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与智能算法在主网调度协同中的应用与研究
田宜鑫 杨金福 杨建斌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楚雄供电局 675000
1 引言
现代电力系统正经历深刻变革,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电动汽车等新型负荷的接入以及电力市场化改革,使得主网运行特性日趋复杂,不确定性显著增强。传统主网调度方法主要依赖经验规则和简化模型,难以适应海量、多源、异构数据环境下的精细化、智能化调度需求。大数据技术凭借其在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方面的优势,为深度挖掘电网运行规律提供了可能。人工智能,特别是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能够从复杂数据中学习模式并进行预测与决策。因此,研究大数据与智能算法在主网调度中的协同应用,对于提升电网运行效率、保障系统安全稳定、促进能源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构建协同应用框架,并探讨其在关键调度场景中的技术实现与应用前景。
2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协同应用框架与技术架构
2.1 数据流与决策模型协同机制
数据流与决策模型协同机制的核心在于实现数据与模型的紧密耦合及高效双向互动。首先,通过汇集来自广域测量系统(WAMS)、SCADA/EMS、气象及电力市场等的海量多源异构数据,利用分布式存储(如 Hadoop HDFS)与流处理技术(如 Kafka, Spark Streaming)完成实时接入。随后进行关键的数据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以处理缺失值与异常值、多源数据融合与对齐,以及提取负荷时序特征、新能源出力波动特征、设备健康状态指标等与调度决策高度相关的特征工程。在此高质量数据集基础上,智能分析与建模层构建各类算法模型:例如,采用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门控循环单元(GRU)等深度学习模型进行负荷及新能源出力的精准预测;利用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等进行设备故障诊断与风险评估;并可运用强化学习(如Q-learning, DDPG)探索最优调度策略。最后,这些智能模型输出的预测结果和评估状态将作为关键输入,驱动决策支持与优化层的调度优化模型,如考虑不确定性的随机优化或鲁棒优化模型,并通过多目标优化算法(如 NSGA-II)在经济性、安全性、环保性等多个调度目标间寻求平衡。整个过程通过持续的数据流确保模型始终基于电网最新状态进行运算,其决策结果亦通过数据接口反馈至执行层面,形成闭环。
2.2 协同工作流程与实时反馈机制
协同工作流程首先通过持续采集电网运行及外部环境数据实现实时数据感知。随后,AI 模型对这些数据进行实时分析,以评估当前电网运行状态并预测未来趋势,如负荷、新能源出力及潜在故障,完成智能状态辨识。基于此辨识结果,调度优化模型进一步生成预警信息、推荐调度方案或自动调整指令,实现智能决策生成,并由调度员确认或系统自动下发执行与监控。关键的实时反馈机制则将调度指令的执行效果及更新的电网状态数据反馈至数据采集层,形成一个动态闭环。此反馈信息被用于多个方面:一是根据实际运行与预测的偏差动态调整模型参数,进行模型在线校正,以提升其适应性;二是支持强化学习模型根据调度行为的即时奖励或长期回报持续优化其决策策略,实现策略迭代优化;三是将成功的调度经验与故障处理案例结构化存储,用于模型训练和知识图谱构建,不断充实知识库。这种闭环反馈机制确保了整个系统具备持续学习和自我进化的能力。
3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协同优化主网调度的应用
3.1 智能调度决策系统的实现
构建智能调度决策系统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协同应用的核心方向。其技术实现首先依赖于统一数据平台的构建,例如采用基于数据湖或湖仓一体的架构,集成电网的各类海量数据资源,并通过 MPP 数据库(如 Greenplum)或分布式计算框架(如 Spark SQL)提供统一的数据服务接口,支持复杂的查询与分析。其次是建立强大的 AI 算法引擎,集成 TensorFlow, PyTorch, Scikit-learn等主流算法库,支持模型的快速开发、训练、部署与版本管理,并提供模型即服务(MaaS)能力。该系统的核心应用模块包括:精准预测模块,综合运用时序分析、回归模型及深度神经网络(如 CNN-LSTM 混合模型),融合气象、节假日、历史负荷等多维特征,实现日前、日内、超短期负荷及风光出力的精准预测,为后续优化奠定基础;智能安全校核模块,基于知识图谱和机器学习进行快速N-1 及N-k 静态安全分析,同时利用PMU 等高频数据结合深度学习模型(如图神经网络 GNN)对暂态稳定风险进行快速评估和在线预警,有效替代传统耗时的仿真计算;以及优化调度模块,采用先进的启发式算法(如改进型粒子群算法、差分进化算法)或混合整数规划求解器(如 Gurobi, CPLEX),结合 AI的精准预测结果,执行日前发电计划、日内滚动调度、备用优化、无功电压优化等任务,特别针对新能源的不确定性,通过场景生成与削减技术,结合随机优化或分布鲁棒优化模型,制定兼顾经济性与鲁棒性的调度方案。最后,通过GIS 地图、拓扑图、趋势曲线等丰富的可视化与人机交互手段,直观展示电网状态、预测结果、预警信息和调度方案,有力辅助调度员进行高效决策。
3.2 自适应调度与故障应急响应
在自适应调度层面,为有效应对新能源出力波动和负荷扰动,系统可利用强化学习(RL)构建自适应调度代理(Agent)。该Agent 以电网的实时状态(如电压、频率、线路潮流)为观测,通过调整发电机出力、切负荷或调控储能充放电等作为动作,并以维持系统稳定与经济运行为奖励目标,在与电网仿真环境或数字孪生体的交互学习中,自主探索并掌握在不同扰动下的最优应对策略。此过程的关键技术涵盖了状态空间和动作空间的合理设计、奖励函数的精心构造、高效 RL 算法(例如 PPO, SAC)的运用,以及确保模型从仿真到实际部署有效性的迁移学习技术。其次,在故障应急响应方面,大数据与 AI 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处置效率与准确性:通过利用 PMU 高精度同步相量数据,结合小波变换、S 变换等信号处理技术提取故障特征,并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如集成学习模型 XGBoost)可实现故障类型的快速识别(例如单相接地、相间短路)与故障区段的精确定位,从而有效缩短故障隔离时间;故障发生后,系统能基于故障信息和当前网架结构,借助 AI 算法(如基于案例推理 CBR 或专家系统)快速生成包括故障隔离、负荷转移、黑启动在内的一系列恢复预案,并对其风险与效果进行评估,供调度员选择或自动执行,以最大限度减少停电影响;更进一步,通过分析设备历史运行数据及在线监测数据(如变压器油色谱、开关设备局放信号),并结合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或隐马尔可夫模型(HMM),可以精准预测设备健康状态和剩余寿命,实现潜在故障的提前预警,从而推动电网维护模式从传统的故障后维修向更先进的状态检修乃至预测性维护转变。
4 结语
大数据与智能算法的协同应用为解决主网调度面临的挑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通过构建高效的数据流与决策模型协同机制、协同工作流程与实时反馈机制,能够实现智能调度决策系统,并在自适应调度、故障应急响应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这不仅能提升电网运行的经济性和安全性,更能推动电网向更加智能、高效、灵活的方向发展。然而,数据质量与共享、模型的可解释性与鲁棒性、系统安全性以及与现有调度系统的深度融合仍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和攻克的方向。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深化,将是发挥其全部潜能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葛世虎 . 电力系统主网调度与配网运行自动化技术分析 [J]. 通讯世界 ,2025,32(03):97-99.
[2] 魏卫 , 韩厚彬 , 吴小佳 , 等 . 基于人工智能的主动配电网多源协同 优 化 调 度 [J]. 电 子 设 计 工 程 ,2025,33(04):105-109.DOI:10.14022/j.issn1674-6236.2025.04.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