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器乐辅助,协同发展

作者

叶菁菁

福建省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363005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推进,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适应当前时代发展。合唱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审美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音准不稳定的现象,传统的音准教学方法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而课堂小乐器便携易上手,音色丰富将其引入合唱音准教学,可以有效辅助学生进行音乐学习降低难度,教师要发挥小乐器辅助教学的优势。通过器乐与声乐的协同训练,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音高强化音准概念,同时在器乐演奏与合唱演唱的配合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与综合音乐能力,实现学生音乐素养的协同发展。

一、器乐辅助基础训练,快速建立相关概念

在小学音乐课程的音准教学初期,教师可充分利用竖笛口琴等固定音高小乐器开展标准音示范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利用单一理论以及自由训练,而是逐步将小乐器融入其中辅助学生进行基础音准训练。以教材为基础教师进行基础音高概念教学可先使用口琴吹奏同时配合柯尔文手势辅助教学,学生通过观察口琴吹奏时的指法变化聆听清晰稳定的音高,并同步观察教师呈现的手势高度,更直观地理解音高位置,随后模仿演唱。这种多感官协同的训练方式,能帮助学生快速建立准确的音高概念[1]。

例如在学习《闪烁的小星》这类简单歌曲时,教师引导学生手持竖笛跟随教师吹奏的旋律边吹边唱,竖笛的音高固定特性能帮助学生通过肌肉记忆强化音准感知。如在吹奏“la”音时,学生需按压特定指法,手指的动作与稳定的音高形成关联,反复练习后即使脱离乐器也能更准确地找到音高位置。口琴作为课堂中独特的吹吸类乐器,在音准训练中优势显著,在小学中段的二声部合唱教学中,常出现学生音准不稳定声部意识薄弱的问题。教师可在《美丽的黄昏》这类二声部轮唱歌曲教学时,先让学生用口琴吹奏高声部旋律,熟悉音高走向后再进行演唱。而对于低声部演唱困难的学生,安排口琴演奏水平较高的同学吹奏低声部,不同音色的器乐与人声结合,能让低声部旋律更易听辨,帮助学生找准音准。此外,结合教材中的五线谱识谱教学,教师可采用“一认一吹一唱”的教学模式,当学生学习新乐谱时先引导学生识别唱名,再使用竖笛或口风琴辅助找音高,最后进行模唱练习,不仅巩固了五线谱识别能力,还能有效解决音准问题实现识谱与音准训练的双重提升[2]。

二、器乐深化和声感知,帮助理解和声结构

在学生初步适应小乐器的融入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以及教学要求来进一步提升融入程度,发挥乐器辅助教学的巨大优越性。教师可以利用器乐分解和弦训练,通过使用尤克里里铝板琴等乐器分解和弦,帮助学生理解和声结构,用乐器分别演奏各声部和弦音,学生聆听后分组演唱对应声部,通过器乐提供的和声框架找准自身音高位置,避免声部间音准干扰[3]。

在单声部歌曲教学中,如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贝壳之歌》时,教师先用尤克里里分解演奏歌曲的主和弦,将和弦中的根音,三音五音依次清晰呈现,引导学生仔细聆听每个音符的音高与组合效果。随后教师一边用乐器重复分解和弦,一边带领学生逐句跟唱,让学生在稳定的和声框架中感受旋律与和弦的内在联系,加深对歌曲调式的理解。学生通过聆听乐器的分解和弦,能够更准确地把握音高走向避免因缺乏和声参照而出现跑调现象。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尤克里里与打击乐器结合,丰富和声训练形式,在学习《手拉手,地球村》这类欢快合唱曲目时,安排部分学生用尤克里里弹奏和弦,另一部分学生用铃鼓三角铁等打击乐器演奏节奏型,学生在这种多乐器协作的环境中,能更深刻地理解和声与节奏的融合关系,提升整体音乐表现力。

三、器乐合唱协同训练,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为进一步帮助学生协同发展,教师可以构建小乐器与合唱协同训练的模式,在学习新合唱作品前,教师先用乐器完整演奏旋律,学生聆听熟悉后再进行演唱,借助器乐的音准稳定性降低演唱难度。学生巩固基础之后,教师可以在排练中安排部分学生用乐器担任固定低音或辅助声部,与演唱声部形成互补,实现器乐与声乐的协同发展。

以合唱曲目《手拉手,地球村》为例,在排练时教师安排学生用拇指琴持续演奏主和弦根音,为演唱声部提供稳定的调性支撑。拇指琴小巧便携且音色空灵,其持续的低音伴奏能帮助演唱者明确音高基准,尤其在处理“地球村是我们共同的家乡”这类易跑调的乐句时,器乐的辅助能显著提升音准稳定性。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能力差异设计分层任务,基础较弱的学生用铃鼓三角铁等打击乐器演奏节奏型,强化节拍感知,能力较强的学生用尤克里里弹奏分解和弦丰富和声层次,形成“节奏—和声—旋律”的立体音响效果。在多声部合唱训练中,器乐的同步协作能有效解决声部融合难题,通过器乐与人声的音色对比,帮助学生更清晰地分辨声部关系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合唱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结合时代背景以及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来不断革新,课堂小乐器的融入为音准教学开辟了创新路径,在提升课堂效率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协同发展提升综合能力。通过将竖笛口琴,尤克里里等小乐器与合唱训练深度结合,以单音模唱辅助,和声感知强化,协同训练模式构建等具体策略,有效突破了传统教学中“音准难教学生难学”的瓶颈。这些实践不仅显著提升了学生的音准精度,更在器乐与声乐的互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多声部听觉团队协作能力与综合音乐素养,实现了“以器促声协同发展”的教学目标,让课堂小乐器在合唱教学中发挥更大价值。

参考文献:

[1] 丁毅. 中国少数民族合唱艺术研究 [D]. 中国音乐学院,2024.

[2] 董自然. 初中班级合唱教学实践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2024.

[3] 李清钰. 在高中音乐课堂中融入乐器教学的实践方法——以合唱曲《欢乐颂》的教学为例 [J]. 琴童 ,2023,(16):102-104.

[4] 吴会玲 . 小学音乐教学中小乐器运用策略探究 [J]. 安徽教育科研 ,2022,(11):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