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巴松哨片的发展

作者

潘宁

大连艺术学院 116699

近代以来,巴松哨片大致形成了德系、法系和美系三大主流体系,它们因地域与审美取向不同而风格各异[2]。德系哨片形制厚重,音质醇厚稳健,音准和音区均衡统一,适于古典主义风格;法系哨片形制略大,音色清亮别致但中低音偏弱,适合演奏浪漫派后期和印象派作品[2];美系哨片在德系基础上改良,融合美国双簧管哨片技术,中心更薄并开有V 形切口,降低了吹奏阻力,便于演奏现代高难度作品[2]。当前国际上常用的是现代德系和美系哨片。近年来还出现了采用高科技合成材料制作的新型哨片,受到演奏者的关注[2]。

二、哨片的结构演变

1. 材料选择

巴松哨片传统上以芦苇(Arundo donax)为主要原料,其中以德国南部、意大利和法国等温暖湿润地区出产的芦苇质量最为理想[1]。适用于哨片制作的芦苇一般需生长两年以上,纤维充分成熟且富有弹性,通常选取苇管中段直径约24 毫米、壁厚约 1.3–1.5 毫米的部分作为坯料[2]。优质苇片多 金黄色,质地坚实、纤维排列紧密均匀;若苇片过于青嫩,则纤维柔软而缺乏强度,易导致音准偏低;若过度老化,则纤维脆硬,制成的哨片振动不良、音色干涩[2]。新鲜苇片需在自然通风环境中风干1–2 年方可使用,以避免人工烘干造成纤维弹性受损,从而影响哨片的振动性能与音色表现[2]。

2. 形制变化

巴松哨片的外形和刮削方式也在不断演进。早期各国演奏家多凭个人经验手工制片,风格差异明显;随着乐器改良和国际交流,不同流派的哨片逐渐相互借鉴,但德、法、美三大体系的特征仍然存在[2]。现代制哨工艺更加科学,通过控制刃面的厚度分布来平衡音色与音准。例如,美系哨片极薄的中心设计有效降低了吹奏时的气息阻力[2]。

3. 工艺革新与细化

制作一支巴松哨片需经过选料、浸泡、劈苇、刨片、成型、绑扎、干燥、打磨、调试等多道工序[1]。其中,劈苇和刨片决定了坯料的厚度与均匀度,成型与绑扎影响哨片的张力和振动状态,而最终的刃口精修与调试则直接决定发音的灵敏度和音色的统一性[2]。传统上这些工序完全依赖手工完成,制作者需凭经验反复试吹和调整。

现代制片工具的引入显著提高了效率和精度。德国 Rieger 等品牌提供刨苇机、模具、刮刀、精修刀、专用剪刀等,使制片者能更精确地控制哨片厚度和风口形状[2]。与传统手工相比,现代工具大大降低了制片误差,保证了哨片质量的稳定性。

在地域风格上,德系哨片多注重厚重稳定,法系哨片更强调轻薄与明亮音色,而美系哨片在两者之间取平衡并追求技巧的灵活性。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材料厚度与刮削方法上,还反映在演奏时的气息消耗与音色呈现。例如,德系哨片需要更充足的气息支撑,而法系哨片在高音区更为明亮[2]。

近年来还出现了高科技材料哨片与标准化成品哨片的新趋势。合成哨片使用特殊分子材料制成,不受湿度和温度影响,耐用性强[2];标准化成品 家批量生产 演奏者可直接使用,降低了学习者的入门难度,也便于教学实践[4]。这些新型哨片表明, 哨片正从传统的纯手工工艺逐渐向现代化、标准化、科技化方向发展。

三、哨片对演奏的影响

1. 音色与音准

哨片的品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巴松演奏时的音质、音色和音准,以及演奏的舒适度[2]。优质哨片能使乐器发出醇厚集中、音准稳定的声音,劣质哨片则可能导致音色干涩、音准不稳,甚至产生杂音。不同厚度和硬度的哨片会带来音色差异:在演奏技巧等条件相同时,较厚的哨片音色更加饱满醇厚,过薄的哨片则声音单薄,难以充分展现演奏者想表达的音乐风格[1]。

2. 气息控制

哨片的阻力大小直接影响气息运用和发音状态。合适的哨片气流通畅、阻力适度,便于演奏者自如控制音量和音质;过硬的哨片吹奏费力、耗气量大,易使人疲劳,而过软的哨片则因阻力过小使声音散漫不集中。通过调整哨片的刮削厚度与开度,可改变吹奏的舒适度和平衡度。例如,美系哨片中心极薄的设计大幅减少了吹奏负担,有利于演奏者在长时间或高难度的演奏中保持稳定的气息支撑[2]。

3. 表现力

哨片的状态还影响演奏的表现力和技巧发挥。良好的哨片使音色更具层次和张力,有助于高音域的稳定和快速吐音的清晰[2]。演奏者也可通过微调刮削哨片来满足不同乐句的发音需要,从而更灵活地表达音乐内容。

4. 教学实践

在巴松教学中,哨片制作与调整是必须重视的环节。黄剑指出,目前国内不少巴松学生对哨片的认识严重匮乏,影响了作品的演奏与理解[1]。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制哨和修哨技巧,并根据个人对音色的追求调整哨片,使之更好地为演奏增光添彩[4]。辛剑飞的研究还专门探讨了在乐队合奏中选择和调整哨片以达到最佳演奏效果,可见熟练掌握哨片对提高演奏水平的重要性[3]。

四、结语

综上所述,巴松哨片的发展不仅是一段工艺与技艺的演进史,更是演奏实践不断深化的结果。从16 世纪的原始形态到德、法、美三大体系的分化, 到 代合成材料和 出现,哨片始终与巴松演奏的音色、音准、表现力紧密相连。它既是乐器声音的 体。对演奏者而言,深入理解哨片的发展脉络、结构特征与工艺革新,不仅能帮 色与气息,还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制片与修片意识。未来,随着科技进步和国际交流的深入,巴松哨片的制作将更加标准化、专业化,而演奏者对个性化哨片的探索也将不断丰富巴松艺术的表现力。

参考文献

[1] 黄剑. 巴松哨片制作对演奏的作用[J]. 艺术大观, 2021(11 下):24-26.

[2] 杨熔.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试析巴松哨片的科学精修与调整[J]. 学术论坛, 2020(12):120-121.

[3] 辛剑飞. 论巴松在乐队中的运用[D]. 北京: 中央音乐学院, 2018.

[4] 高佳思. 浅谈巴松教学中的一点思考与感想[J]. 乐器, 2015(6):58-59.

作者简介:潘宁 1987 年,男,硕士研究生,巴松管教师(讲师)研究方向:器乐演奏及乐器研发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