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改善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策略

作者

黄春霞

江苏省滨海县通榆中学

心理健康教育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要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强化他们的心理适应力及韧性,有效预防负面思维与消极情绪的滋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铺设坚实的基石。当前农村中学生存在手机成瘾的现象,学生们沉迷于手机游戏、短视频浏览、连续剧追看及网络小说阅读等活动中,这些即时满足的行为虽暂时填补了心理需求的空缺,却导致学生忽视了学习、体育锻炼等长期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这导致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他们相对薄弱的自控能力。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的盛行,加之父母无原则的溺爱,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自我锻炼机会,一旦遭遇挑战或挫折,便容易产生逆反情绪。青春期学生内心深处渴望得到家长、教师及同伴的认可与赞扬,这种心理需求可能驱使他们采取极端或特殊的行为策略,以吸引他人的注意与关注。农村中学生群体中嫉妒情绪较为普遍,学生在学业成绩、物质条件等方面相互攀比,一旦感到自己处于劣势地位,便容易心生不满与嫉妒。祖辈的过度溺爱以及父母因外出务工而产生的补偿心理,导致学生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与自主性,形成严重的依赖性格,面对挑战与责任时倾向于逃避与推诿。

因此,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通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有效应对学习与生活中的挑战与困境,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与创造力,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与自我管理能力,从而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健康的心理状态,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正确理解

当前,农村中学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不足显得尤为突出,亟需国家与政府层面的深度介入与全面扶持。这包括在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及财政资源上的慷慨投入,以及建立健全的制度框架,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根本保障。社会各界需深刻领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是塑造健康人格、促进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提升至教育工作的战略高度,通过多维度、全方位的策略,精准识别并有效应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

从片面追求学业成绩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转向关注学生的整体成长与心理健康,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为实现这一转变,可以积极策划并实施一系列针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专题研究与项目探索。借助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深入剖析学生群体在心理健康层面存在的具体问题,追溯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并实践一系列针对性强、效果显著的解决方案。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旨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稳步提升,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贡献力量。

二、农村中学需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农村学校需构建一支由专业心理健康教师组成的团队,他们是引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实施的核心驱动力。为此,学校应加大对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专业培训力度,激励他们深入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先进理论与实践技能,并鼓励他们将这些知识与技能灵活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旨在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焦虑,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

农村中学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推进。由于当前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学习负担加重、人际关系紧张等多重因素交织,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在此背景下,开设系统化、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成为农村中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中学应遵循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学生间的个体差异,精心设计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积极正面的心理引导,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全面发展。

同时,农村中学还应积极设立心理咨询室,遵循预防为主、重点干预相结合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全面、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咨询室的建立,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在遇到心理困扰时能够迅速获得专业心理健康教师指导与帮助的平台,从而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三、家校协同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家庭,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正规学校教育的范畴,父母则是这一舞台上的首席导演与启蒙者。原生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深远,是孩子心灵成长的最初土壤。一个充斥着压抑与恐惧的家庭氛围,无疑会在孩子稚嫩的心灵上刻下难以磨灭的伤痕;而一个洋溢着温暖与欢乐的家庭,则如同沃土一般,滋养着孩子的心灵之花茁壮成长。因此,家庭氛围的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轨迹与发展高度。

然而,在农村地区,由于家长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重要领域的知识掌握相对有限。针对这一现状,学校应当主动担当起桥梁与纽带的作用,通过定期举办家长会、教育经验分享沙龙、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理念与实用技巧,拓宽他们的认知边界,提升他们的教育素养。这一系列举措旨在引导家长正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挑战,重视其心理健康状态,从而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与支持,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微环境。

综上所述,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不可小觑,它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家庭与社会共同关注的责任。学校应致力于创造更加有利的教育条件,教师应深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与实践,家长则需努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唯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三者紧密配合,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方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家校之间应加强沟通与协作,共同提炼并应用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以期更有效地预防与应对农村中学生可能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他们塑造坚韧的心理素质,完善人格结构,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的未来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倩 . 浅谈更好地提高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探究 [J]. 考试周刊,2021,(9)

[2] 毋闻凯 . 家校合力视角下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提升模式探究 [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