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团体操对发展高校体育文化的思政价值研究

作者

胡晓宇

成都文理学院 610401

引言:

团体操作为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健身育人的目标,更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价值。在集体训练与表演中,学生能够经过身体力行感受到团队精神与社会责任,进而在文化氛围中形成价值认同。研究团体操的思政价值,有助于拓展体育育人的途径,也为高校立德树人使命提供新的实践方向。这一视角能够有效衔接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推动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团体操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内在联系

团体操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内在价值,它是学生锻炼身体素质的方式,更是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文化强调个体身心发展与集体精神塑造的统一,而团体操以整齐划一的动作编排和群体协同的表现形式,将这一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它经过大规模的集体参与,营造出凝聚力与仪式感,使学生在训练与表演中感受到高校体育文化的丰富内涵。这种文化体现在体育活动本身,更在于团体操传播团队精神、纪律意识与美育熏陶,从而塑造具有教育意义的校园氛围。

在体育文化建设中,团体操的作用限于技术层面的训练,它更强调身体动作与精神价值的统一。学生在整齐划一的动作中锻炼了身体机能,还经过集体训练的长期浸润逐渐培养出规则意识与自我约束的能力。这种“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塑造,使团体操仅是体育课程的一部分,更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媒介。动作的协调与节奏的把握,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增强责任意识与合作精神。其背后的逻辑在于,团队协作是团体操的核心内容,个体的服从与配合是整体效果的前提,而这种过程能够自然提升学生的群体认同感。高校体育文化正是依托这种认同感,才能在校园中形成具有导向性、凝聚力和感召力的教育价值。团体操是一种体育表演或锻炼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播方式,它经过鲜明的视觉冲击与群体氛围的塑造,将体育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为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提供了重要路径与实践载体。

结合当前高校的发展实际,团体操的推广是体育教学的一种延伸,更深刻反映了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取向。团体操经过群体化、整齐化、规范化的动作展示,将体育活动上升为文化符号,成为校园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象征。在运动会、校庆以及其他重大活动中,团体操表演往往作为核心环节出现,它所营造的宏大场面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能够在全校范围内激发学生的热情,营造积极进取、团结奋进的校园氛围。学生在共同参与和观赏中产生情感共鸣,并将集体认同转化为校园精神的具体体现。这种文化表达方式,使团体操突破了体育锻炼的局限,成为校园文化传播与价值教育的有效载体。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文化的深度结合,为新时代高校在育人体系中的创新发展探索出新的路径。

二、团体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团体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展现的价值体现在多层次的教育功能之中。作为一种以集体动作为特征的体育形式,团体操经过身体语言的统一和群体形象的塑造,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义以直观和形象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在训练与表演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身体素质,更在集体氛围中培养了纪律意识和责任担当。这种过程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的观念,使学生在身体力行中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化、形象化,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与实效性。

从育人的角度看,团体操是一种体育锻炼方式,更是一种价值引导与精神塑造的教育手段。它能够经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强化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日常的队列训练与动作整合过程中,个人必须严格服从整体的节奏与节拍,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影响整体效果,这种对统一性和协调性的高度要求,使学生在反复调整与磨合中逐渐形成契合集体的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团结协作、奉献精神以及自我约束力,能够在团体操的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得到最直观、最具象的体现。学生在共同努力完成整套动作时,锻炼了身体素质,更深刻体会到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相互依存和辩证关系。随着训练的深入,他们会逐渐将团体操中的团队协作经验转化为面对社会与未来发展时的责任认同与行为自觉。这种由体育活动延伸出的价值认同,不是外在的说教,而是身体力行自然渗透的过程,真正实现了思政教育“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为学生的人格养成和价值观塑造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高校校园文化环境中,团体操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集体展示,团体操增强了校园的凝聚力,还为师生提供了共同参与和共享荣誉的机会。尤其在运动会、校庆等大型活动中,团体操的集体表演往往成为展现校园精神风貌的亮点,它所传递的积极进取、团结奋进的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价值理念高度契合。高校在推动团体操活动的能够借助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文化感染力,将思政教育内容自然地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其成为学生价值观塑造和人格培养的重要途径。这种融合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也提升了其在新时代高校育人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当前高校团体操开展中存在的思政不足

在当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团体操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部分院校在组织和推广团体操活动时,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动作的规范性、整齐度以及表演时的视觉效果上,更加追求形式上的美感和观赏性,却忽视了团体操所蕴含的深层次育人价值。这种偏重技术的倾向,使得训练过程常常以技能掌握和动作标准为主要目标,学生也因此容易将团体操视作单纯的体育技能训练和表演展示,难以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引导和价值渗透,团体操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为一种形式化的校园活动,导致其潜在的育人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无法充分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一现象降低了团体操的教育价值,也限制了体育文化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发展空间。

从实施环节来看,团体操的教学和组织往往存在教育内容与思想政治目标脱节的现象。在部分高校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主要关注学生的整齐度和动作协调性,而未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队意识和责任感等理念有机融入到训练中。由于缺乏系统化的思政教育渗透,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往往产生被动接受的态度,难以形成深层次的价值认同。团体操本应经过群体性活动强化学生的纪律性和合作精神,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因指导思想不足而难以有效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

在校园文化的整体氛围中,团体操的思政功能同样受到一定限制。部分高校在推广团体操时过于注重大型活动的表演效果,而忽略了其日常教育作用,使团体操更多停留在次性的展示层面,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学生在观看或参与表演时虽能短暂感受到集体荣誉感,但这种感受难以延伸为稳定的价值观念。再加上部分学校在资源配置和课程安排上对团体操重视不足,导致其在思政教育中的地位不够突出,影响了体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这种现状表明,高校在发挥团体操思政价值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与教育机制,避免将其片面化、形式化。

四、强化团体操思政功能的路径与策略

强化团体操的思想政治功能,需要在理念、机制与实践层面进行系统优化。团体操是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价值塑造和文化传递的有效途径。在开展过程中,必须将思政教育目标有机融入到体育训练之中,将团队精神、纪律意识与责任担当动作编排与群体协作加以呈现。对训练内容进行价值导向设计,使学生在完成技术动作的能够深刻体会到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的内涵。这样提升了团体操的教育深度,也使体育活动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延伸。

在教学与组织实施过程中,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高校应注重培养具备体育教学能力与思政教育素养的复合型教师,使其能够在训练中有意识地融入政治教育元素。讲解动作整齐与纪律规范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理解团体操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教学设计应结合案例、故事与校园文化资源,提升训练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在集体展示中感悟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提高了身体素质,更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价值认同。以此实现课堂内外的联动,使团体操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发挥更加持久而深远的作用。

在校园文化建设层面,应将团体操纳入长期性和系统性的育人规划。将其与运动会、校庆等重大活动结合,赋予其文化象征和精神标识,使团体操是一次性表演,更是贯穿大学生活的教育实践。高校可以利用多媒体与新媒体平台传播团体操的育人价值,增强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制度保障与资源支持,形成“课程思政—文化活动—精神认同”的有机链条,使团体操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健全人格和坚定理想信念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这种路径丰富了高校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也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实践策略。

五、团体操对学生集体主义与责任感的培育作用

团体操在高校体育文化中是身体锻炼的形式,更是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责任感培养的重要载体。大规模的集体训练和统一的动作展示,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深刻体验到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紧密联系。团体操要求每一名参与者都在规定的时间、节奏和动作规范下完成训练,任何一人的失误都可能影响整体的效果。这种高度依赖团队协作的活动特征,使学生逐渐意识到集体利益优先于个人表现,从而强化了集体主义观念。群体中的自我约束与自我调适,推动学生在心理层面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其更容易将这种精神延伸到学习与生活的其他领域。

在责任感的培育方面,团体操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它经过实践训练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个人责任对于集体目标的重要意义。每一位成员要完成自身动作的任务,还必须对整个团队的整体表现承担责任,因为任何一个细节上的疏漏都可能影响最终的效果。学生在日常训练中逐渐学会自我约束与严格要求,认识到在集体目标面前,每个个体都不能缺位,唯有尽职尽责才能确保整体的协调与统一。这种责任意识并不是来自于外在的强制命令,而是经过反复的训练和团队磨合,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由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心自觉。学生在长期的参与中形成了稳定的责任观念,能够在集体中主动承担角色,还能够积极发挥个人价值,促进团队目标的实现。高校经过团体操这一途径引导学生理解并践行责任,提升了体育教育的实效性,更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具体而生动的落脚点,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实现责任意识与价值观念的内化和升华。

在更深层次上,团体操的集体主义与责任感培养作用能够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集体训练所形成的纪律意识与协作精神,有助于学生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与社会适应能力。团体操强调团队整齐划一的外在表现,还重视每位成员在集体中的内在价值认同。反复的训练与共同的努力,学生逐渐学会尊重他人、支持团队,并将个人责任与集体荣誉紧密结合。这种教育效应使团体操超越了体育技能的层面,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实践路径。团体操培养出来的集体主义与责任感,将为学生今后的社会生活与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和精神基础。

六、团体操在高校体育文化育人体系中的实践意义

团体操在高校体育文化育人体系中承载着多重实践意义,它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育人的有机结合。团体操以集体协作为核心,以身体表现为载体,在统一的节奏与动作中凝聚团队精神与校园氛围。高校在组织团体操训练和表演的过程中,使学生在强烈的群体感召力中形成价值认同,逐渐理解个人与集体的辩证关系。这种身体力行的教育方式,体育文化与育人目标得以深度融合,团体操由此成为推动高校育人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其教育价值体现在身体素质的提升,更经过文化认同与精神塑造实现了思政育人的功能,彰显了体育在立德树人中的不可替代作用。

在高校教育实践中,团体操的实施能够有效拓展育人体系的内容和形式。传统体育课程强调技能与体能训练,而团体操在此基础上强化了价值引领与精神塑造。群体整齐划一的展示,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自律、协作与奉献精神,这与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核心理念高度契合。团体操的表演通常出现在运动会、校庆等重大校园活动中,这种带有仪式感的群体展示,能够营造出强烈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感官和心理层面受到感染和激励,从而更主动地将集体主义、责任感与校园认同内化为自觉行为。经过这一过程,高校育人体系中的德育与体育形成合力,体现了“以体育人、以文化人”的实践价值。

在更广泛的育人意义上,团体操还能够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化能力的提升。集体训练与展示要求每个成员都要融入整体,以个人努力支撑团队表现,这种教育形式使学生在群体互动中学会沟通、协调与互助。高校团体操强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合作与担当。这种育人作用服务于学生的校园成长,更为其未来走向社会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团体操在高校体育文化中的实践意义正是这种内外结合的方式体现出来,它突破了传统体育活动单一的健身功能,成为凝聚校园精神、提升育人质量的重要抓手。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若能将团体操纳入长效育人机制,就能够进一步完善体育文化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育形成良性互动,推动学生在身体、精神与价值层面的协调发展。

结语:

本文围绕团体操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的思想政治价值进行了系统探讨,旨在揭示其在育人体系中的独特作用。团体操体现了体育锻炼的功能,更在团队协作、纪律规范和价值认同中实现了思政教育的目标。分析其在文化建设、责任培养和精神塑造等方面的意义,可以看出团体操已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未来在教育实践中,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