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任务单的小学数学预习习惯培养路径探索
张平妹
南昌二中(高新校区) 330072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预习作为自主学习的关键环节,对学生后续数学学习具有深远影响。研究以学习任务单为切入点,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和课程要求,探索系统化、实效性强的预习习惯培养模式。推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内在动力,为全面发展和高效学习奠定扎实基础,响应当前教育改革对核心素养的实际需求。
1 小学数学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学习能力、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系统培养学生的数学预习习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预习作为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不仅为学生后续课堂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还有效促进了学生自我探索与问题发现能力的提升。科学的预习习惯能够帮助学生主动梳理新知识结构,激发思维兴趣,增强逻辑推理能力,从而为深入理解与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做好准备。随着数学学科内容的逐步深化,学生面对的知识难度和广度不断提升,依靠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显著减轻课业压力,提高学习效率,为个性化学习路径的构建创造有利条件。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向着自主、合作、探究转变,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主体性,还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了坚实基础。
2 小学数学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实践
2.1 课堂前置任务的有效布置方式
在小学数学预习习惯的形成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布置课堂前置任务至关重要。前置任务应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段特征,突出基础性与启发性并 的 有计划 前准备。教师可依据教学重难点设计分层递进、结构清晰的任务单, 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前置任务内容需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便于 预习的方 思维方式。通过合理的任务布置,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梳理学习目标,查找资料或加工信息,为课堂的高效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培养其时间管理和自我监控能力。
2.2 多元化预习活动的组织与实践
多元化的预习活动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拓展其学习视野,丰富学习体验。在实际操作中,预习活动可以融合文本阅读、问题讨论、信息搜集、知识链接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变换活动类型,提高预习的吸引力,使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下培养独立探究和团队协作能力。教师应关注活动的科学性与趣味性并举,合理安排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激励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数学知识点。多元的预习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参与度,还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课堂学习成效的提升提供坚实保障。
2.3 家校协同促进学生自主预习
家校协同为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提供了良好的支持环境。教师可主动与家长保持沟通,介绍数学预习的重要性及具体做法,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预习观念。通过家校合力制定切实可行的预习计划、明确学生在家中预习的责任和任务,形成共同的教育合力,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家长的有效督促与正向反馈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使其养成预习自觉性。此外,教师还可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展线上家庭指导和问题辅导,为家校协同提供便利条件,保障学生预习过程的顺利进行。
2.4 预习成果的展示与课堂应用
有效的预习成果展示与课堂应用,是巩固学生预习习惯的重要环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及时给予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的机会,促进学生经验的交流与共享。通过预习成果在课堂上的实际转化,学生能够感受到预习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激发持续预习的动力。在展示与应用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引导,使预习活动与课堂教学形成良性互动。预习成果的充分分享还能够营造积极、合作、进取的学习氛围,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稳固与提升。
结束语
以学习任务单为依托的小学数学预习习惯培养,不仅优化了学生学习方式,也促进了其综合能力提升。通过科学路径不断完善学生预习机制,能有效增强学习动力与思维能力。未来在深化项目研究与实践推广过程中,有望推动学校数学教育改革,助力学生成长为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新时代小学生,进一步丰富我国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
参考文献:
[1]李艳华.学习任务单在小学数学预习中的应用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2(10):73-74.[2]王丽娟.基于任务单的小学数学自主预习能力培养探究[J].新课程导学, 2023(09):148-150.本文系南昌市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基于小学数学新课标下的高年级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项目编号:个人24-098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