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与土壤管理的综合分析
张健
济宁市鱼台县李阁镇人民政府 身份证:370827197412252810
引言
小麦属于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它在维持人类食物安全层面具有难以取代的效用,据最新统计显示。近些年小麦生产因气候变化、土壤退化、病 响导致产量变动愈发剧烈,农户收入也随之受到影响,在此状况之下 业研究领域的核心议程之一。本研究重点围绕当前小麦生产的现实 深入分析了小麦生产与土壤管理两者之间存在怎样的协同联系,希望能够 撑和操作指南,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总结回顾以及实地考察来寻求一些新颖的想法,从而帮助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小麦生产现状
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以及食物保障体系里占据关键地位,其产量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粮食供应的稳定度,现在小麦产业正陷入种种严重麻烦当中,尽管全世界总产量仍在增长趋势之中,但是增长率已然明显放缓。局部地区甚至出现了产量下降的情况,气候变化引发的异常气候(比如干旱或者热浪还有冷寒之类),会对小麦生长环境产生极大影响,耕地面积缩减再加上土壤恶化及养分流失这类环境问题同样降低了小麦产能潜力,这些要素彼此联系在一起,给小麦生产体系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2、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2.1 播种技术
科学的播种技术是小麦实现高产的重要因素,主要包含优质品种的选择、适时播种和合理密植等核心环节。在品种选择方面,要全面考虑目标区域的气候特点和土壤状况,优选抗逆性强、高产稳产的优良品种,我国北方冬麦区的济麦22、藁优2018 等良种就比较常见,播种时期的选定关系到全生育期的管理。一般而言,当日均温稳定保持在15℃到18℃左右的时候开始播种,过早或者过晚都会对幼苗的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播种深度一般保持在3 到5cn 左右,如果超过这个范围就容易出现出苗困难的情况,过浅又会因为低温影响萌发效果。合理密植是提升产量的重要技术手段,亩播量要根据地区特性和品种特性来确定,一般推荐范围为10 到15kg,每平方米保留200 到 230 株基本苗较为适宜,播种之后要及时用农机具进行整地工作,保证土壤和种子充分接触,从而为小麦均匀出苗以及后期高产创造条件。
2.2 水分管理
作为小麦生长发育进程的主要调节因素,水分控制对于维持小麦正常成长和产量增进发挥着极为关键的影响。在依据生理学特征加以考量之后可以得知,小麦整个生长过程所必需的水量体现出非常明确的阶段特性。尤其在分蘖、拔节、抽穗、灌浆时期等核心生长阶段,期间的需求明显增多,特别要提及的是,拔节时期的水份和灌浆时期对最后产量的影响尤为突出,拔节时土壤含水量在 65% 70%区间内最为合适,到灌浆时期,则以70%-75%这一范围最好,实际的农业种植活动中,需要综合考虑到各个地区降水量的特点,土壤湿度等条件状况,合理地拟定精确灌溉的技术方案并且严格执行该操作计划。
2.3 施肥管理
小麦产量与品质受施肥管理模式影响很大,关键在于做到养分平衡供应并实施科学配施策略。氮、磷、钾是小麦的主要营养元素,每亩一般要施纯氮8 - 10kg、五氧化二磷3 - 5kg 以及氧化钾 4-6kg ,具体的施肥量要按照土壤养分状况来定,依靠测土配方技术来决定。施肥时,基肥、追肥和叶面肥的搭配很重要,基肥以有机物料为主,配合使用一些复合肥料,大约占总施肥量的 60%-70% ,追肥则以速效氮源为主,最好在分蘖期和拔节期施用,而且拔节期追施的氮肥量要控制在总量的30%左右。
2.4 病虫害防治
作为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关键一环,病虫害防控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高低。条锈病、赤霉病和白粉病属于主要的小麦病害,蚜虫和粘虫是典型的害虫种类,针对病害防控,应该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播种前可以使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种子处理剂对种子进行消毒,从而减少病原菌的感染风险。在病害高发期要立即施用高效农药,比如多抗霉素、氟硅唑等,并且在清晨或者傍晚阴凉时刻喷洒,这样能提高药效利用率。关于虫害管理,要加强田间观察,采取物理引诱和化学杀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精准控制,小麦幼苗期和抽穗开花期尤为关键,这两个时间段往往是害虫活动最频繁的时候。可通过设置黄板、用诱捕器之类的物理办法来监测和防控,一旦察觉到虫害的迹象,就应当首先采取生物源或者低毒的化学药剂(如啶虫脒,噻虫嗪之类),开展精确治理。
3、小麦高产栽培与土壤管理技术的综合应用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同土壤管理相融合,这是达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种植过程中,种子挑选、精确施肥、科学灌溉、病虫害防控都是关键技术要素,优良的土壤条件给这些措施的有效执行给予了重要支撑。从品种角度看,济麦22 在北方地区有着很强的抗逆性和增产潜力,单产可以达到600 到800 公斤,合适的播种时间应当选在日均温稳定回升到15℃以上的时候,这样可以保证基本苗密度处于200 到230 株/m2 左右,促使均匀出苗.就肥料而言,依照土壤养分检测数据,推荐氮磷钾比例为每亩施氮肥8 - 10kg,磷肥3 - 5kg,钾肥4 - 6kg,而且基肥所占比例为总施肥量的 60%-70% ,至于水分控制方面,拔节期和灌浆期要让土壤相对含水量维持在65% - 75%之间,这样才能符合小麦全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科学搭建灌溉排水系统是达成土壤水分高效利用的关键途径,能有效地缓解由于积水引发的根系缺氧现象,秸秆还田以及覆盖种植这些改良措施可以明显地改善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同时也能优化土壤的结构特性,并且有助于提升养分吸收效率。施加有机肥之后,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大概提升了 20%到 30% ,这种改变既增强了作物的抵抗逆境的能力,又推动了产量的增长。在针对病虫害的防控工作上,应该采取生态调控的办法,比如开展轮作或者间作来抑制有害生物种群的发展态势;并且要依靠物理手段和生物手段来缩减化学农药的使用量,这样就能降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把现代农业栽培技术和精确化的土壤管理理念结合起来,既提高了单位面积上的产量,又给现代农业的持续发展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在应付全球气候改变和资源限制这类挑战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经过对关于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和土壤方面的文献进行总结,主要集中在科学种植方式的建设与土壤的合理开发上。准确的选种、合适的播种数量、合理施肥浇水与预防各种病虫害是关键技术,而土壤管理也为其提供了一个平台。通过改良土壤结构、增加有机物质的含量并且合理的调整养分供应的方式可以有效的增加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并且能够有效的提高它的抗病性以及资源利用的效果。通过试验得出结论,秸秆回田、深耕翻地以及增加有机肥料的使用等手段能够有效的改良土壤中物质的结构状态,不仅能够增加其肥力,并且可以有效提高土壤中的水分保存的效果,促进小麦根系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才华.小麦高产栽培新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J].种子科技,2022,40(05):34-36.
[2]李超.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推广[J].黑龙江粮食,2021,(11):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