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辅助下的高职思政实践教学成效提升路径研究
曾凤君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重庆 400053
引言
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教育的结构与方式,高职院校的思政实践教学亦不例外。传统模式下的课堂往往过于依赖灌输与单向讲授,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多元化的认知需求。智能技术的应用,使数据驱动的学习分析与互动式的教学场景得以实现,学生的学习体验与价值认同路径因此得到拓展。如何在思政教育中科学引入人工智能,避免工具化与表面化倾向,成为亟需探索的重要课题。通过对教学路径的优化研究,可以为教育者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方向。
一、高职思政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困境与挑战
高职院校在推进思政实践教学过程中,长期面临着内容更新滞后与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课程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传统教材与固定案例,往往与社会现实脱节,缺乏贴近学生生活与职业发展的生动素材,难以激发学习兴趣。由于课堂以讲授为主,互动环节不足,学生容易产生被动接受的心理状态,导致价值观教育的内化程度不高。在教育目标要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传统模式难以满足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这种滞后性逐渐成为制约教学成效的重要障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渠道有限,个性化指导不足,导致学习主体性未能充分发挥。高职学生群体普遍具有实践性强、思维直观等特点,如果教学方式依旧停留在单向灌输层面,容易造成思想教育的表层化与片面化。加之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受到多元价值观冲击,传统课堂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与说服力,思想教育往往出现目标设定与实际效果之间的落差。由于评价体系仍停留在结果性考核,忽视过程性体验,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度难以持续提升。
社会环境与职业教育定位的变化,也使思政实践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面临新的挑战。高职教育强调岗位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培养,但思政课程在与专业课程融合上存在一定隔阂,学生往往感受到价值教育与技能训练之间的割裂。这种脱节不仅影响课程整体的协同效应,也削弱了思政教育的实践感与针对性。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上的水平参差不齐,缺乏有效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工具的能力,教学手段单一、反馈机制滞后,进一步削弱了课程的时代感与实效性。面对这些困境,如何打破内容、方式与技术的限制,成为高职思政实践教学亟需破解的关键问题。
二、人工智能赋能下的高职思政教学创新路径探索
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为高职思政实践教学提供了全新的突破口。通过大数据分析与知识图谱构建,教师能够精准把握学生的兴趣取向与认知差异,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个性化推送。学习平台可以基于学生的学习轨迹自动生成学习画像,动态调整课程内容与实践环节,使价值观教育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虚拟现实与智能交互系统的应用,也能够营造沉浸式教学场景,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体验社会情境与职业伦理,从而在实践中深化对思政核心价值的理解。
在课堂组织层面,人工智能能够打破传统单向传授的局限,推动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智能课堂系统借助语音识别与情感计算功能,能够实时捕捉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情绪波动,为教师提供反馈依据,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与策略。智能问答与知识推荐机制的应用,既能增强课堂的即时性与趣味性,也能促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通过这一过程,思政课程从被动接受逐渐转向师生共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价值认同的深度与广度随之提升。
人工智能赋能不仅表现在教学过程的优化,还体现在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上。通过学习行为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参与度、思维深度和价值观内化程度进行多维度评价。智能评价工具突破了单一结果考核的模式,更加注重学习过程与实践表现,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与公正。这样既能够提升教学管理的科学性,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在真实反馈中不断反思与改进,逐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外在要求向内在自觉的转化。人工智能在这一过程中成为思政实践教学的重要支撑力量,为教学效能的持续提升提供了坚实保障。
三、高职思政实践教学成效提升的综合策略与路径优化
高职思政实践教学成效的提升离不开系统化的整体设计与资源的深度整合。人工智能的引入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支撑,通过建立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可以将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与学生发展需求有效匹配。多渠道整合校内外的教学资源,形成覆盖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网络平台的全景化育人体系,能够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不断深化价值认同。构建开放共享的数字资源库,使案例、视频、情境模拟等多样化材料成为课堂的有力补充,有助于提升课程内容的时效性与现实感。
教学模式的优化应当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抓手,推动形成以师生互动为主线的动态机制。通过智慧课堂平台实现即时反馈,教师能够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表现,并结合人工智能算法提供差异化指导,从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虚拟仿真、沉浸式体验和智能问答系统的应用,使学生能够在高度互动的环境中参与讨论与实践,促进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的融合。通过这些手段,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够在实践中进行价值判断和道德反思,使教育成效更加深刻和持久。
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是成效提升的重要保障。借助人工智能的数据采集与学习分析技术,可以实现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跟踪与评估,不仅关注结果性指标,更注重过程性表现。通过行为数据、参与频率、情感倾向等多维度指标的综合分析,形成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帮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教学策略。建立反馈与改进的闭环机制,使学生在动态评价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与调整,形成从外部监督到内部自律的转化过程。通过策略优化与路径重构,高职思政实践教学能够在人工智能的支撑下实现整体效能的显著提升,为培养具备价值认同与专业素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坚实保障。
结语:
人工智能赋能高职思政实践教学,为课程改革与成效提升开辟了新的路径。面对传统教学内容滞后与方式单一的困境,智能技术的应用不仅实现了资源推送的精准化,还促进了课堂交互的多维化与评价体系的科学化。以数据驱动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使价值认同的培育更具针对性与持久性,也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与实践反馈中不断强化思想政治素养。高职教育在技术支持下逐渐形成了融合专业能力与价值塑造的立体格局,为培养德技并修的人才提供了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周洁 .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声像档案管理探析 [J/OL]. 北京档案 ,1-4[2025-08-21].
[2] 数字化赋能高职院校思政课精准教学的进路探究 . 刘燕 .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4(10)
[3]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价值及其实现 [J]. 冯刚 ; 陈梦霖 .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18)
曾凤君 (1997.11),汉族,男,四川宜宾 ,硕士研究生,助教,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