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人工智能的电子信息系统优化方法研究

作者

吴赵本卓 汪盼 卞延江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 241100

引言

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电子信息系统广泛渗透于社会各领域,成为现代经济社会运转的神经中枢。从通信网络保障信息传递,到金融系统支撑交易运作,其性能优劣直接影响行业效率与安全。但传统系统在资源动态调配、复杂故障处理、人性化交互等方面力不从心。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算法模型等技术,为突破系统发展瓶颈、实现智能化跃升提供了创新方向。

一、基于人工智能的电子信息系统优化研究的意义

1.1 提升系统运行效率与资源利用率

电子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数据流量波动大、任务需求多变,传统资源分配方式难以实现精准调度。人工智能凭借机器学习算法,能够对系统运行数据进行实时分析,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例如,通过对服务器负载、网络带宽使用等历史数据的学习,预测不同时段的资源需求,动态调整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的分配,避免资源闲置或过度占用。在云计算环境中,智能算法可根据用户任务的优先级和紧急程度,自动分配虚拟机资源,使系统资源利用率提升 30% 以上,大幅减少因资源分配不合理导致的任务排队和处理延迟,显著提升系统整体运行效率,保障各类业务高效开展。

1.2 增强系统稳定性与故障应对能力

电子信息系统架构复杂,包含众多软硬件组件,任一环节出现故障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影响系统稳定运行。人工智能技术可构建智能故障诊断与预测模型,通过在系统关键节点部署传感器,实时采集设备温度、电压、运行日志等海量数据。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对这些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和分析,提前识别系统潜在故障风险。当系统出现异常时,模型能快速定位故障点,分析故障原因,并自动生成解决方案。例如,在通信网络系统中,智能诊断系统可在光纤线路出现微小损耗时及时预警,避免信号中断;在服务器集群中,提前预测硬件老化导致的故障,自动进行数据迁移和设备替换,增强系统的抗风险能力,保障系统 7×24 小时稳定运行。

1.3 推动电子信息系统智能化发展

传统电子信息系统多依赖预设程序和规则运行,缺乏自主学习和智能决策能力。人工智能的融入赋予系统“智慧大脑”,使其能够根据用户行为习惯、业务需求变化自主优化运行策略。例如,智能推荐系统通过分析用户的搜索记录、浏览偏好,精准推送相关信息和服务;智能客服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理解用户语义,自动解答问题,实现 7×24 小时在线服务。

二、当前电子信息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资源分配不合理,利用效率低

现阶段,电子信息系统资源分配多采用静态或半静态模式,难以适应动态变化的业务需求。在大型数据中心,部分服务器长期处于高负载运行状态,而其他服务器却处于闲置,导致整体资源利用率不足 40% 。同时,缺乏有效的资源调度机制,当突发业务高峰来临时,无法及时调配资源,造成任务积压和服务响应延迟。此外,不同业务之间资源竞争激烈,缺乏优先级管理,关键业务得不到足够资源保障,影响系统整体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造成资源浪费与业务处理低效并存的局面。

2.2 故障预警与诊断能力不足

传统电子信息系统故障诊断主要依赖人工巡检和简单的阈值报警,存在明显滞后性。人工巡检受限于时间和人力,无法实现全时段、全范围监测;阈值报警仅能在故障发生或指标超出预设范围时发出警报,难以预测潜在故障。而且,系统故障原因复杂多样,传统诊断方法难以快速定位根本原因,往往需要技术人员花费大量时间排查,导致故障修复时间长。在分布式系统和云计算环境中,故障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现有诊断技术更难以应对,严重影响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3 人机交互体验有待改善

电子信息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多以功能实现为导向,缺乏对用户体验的深度考量。界面操作流程繁琐,信息呈现方式不直观,用户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和适应。例如,一些专业软件的操作界面布满复杂的按钮和菜单,新用户难以快速找到所需功能;语音交互系统存在语义理解偏差、回答不准确等问题,降低用户使用意愿。此外,系统缺乏个性化交互设计,无法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和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导致用户在操作过程中体验感差,影响工作效率和用户满意度。

三、基于人工智能的电子信息系统优化方法

3.1 构建智能资源管理模型

基于人工智能构建智能资源管理模型,实现资源的动态、精准分配。利用强化学习算法,让模型在系统运行过程中不断尝试不同的资源分配策略,并根据系统性能反馈进行优化。结合深度学习对资源需求进行预测,提前规划资源分配方案。同时,引入博弈论思想,协调不同业务之间的资源竞争,根据业务优先级和重要程度动态分配资源。通过建立资源使用情况的实时监测和反馈机制,持续优化资源管理策略,提高资源利用率,确保系统在不同负载下都能高效运行,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

3.2 开发智能故障诊断与预测系统

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故障诊断与预测系统,提升系统的故障应对能力。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整合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各类数据,构建故障特征数据库。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对数据进行训练,建立故障预测模型,通过对历史故障数据和实时运行数据的分析,提前预测故障发生的可能性和时间。在故障诊断方面,采用机器学习分类算法,对故障数据进行快速分类和定位,结合知识图谱技术,分析故障之间的关联关系,找出故障根源。系统还可自动生成故障解决方案,并根据实际修复效果进行学习和优化,实现故障诊断与处理的智能化、自动化,缩短故障修复时间,降低运维成本。

3.3 优化智能人机交互设计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优化人机交互设计,提升用户体验。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更精准的语音识别和语义理解,使智能客服能够准确理解用户意图,提供自然流畅的对话服务。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开发手势识别、表情识别等交互方式,丰富人机交互渠道。基于用户行为数据的分析,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用户画像,了解用户使用习惯和偏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界面布局、功能推荐和操作引导。同时,引入情感计算技术,感知用户情绪状态,动态调整交互策略,营造友好、舒适的交互氛围,提高用户对电子信息系统的接受度和满意度,促进系统更好地服务于用户。

四、结论

人工智能与电子信息系统的融合是推动系统升级的必然选择。通过挖掘优化研究的意义,正视资源、故障、交互等现存问题,采用智能资源管理、故障诊断、交互设计等方法,可有效提升系统性能。未来,需持续深化两者融合,不断探索创新优化策略,突破技术瓶颈,推动电子信息系统向更高水平的智能化迈进,为数字经济发展和社会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杜晓宇 . 人工智能与电子信息融合在汽车智能驾驶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 时代汽车 ,2025,(03):184-186.

[2] 帅琴燕, 刘天赐, 张美.ICU 智能电子交班系统的构建及应用研究[J].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2024,5(08):706-712.

[3] 周小勇 . 基于 ZigBee 技术的智能电子信息系统设计 [J]. 信息记录材料 ,2022,23(11):13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