。
2 故事力在大学生课堂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应用途径
批判性思维的影响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其中,课堂环境是影响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关键变量。诸多研究都证实了课堂环境对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样要重视课堂环境的提升。课堂上,通过故事力运用提升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实现:
2.1 将课堂上的知识点使用故事力呈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今时代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更加便捷和多元,单纯的知识传授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学的知识体系建构需要突破传统的认识论局限,树立以解释性、批判性和建构性为特征的新认识论基础。采用故事力,将所有知识点或部分知识点,通过一个故事、新闻素材或现实经历呈现出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解商业伦理时,可以通过某企业面临的道德困境,让学生代入决策者和消费者视角,进行决策并分析利弊及商业伦理。通过故事这个载体将知识点串联,促使学生在故事任务中主动应用、分析知识,变被动接收为主动探索,进而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
2.2 通过故事力展开讨论,变浅层学习为深层学习
已有研究表明,深层学习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知识理解深度、问题解决能力和学习迁移能力, 而浅层学习方式则可能导致知识理解不深入、学习倦怠等问题。课堂上教师可以将课程知识点融入故事力,让学生围绕故事展开讨论,原先的抽象的概念因为变得具体化、场景化,学生讨论起来也更加容易,此时的知识接受方式就从单纯的记忆型的浅层学习变成了深层学习。比如,书本上提到了信息化赋能旅游体验,信息化给旅游场景带来了极大的改变。针对这一观点,让学生扮演不同年龄的人并去创设故事,并请学生围绕这一观点,正反两方面去分析信息化给旅游场景带来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身故事分享和他人故事演绎,在观点碰撞与教师引导下,不断反思、整合、提炼,进而解构故事背后的概念联系与不同立场的复杂性,将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认知。
2.3 通过故事力激发同伴交流,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研究发现,课堂环境中同伴的互动对学生的认知及元认知等方面有积极的影响,同伴的互动在个体面临自身思维局时提供了新的视角及经验,推动个体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故事力可以提供共同话题与焦点,激发共鸣与多元视角,起到降低表达门槛、鼓励参与的作用。利用故事力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交流与参与,关键在于将故事转化为互动体验的引擎,而非教师和被提问者的单向讲述。
以旅游交通体验为例,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分享各自的交通体验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有的同学和自己一样喜欢骑行,有的和自己一样有过汽车抛锚的体验。因为有共鸣,学生很容易参与到讨论中。教师可以在一旁适当引导:“如果你是他,遇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在一些同学分享到故事高潮时,教师也可以按下暂停键:“请大家猜猜看后面发生了什么?”因为这些故事是学生独一无二的体验,学生无法在网络上搜索到答案,因此想象力、沟通力被激发。如果仅仅依赖教师提供案例,学生会因为对老师提供的素材不熟悉而出现不知如何发言的沉默时刻。
3 结语
故事力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载体。在课堂中引入故事力,有助于营造启发式、互动式课堂环境,激发深层学习方式。故事内在的复杂性、价值观冲突和多重视角构成了思辨的“训练场”。通过引导学生深度解析故事背后的逻辑,对比不同角色的立场局限性,能有效激活学生分析、推理、反思和判断等高阶思维。同时,故事营造的沉浸感与情感联结有助于降低抽象思辨的疏离感,使批判过程更具吸引力和可操作性。总之,故事力不仅传递知识,更驱动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分析信息、挑战既定观点、形成独立见解,实现批判性思维的内化,让思辨兼具温度和深度。
参考文献
[1] 刘艳 , 朱昌平 , 朱金秀 . 采用同伴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6,33(02):155-158.DOI:10.16791/j.cnki.sjg.2016.02.043.
[2] 吕林海 , 张红霞 . 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习参与的特征分析——基于 12 所中外研究型大学调查资料的比较 [J]. 教育研究 ,2015,36(09):51-63.
[3] 邬 大 光 , 郭 玉 婷 . 高 等 教 育 学 的 时 代 特 征 与 知 识 体系 建 构 [J]. 中 国 高 教 研 究 ,2024,(07):1-5.DOI:10.16298/j.cnki.1004-3667.2024.07.01.
[4] 吴亚婕 , 赵宏 , 陈丽 .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教学模式的实践 [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5,(02):76-86.
[5] 谢晓宇 , 赵文霞 . 世界一流大学本科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以斯坦福大学为例 [J]. 外国教育研究 ,2024,51(10):75-85.
作者简介:李娜娜,1982,女,汉族,讲师,从事城市旅游发展相关的教学和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点课程建设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A020201.24.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