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减压视域下陶艺疗愈的实践探索
许传文
广西工艺美术学校 广西壮族自治区 545005
引言
陶是土的艺术、火的艺术,其实更是人生的艺术。陶艺艺术疗愈恰恰提供了一个空间,让学生通过其来连接内在世界[1]。为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响应“陶艺疗愈”实践心理减压活动。中职教师应采用“心理疗愈+团队协作+文化传承”三维模式,深入分析陶艺创作与心理疗愈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解析陶泥从塑性到成型的艺术语言,引导学生在感受泥土中释放压力,进一步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体会传统工艺的精髓与魅力。
一、陶艺创作与心理疗愈
针对艺术形式与心理疗愈关系问题的分析,早在19 世纪70 年代便已经出现,直至20 世纪早期,瑞士精神分析代表人物卡尔·荣格完成了整合艺术与心理实践的体系[2]。“陶艺”这一概念并非是对陶瓷艺术简单的缩语,更包含创作者对社会、自身、传统、时代等观念的表达。将“陶艺疗愈”应用到中职学生心理减压实践中,不仅能丰富学生艺术形式,更能帮助学生突破工艺技法的壁垒,搭建心理交织的沟通网。学生在呈现最终作品之时,能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以此便能提升学生自信心,有助于学生情绪管理。
二、陶艺创作的疗愈机制
(一)心理疗愈:营造沉浸式创作环境
陶艺在治疗环境中的潜力似乎显而易见:在转盘上拉坯的感觉运动体验和听觉刺激可以缓解压力和焦虑。中职陶艺心理疗愈活动开展中,教师应根据陶艺特点,从“空间布置+材料准备”入手,营造沉浸式创作空间,以激发学生创造力。
空间布置应围绕安静、舒适、光线柔和来搭建陶艺工作室,并在学生陶艺过程中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帮助学生沉浸式参与到陶艺活动中,做到放松身心。材料准备应提供多种类型的陶泥(瓷泥、陶泥等)让学生根据需求进行选择,使学生在拉坯、揉捏、塑性中获得内心的平静,从感受泥土的柔软开始,在创作中释放压力获得心灵慰藉。
(二)文化传承:设计多样化创作主题
临床研究显示,陶艺创作等手工类艺术疗愈是通过肢体主动运动行为,刺激脑部相应区域与副交感神经,使创作者达到身心放松,改善心理状况。为更好地优化陶艺心理治愈,教师可衔接传统文化主题,让学生通过创作本质体验陶艺过程。
结合中职学生文化背景,教师可设计以传统文化相关的陶艺主题,如“十二生肖、中国神话故事、纹样陶艺”等,让学生在心理疗愈中衔接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心。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以“我的情绪陶艺”为主题,鼓励学生用陶泥表达自己的情绪(愤怒、喜悦、悲伤)等,通过陶艺过程中捏、揉等动作来缓解自己内心压力,在创作中释放情绪,将“消极情绪”以陶艺的形式呈现出来,实现自我疗愈。总之,教师需培养学生陶艺兴趣,让学生能以艺术实践的方式缓解自己的情绪压力,帮助学生学会正确面对自己的消极心理,促使学生在专注过程中放松身心。
(三)团队协作:融入丰富性心理元素
陶艺创作作为艺术疗愈的手段之一,在形式的自由性与情绪的释放性上具备较为明显的优势。教师需关注学生陶艺过程中的团队协作,融入“合作、自信”等心理强化元素,让学生在陶艺实践中实现自我对话与情绪疏导,发挥艺术疗愈的独特魅力。
教师需引导学生以生活中的场景、人物、物品为灵感,两人一组选择某一陶艺主题进行创作,小组需要通过协作、沟通来制作陶艺作品,在合作中分享经验与灵感,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进行创作。完成陶艺作品创作后,需举办陶艺作品展览,在展览中设置互动环节:投票、留言等。并让学生在作品展示中附上创作过程、心得、感受与想法,通过分享与交流来让学生释放情绪,在作品点评中获得参与感与成就感。将陶艺心理疗愈融入中职教育实践中,能更好地发挥陶艺的心理疗愈和教育功能,帮助学生缓解压力、调节情绪,培养学生创造力与团队协作能力,进一步弘扬传承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三、结语
总的来说,中职学生在制作陶艺过程中,学生将专注于每一个细节,沉浸在艺术创作中。这种专注和沉浸不仅能让学生暂时忘却学习和生活中的烦恼,还能让学生受到心灵的放松和情绪调节。未来教育实践中,教师应时刻把握学生心理情绪变化,多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教育活动,以“陶艺疗愈”为指引,帮助学生找到舒缓压力的方式。通过活动实践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感受集体的力量和温暖,构建健康性的心理引导。
参考文献
[1]贾梦霏. 现代陶瓷艺术的心理疗愈作用及应用策略[J].景德镇陶瓷,2025,53(03):75-77.
[2]林济铭. 中职学生陶瓷劳动技能与工匠精神协同培养的实践探索[J].陶瓷科学与艺术,2025,59(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