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六盘水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构建与创新

作者

杨娜

中共六盘水市委党校 贵州六盘水 553040

一、强化一体化治理,健全保值增值机制

1.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激活乡村生态资源

推进一体化治理:加大对天然林、生态公益林、退耕还林等植被的保护与监管力度,实施珠江—长江“ 两江” 上游生态屏障保护修复工程,加快六盘水市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城市污染减排行动,提升生态系统功能,筑牢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同时,健全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投融资模式和利益补偿机制,缓解工程投资风险高、回报低的问题。

激活乡村生态资源:深入挖掘乡村未充分利用的生态资源,如荒废土地、闲置水域等,通过整治改造将其转化为具有经济和生态价值的土地资源,并引入绿色种植、生态养殖等适宜的生态产业,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导入特色生态产业:结合地方优势和发展定位,引进和发展乡村旅游、有机农业、生态加工制造业等特色生态产业,提升生态产品质量和多样性,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2.纠正认知偏差,促进空间协同发展:深化生态文明教育,改变地方政府和民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片面理解,使其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综合性任务。制定合理的耕地利用计划,解决生态产品供给中违法违规占用耕地问题,实现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的协同发展 。

二、建立评价监测机制,推进双考核制度

1.完善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机制:由市发改委、市统计局牵头,各部门协同合作,建立全市统一的“ 立体化” 支撑平台,融合大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借助中科院GEP 算法,构建多功能立体监测平台和应用场景,形成监测成果管理与应用机制。开展全市统一的“ 一键” GEP 核算,建立核算统计报表制度,完善数据指标报送流程。建立调节服务类 GEP“ 一张图”动态展示,以可视化方式展示变化特征,提供生态监测数据产品。

2.建立生态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根据生态产品经济属性和 GEP 核算结果,实行分类定价管理,充分考虑市场供需和资源稀缺程度的影响,积极探索建立体现市场供需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

3.深化绩效考核制度改革:将 GEP 纳入考核体系,参照丽水市做法,对高于全市调节服务类GEP 单位均值的县域给予梯度激励,梯度考核GEP增幅,设立GEP 与GDP 相比的GGI 指数。推动GEP 纳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发挥其导向约束作用。

三、活络金融支持机制,破解“ 抵押难”

1.强化金融政策支持:构建全面的金融政策体系,引导银行增加生态项目信贷,扩大生态保护补偿范围,提高补偿水平。鼓励金融机构参与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实现财政与金融协同发力。强化推介服务,围绕主导产业开展招商,推广“ 生态三库” ,推进绿色金融改革试点,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为生态资源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服务。

2.完善生态信用评价机制:开展生态信用村及个人生态信用评定,以精品旅游射线村为试点,设立个人生态信用积分,并与集体经济分红等挂钩。强化信用评价结果运用,对优秀信用村给予资金倾斜,深化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发金融产品,支持信用村发展,探索建立联动奖惩机制。

3.创新生态权益融资方式:开发多元化生态权益融资工具,探索 EOD模式,精选项目,对接资金需求,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4.推进生态产品资产证券化:以确权登记为基础,通过绿色债券等形式将生态权益转化为可流通资产,完善金融市场配套服务,拓宽生态项目融资渠道 。

四、建立高效运营机制,打通交易堵点

1.构建生态资源资产经营管理平台:探索成立市级国有生态资源资产经营管理平台公司,整合收储、数据、评估等部门,依托项目库,在确权登记和“ 三权分置” 改革基础上,行使产权收储、资源提升等多种功能。

2.构建生态资源运营机制:建立生态资源全过程工作机制,将相关数据导入经营公司进行统一开发运行,通过多种形式流转闲置资源,整合提升后策划形成优质项目,建立利益共享经营模式,促进资源保护与开发。

3.健全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对于生态物质产品,采用生态养殖模式并进行深加工,提升附加值。在调节服务类生态产品领域,融合历史文化与自然资源,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推广相关模式,提升开发价值。建立健全品牌认证和质量追溯体系,创立区域公用品牌,制定认证标准,运用技术构建追溯平台,保障产品品质和市场信任。

五、拓展变现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1.优化生态保护补偿与损害赔偿制度:根据 GEP 核算调整转移支付机制,创新政府购买生态服务机制。探索跨区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建立以效果为导向的补偿机制,落实相关流域补偿办法,探索多元化补偿方式。完善纵向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支持生态项目建设。

2.创新生态权益融资模式: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生态资产抵押融资,推广各类生态金融产品,拓宽生态资产资本化渠道。

3.促进生态资源权益交易变现:推动林权、水权、碳汇等生态权益直接交易,推进林业碳汇交易项目,利用相关平台收储生态资源,实现生态价值变现。

4.创新生态产品市场经营: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产业融合,运用数字化技术赋能生态产业。分别提升供给服务类、调节服务类、文化服务类生态产品价值,通过品牌建设、权益交易、文旅开发等方式,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最大化。

5.创建生态产业开发利益联结机制:探索股份合作新模式,量化生态资源,发展集体生态经济,构建长效利益共享机制,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周密.推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价值转换研究[J].商展经济.20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