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浅谈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常见问题及改进策略

作者

肖文革

涟源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服务站 湖南娄底 417100

引言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大背景下,建筑行业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建筑工程的规模与数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建筑工程质量作为关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稳定有着不可忽视的深远影响。质量监督作为保障建筑工程质量的核心环节,在建筑行业的发展进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当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挑战与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质量监督工作的效能,还对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构成潜在威胁。本文基于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多年的实践经验与深入思考,对常见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期望能够为提升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水平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常见问题

(一)监督机制不完善

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中,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存在明显的滞后性。随着建筑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原有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未能及时跟进更新,导致部分新兴建筑领域缺乏明确的质量监督依据。一些涉及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的质量监督条款,在现有法规中尚不完善,使得监督工作难以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监督管理职责划分不明确也是制约质量监督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在实际工作中,多个部门可能同时涉及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不同部门之间的职责边界模糊,存在交叉管理与监管空白并存的现象。这种职责不清的状况,容易导致部门之间相互推诿责任,降低了质量监督工作的效率与效果。

监督工作流程缺乏规范性与科学性。目前,部分地区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流程存在随意性较大的问题,从监督计划的制定到监督结果的处理,都缺乏一套系统、规范的操作流程。这使得监督工作难以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影响了监督工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二)技术手段落后

信息化程度低是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技术手段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仍然依赖传统的人工记录和纸质文档管理方式,缺乏有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这不仅导致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效率低下,而且难以实现监督数据的共享与实时更新,无法为质量监督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

检测设备与技术更新缓慢。随着建筑工程规模和复杂程度的不断增加,对质量检测设备和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当前部分质量监督机构的检测设备陈旧、老化,检测技术相对落后,难以满足现代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需求。一些高精度的检测项目,因设备和技术的限制无法开展,影响了对建筑工程质量的全面检测和准确评估。

缺乏先进的质量监督技术与方法应用。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领域,智能化、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和方法尚未得到广泛应用。相比其他行业,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在技术创新和应用方面明显滞后,未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提升监督工作的效率和精准度。

(三)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足是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队伍面临的严峻问题。随着建筑工程数量的快速增长,对质量监督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然而,目前质量监督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配备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导致监督工作任务繁重,人员工作压力大,难以保证监督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监督人员业务能力与职业素养有待提高。部分质量监督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了解不够深入,在实际监督工作中难以发现潜在的质量问题。一些监督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工作态度不严谨,存在敷衍了事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质量监督工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人员培训与考核机制不健全。当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人员的培训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脱节,培训方式单一,难以有效提升监督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考核机制不完善,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和严格的考核程序,无法对监督人员的工作表现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不利于调动监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各方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

建设单位对质量监督重视不足。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部分建设单位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工程质量,对质量监督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建设单位为了缩短工期、降低成本,可能会违反建设程序,擅自变更设计方案,对质量监督工作的要求置之不理,给建筑工程质量埋下安全隐患。

施工单位质量控制意识薄弱。一些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不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质量标准进行施工。施工单位的质量管理制度不健全,质量管理人员配备不足,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导致工程质量问题频发。​

监理单位监督作用发挥不充分。监理单位作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重要力量,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监理单位存在履职不到位的情况。监理人员数量不足、专业素质不高,对施工现场的监督检查不严格,对发现的质量问题未能及时督促施工单位整改,使得监理的监督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二、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行业发展快速与监管体系建设不同步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涌现,建筑工程的规模和复杂程度日益提高。然而,与之相对应的质量监督监管体系建设却相对滞后。监管体系的更新和完善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难以迅速适应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从而导致在质量监督工作中出现法规标准缺失、职责划分不清等问题。

(二)技术创新投入不足与应用推广困难

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领域,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是导致技术手段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质量监督机构普遍面临资金紧张的问题,难以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检测设备的更新和先进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同时,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广也面临诸多困难,如技术培训成本高、人员接受度低等,使得新技术、新方法难以在质量监督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

(三)人才培养机制与行业发展需求不匹配

当前,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人才培养机制存在诸多问题,与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不匹配。高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与实际工作需求脱节,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难以直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质量监督行业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体系不完善,无法为在职人员提供及时、有效的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机会,导致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难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

(四)市场环境复杂与责任追究机制不完善

建筑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存在着不正当竞争、违法违规等现象,这给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惜违反质量规定,扰乱市场秩序。而现有的责任追究机制不完善,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责任追究不严格,无法形成有效的威慑力,使得一些企业和个人存在侥幸心理,不重视工程质量。

三、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改进策略

(一)完善监督机制

健全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是完善监督机制的首要任务。相关部门应密切关注建筑行业的发展动态,及时修订和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填补新兴建筑领域的法规空白。针对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等新领域,制定专门的质量监督标准和规范,确保质量监督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明确监督管理职责,优化工作流程。要对涉及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各个部门的职责进行清晰界定,避免职责交叉和监管空白。建立健全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机制,加强协作配合,形成质量监督工作的合力。同时,对质量监督工作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和优化,制定标准化、规范化的操作流程,提高监督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建立健全监督考核与责任追究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督考核指标体系,对质量监督机构和监督人员的工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将考核结果与监督人员的绩效、晋升等挂钩,充分调动监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在质量监督工作中出现失职、渎职等行为的单位和个人,要严格追究责任,加大处罚力度,确保质量监督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推进技术革新​

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质量监督数字化。质量监督机构应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开发和应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实现监督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存储和分析,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建筑工程质量的全过程、动态化监督,为质量监督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

引进与推广先进检测设备和技术。质量监督机构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检测设备,及时更新陈旧、老化的设备,提高检测的精度和效率。同时,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等的合作,推广应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方法,不断提升质量检测的水平。鼓励企业开展检测技术创新,对在检测技术创新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和奖励。

探索应用智能化、大数据等新型质量监督技术。充分利用智能化、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探索新型质量监督技术的应用。通过大数据分析挖掘建筑工程质量的潜在规律和问题,为质量监督工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利用智能化技术实现对建筑工程质量的自动监测和预警,提高质量监督工作的精准度和时效性。

(三)提升人员素质

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引进与培养。质量监督机构应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加入质量监督队伍。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人才定向培养,为质量监督行业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同时,鼓励在职人员参加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完善人员培训与考核体系。制定系统、科学的人员培训计划,根据不同岗位的需求,设置针对性强的培训课程和内容。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如集中授课、现场教学、网络培训等,提高培训的效果。建立健全考核体系,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和严格的考核程序,对监督人员的培训成果和工作表现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将考核结果作为人员晋升、奖惩的重要依据。

建立激励机制,提高监督人员工作积极性。建立合理的薪酬福利体系,提高监督人员的待遇水平,增强其职业归属感和认同感。设立奖励机制,对在质量监督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监督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

(四)强化各方主体责任

提高建设单位质量意识,落实首要责任。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建设单位对建筑工程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其质量责任意识。明确建设单位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的首要责任,建立建设单位质量责任追溯制度,对因建设单位原因导致的质量问题,依法追究其责任。加强对建设单位的监督管理,规范其建设行为,确保建设单位严格履行质量责任。

加强施工单位质量管理,规范施工行为。施工单位要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对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配备足够的质量管理人员,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和操作技能。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质量标准进行施工,对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要求。

充分发挥监理单位监督职能,提升监理水平。监理单位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监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严格按照监理规范和合同要求履行监理职责,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质量问题。建立健全监理责任追究制度,对监理人员的失职、渎职行为进行严肃处理,确保监理工作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四、结语​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程,其成效直接关联着建筑行业的稳健发展以及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通过对当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常见问题的深入梳理与剖析,针对性提出一系列改进策略,旨在构建更为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切实提升监督工作的效能。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必须持续高度关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领域出现的新变化、新需求,不断对监督机制进行优化,积极创新技术手段,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各方主体责任。唯有如此,才能推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不断迈向新的高度,为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的保障,为人民群众营造安全、可靠的建筑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平 .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J]. 住宅与房地产 , 2024, (32): 105-107.

[2] 赵文谦 .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探析 [J]. 城市建筑 , 2020, 17 (29):193-194.

[3] 吴向聪. 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监督重点和监督方式[J]. 建材与装饰, 2017, (50):181-182.

[4] 时胜利 .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J]. 居业 , 2015, (20): 131-132.

[5] 刘永刚 . 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现状及发展方向研究 [J]. 科技风 , 2013, (20): 149.

作者简介:肖文革(1972.8)男,汉族,湖南涟源,大专,工程师,从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