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运行机制
杨洪彦
沈阳市旅游学校 辽宁沈阳 110031
从旅游职业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直接关乎旅游教育与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入探讨该机制,还可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进而促进教育创新与行业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针对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运行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与理论价值。
一、阐述相关概念的核心架构
旅游管理专业以培养旅游产业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目标,通过构建涵盖旅游学概论、市场营销、心理学等课程的知识体系,着力培育学生专业理论素养与实务操作能力,使其具备旅游企业运营管理、项目策划及市场开拓等核心技能。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产教融合共同体通过校企协同机制打破了传统教育壁垒,依托行业协会、政府部门等多方主体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与师资团队,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程开发,使人才培养方案紧密对接行业动态需求。
这种教育模式在协同理论指导下,通过信息共享平台促进校、企、政多方资源整合,既保障了学生获得岗位实操经验与就业通道,又为企业持续输送适配人才,同时满足政府推动产业升级的发展诉求。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此过程中发挥协调作用,平衡院校教育质量提升、企业人才储备强化、学生职业发展保障及区域经济促进等多维度诉求,形成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最终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二、探讨该措施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与消费升级推动旅游业成为重要增长极,我国旅游市场呈现规模扩张与业态多元化特征,但人才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当前行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已从单一服务能力转向涵盖专业素养、数字技能与国际视野的综合要求,而传统旅游教育存在培养模式固化、产教衔接不畅、实践平台短缺等瓶颈,导致毕业生职业适配性不足。
产教融合共同体通过重构校企协作生态,构建“教育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教育”的双向循环机制。例如,某高职院校与携程集团合作开发的“智慧旅游数据实验室”,不仅为学生提供实时行业数据分析场景,还助力企业优化用户画像模型,实现产学双赢。
院校依托企业真实项目开发模块化课程,引入行业导师强化实战教学,建设景区实景课堂与智慧旅游实验室,使人才培养紧密对接新业态需求。企业通过前置化参与专业建设,定向获取具备数字化运营、跨境服务等新型能力的储备人才,同步开展技术攻关与标准研发,形成产教融合闭环。
这种创新模式在协同理论与利益平衡机制支撑下,既破解了传统校企合作中资源匹配低效、利益分配失衡等难题,又通过政府引导、协会搭台、双师共育等举措,构建起多方协同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三、探讨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构成与功能
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以“多元协同、产教互嵌”为特征,构建起院校、企业、协会、政府四方联动的生态体系。
院校作为育人主体,通过“理论课程 + 企业项目实战”双轨制教学,将景区运营案例转化为实景课堂,依托智慧旅游实验室开展数字化营销模拟训练,使人才培养精准对接行业新业态。
企业深度介入课程开发与双师共育,通过设立定向培养班、提供智慧酒店管理系统等真实操作平台,同步完成人才储备与技术升级。
行业协会搭建产教数据共享平台,发布行业人才能力图谱,指导院校动态调整培养标准。
政府则通过“财税激励 + 专项基金”组合政策,扶持校企共建文旅融合创新中心。在功能实现层面,共同体形成“人才共育 - 技术共研 - 成果共享”的闭环:产学研联动机制下,师生团队参与景区智慧化改造项目,研发成果通过企业渠道快速转化;行业协会组织全域旅游发展智库,为县域文旅规划提供智力支持;政府引导建立的职业能力认证体系,使学生在校期间即可获得行业认可的跨境电子商务师等新型职业资格。
四、剖析该措施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全球产教融合实践为旅游管理专业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多元参照:以德国“双元制”为例,其酒店管理专业采用“3+2”分段教学模式(3 天企业实践、2 天理论学习),学生可深度参与万豪集团的客房管理系统优化项目,提高了毕业生高管岗位转化率。
澳大利亚 TAFE 体系通过“行业技能委员会”动态调整课程模块,其旅游专业每季度更新数字化营销、可持续旅游等前沿教学内容。国内虽已形成“订单班 + 现代学徒制”等模式,但普遍存在企业参与浅层化、课程更新滞后行业变革 2~3 年等问题。
五、探讨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运行机制的关键要素
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通过“动力 - 协作 - 保障”三维机制实现高效运行。动力系统以“政策牵引 + 利益共生”为核心,政府通过税收抵免(如参与企业可获 15% 所得税减免)、专项补贴(单个产教项目最高补助300 万元)等政策工具激发校企参与动能,同时构建“人才共享池”与“技术转化收益分成”模式。
协作层面形成“梯度合作矩阵”:基础层采用“订单班 + 双导师制”,进阶层打造产业学院,顶层构建区域产教联盟。
保障体系突出“数字治理 + 生态共建”,开发产教融合大数据平台动态监控12 项关键指标(包括课程更新率、技术转化周期等),建立“双师认证标准”要求专业教师每三年累计 6 个月企业驻点经历,并设立产教融合信用积分,积分达标企业可享受用地审批优先等政策红利。
结束语:
总体来说,在本文分析的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运行机制及对旅游职业教育发展的作用中,不难看出旅游院校与企业首先需革新其融合思维。从整合校企合作资源、搭建平台、划分产教融合问题、实施校企合作协同模式等多个方面推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剖析国内外成败案例并总结经验,虚心听取业内专家及学生家长的意见,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 沈爱凤 .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运行机制研究 [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02):86-88.
[2] 张维亚 , 汤澍 , 徐子琳 . 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专硕产教融合模式与路径 [J]. 黑龙江教育 ( 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5,(01):72-74.
[3] 蒙涓 . 旅游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一种新型有效组织形式的解释框架 [J]. 现代企业 ,2023,(03):111-112+177.
[4] 马倩琳 . 基于产教融合的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J]. 西部旅游 ,2022,(21):57-59.
杨洪彦(1971-),女,辽宁省沈阳市人 ,高级讲师, 研究方向:旅游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