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 双减” 背景下小学语文趣味化阅读教学策略

作者

张莉 徐君瑛

江苏省无锡市玉祁中心小学 214183

引言

“ 双减” 政策实施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面临两大转变:一是空间上,阅读指导从 “ 课堂 + 校外培训” 转向 “ 课堂主阵地” ,课后打卡、校外辅导模式不再适用;二是目标上,从 “ 应试化解读” 转向 “ 素养化培育” ,需聚焦兴趣激发与能力提升。据 2024 年《义务教育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报告》,“ 双减” 后 43.2% 的教师认为 “ 阅读难激趣” , 38.7% 的学生觉得 “ 课堂阅读不如课外书有趣” ,核心问题在于传统教学 “ 重分析、轻体验” ,与小学生认知特点相悖。部编版教材蕴含丰富趣味元素(童话、寓言、科普等),但部分教师仍用 “ 逐句讲解 + 课后习题” 模式,未挖掘教材价值。如部编版二年级《狐假虎威》,教师仅让 “ 找比喻句、概括寓意” ,无互动设计,导致学生兴趣低。因此,研究趣味化阅读策略,是响应 “ 双减” 、解决 “ 低效高负” 的关键。

一、情境沉浸式阅读:激活低年级体验,减轻理解负担

低年级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抽象解读易生畏难情绪。“ 情境沉浸式阅读” 通过实物展示、角色扮演、多媒体模拟,让学生 “ 走进文本” ,在体验中理解内容,无需课后习题巩固,符合 “ 课堂提质” 要求。该策略需紧扣部编版低年级童话、儿歌文本,以 “ 感官参与” 为核心设计活动。以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为例,教师分三步搭建情境:第一步 “ 实物观察” ,课前准备鱼缸、小蝌蚪(或高清视频),让学生观察 “ 黑灰色身子、长长尾巴” ,对比教材插图,建立 “ 文本与实物” 联结,避免抽象记忆;第二步 “ 角色扮演” ,分配 “ 小蝌蚪” “ 鲤鱼妈妈”“ 乌龟” “ 青蛙妈妈” 角色,根据课文对话设计台词(如小蝌蚪:“ 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 ),学生在表演中梳理 “ 找妈妈过程” ,无需课后背诵 “ 成长变化” ;第三步 “ 动画拓展” ,播放教材配套动画,让学生对比 “ 自身表演与动画” ,补充细节(如 “ 小蝌蚪长后腿后怎么游” )。

从理论看,该策略符合建构主义 —— 学生通过 “ 观察 - 表演 - 观看” 主动建构理解,而非被动接受讲解。实践显示,采用该策略的班级,低年级学生 “ 课堂阅读专注度” 从 58.3% 升至 89.1% ,无课后作业时,文本复述准确率达 92.4% ,远超传统模式的 71.2‰

二、任务驱动式阅读:引导中年级探究,替代机械习题

中年级是阅读能力从 “ 识字” 向 “ 理解” 过渡的关键期,传统教学常以 “ 课后习题” 巩固,让学生视阅读为 “ 任务” ,兴趣下降。“ 任务驱动式阅读” 将阅读目标转化为 “ 项目任务” (如 “ 当小导游、编手抄报” ),学生带着任务读文本、提信息、组语言,课堂内完成任务即巩固理解,无需课后作业,契合 “ 减作业” 要求。该策略需结合部编版中年级写景、记事文本,设计 “ 可操作、有成果” 的任务。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教师设计 “ 西沙群岛旅游向导” 任务,分四步实施:第一步 “ 任务发布” ,告知学生 “ 要当小导游,向游客介绍美景和物产,需从课文找素材” ,明确目标(提取 “ 海水颜色、海底生物、海鸟” 等信息);第二步 “ 阅读寻宝” ,学生自主阅读,用不同颜色笔标注 “ 导游素材” (蓝色标海水、黄色标珊瑚),教师巡视指导基础弱的学生定位信息;第三步 “ 导游彩排” ,小组内将标注信息组织成 “ 导游词” (如 “ 各位游客,西沙群岛的海水五光十色,有深蓝、淡青⋯⋯” ),轮流展示;第四步 “ 成果展示” ,小组代表上台当 “ 导游” ,其他学生扮 “ 游客” 提问(如 “ 海底海参怎么活动?” ),导游从课文找答案回应。

该策略以任务型教学法为支撑,将 “ 文本理解” 转化为 “ 主动探究” 。某小学三年级实施后,学生 “ 主动阅读次数” 从 1.2 次 / 课升至 3.5 次/ 课,信息提取准确率从 68.5% 升至 87.8% 。

三、跨学科融合阅读:拓展高年级深度,丰富阅读维度

高年级学生有一定抽象思维能力,单一文本阅读易生 “ 枯燥感” ,传统教学常以 “ 拓展课外阅读” 增负担。“ 跨学科融合阅读” 将语文与科学、美术、音乐结合,以文本为核心延伸实践活动,实现 “ 一科多学” ,减轻负担,符合 “ 整合提质” 要求。该策略需依托部编版高年级科普、叙事散文,挖掘跨学科元素。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草虫的村落》为例,课文以拟人化写草虫生活,含 “ 昆虫知识、艺术想象” 等元素,教师设计三大融合活动:第一步 “ 语文 + 科学” ,学生阅读后找出 “ 黑甲虫、蜥蜴” 等草虫种类,结合科学课 “ 昆虫习性” ,查资料验证 “ 课文描写是否真实” (如 “ 黑甲虫是否搬运食物” ),撰写 “ 草虫小档案” ,深化 “ 科学与想象结合” 的理解;第二步 “ 语文 + 美术” ,根据 “ 草虫村落” 描写(如 “ 街道、住宅” ),用彩笔绘 “ 村落地图” ,标注 “ 黑甲虫搬运路线” ,将文本转化为视觉形象;第三步 “ 语文 + 音乐” ,选轻快古典乐(如《昆虫记》配乐),学生闭眼聆听并朗读课文,感受 “ 文本韵律与画面感” ,无需课后背诵,通过 “ 听读结合” 加深记忆。

该策略借鉴 STEAM 理念,打破 “ 阅读孤立化” 局限。实践表明,采用该策略的班级,学生 “ 阅读后主动分享比例” 从 39.6% 升至 78.3% ,对 “ 文本深层含义(如热爱自然)” 的理解率从 52.1% 升至

结束语

“ 双减” 下的小学语文趣味化阅读,核心是 “ 回归阅读本质” —— 让学生在课堂内主动参与、深度体验,感受文本魅力,无需课后负担。本文三大策略以部编版教材为根基,契合各学段认知特点,避免 “ 课堂低效、课后补漏” ,让阅读从 “ 应试任务” 变回 “ 有趣体验” 。未来,教师可进一步挖掘部编版 “ 快乐读书吧” 等资源,探索 “ AR 还原课文场景”等数字趣味阅读,持续优化策略,让 “ 双减” 下的阅读教学真正实现 “ 减量、提质、增趣” ,为学生终身阅读奠基。

参考文献

[1] 关海斌. “ 双减” 背景下小学语文趣味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以部编版教材为例 [J]. 基础教育参考,2024, (12): 56-59.

[2] 肖志杰。任务驱动式教学在部编版小学语文阅读课中的应用 ——基于 “ 双减” 政策要求 [J]. 语文教学通讯,2023, (36): 43-46.

[3] 孙梅。跨学科融合视角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路径 —— 以部编版高年级课文为例 [J]. 教育探索,2024, (7): 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