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办公室党建融合业务的逻辑与策略探讨
钟雨含
重庆三峡学院 404120
在新时代高校治理这样的背景之下,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成为提升管理效能关键。高校办公室身为行政管理方面的枢纽,承担着服务教学科研以及协调资源分配核心职能,党建工作则肩负起政治引领还有组织建设方面使命。当下,破解党建与业务壁垒现象,探索二者融合具体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职能定位、文化逻辑以及制度保障等维度展开分析,目的是为高校办公室党建融合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与策略参考,以此助力高校治理实现现代化目标。
一、高校办公室党建融合业务的逻辑分析
(一)逻辑起点:职能定位与价值导向的统一性
高校办公室作为行政管理的关键枢纽,其核心职能是服务教学科研、协调资源分配以及保障运行效率,党建工作承担着政治引领、思想凝聚和组织建设的重要使命,两者融合的逻辑起点在于职能定位存在互补性。高校办公室行政事务处理,要以政治方向为指引,确保政策执行不偏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建工作需通过具体业务场景落地,避免出现“空转”现象。统一性主要在三个层面有所体现:第一个层面是价值导向层面,要将党的教育方针转化为办公室工作具体目标,比如通过优化流程提升服务效能。体现“以师生为中心”宗旨;第二个层面是决策参与层面,党建要素必须嵌入办公室决策机制,以此确保重大事项审议兼顾政治效果与业务可行性;第三个层面是文化塑造层面,要通过党建活动培育行政人员责任意识与协作精神,进而形成兼具政治觉悟与专业能力的团队文化[1]。
(二)文化逻辑:文化共生共荣的生态体系
文化逻辑在高校办公室党建融合中是深层纽带,核心要点在于构建党建文化和校园文化共生共荣生态体系。高校办公室属于文化育人的重要场域,其党建融合需要超越简单的标语宣传方式,借助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环境文化的综合塑造来实现价值引领,该逻辑要求将党的优良传统融入办公室文化建设工作,比如设立“红色档案角”以传承高校红色基因,又或者开展“党建微课堂”等活动培育职业精神。文化逻辑着重强调隐性教育功能,要求党员在日常工作当中以身作则,凭借严谨工作作风以及高效协作态度诠释党的先进性。从长远角度来看,文化逻辑需要破解“党建虚化”风险,将抽象的政治要求转变为可感知的文化体验,使得办公室成为展示党的形象与传播党的理论的重要窗口,最终达成以文化人以及以文育人的目标。
(三)资源整合的逻辑支撑:平台共建与能力提升的协同效应
资源整合是党建跟业务融合的重要保障内容,其核心逻辑是通过平台共建达成资源效能最大化目标。高校办公室要统筹党建活动阵地和业务培训资源,例如将党员教育培训与行政管理能力提升相互结合。同时,需要建立跨部门的资源共享机制,比如将党建经费和业务预算打通进行使用,以支持融合性项目开展。在能力提升方面,要构建“双循环”培养体系,内循环强化行政人员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双向提升,外循环推动党建工作经验朝着业务创新方向转化,例如借助“党建 + 数字化”项目,将党员的攻坚精神转化成流程优化的动力,并形成可复制的管理创新案例 [2]。
(四)风险防控的逻辑底线:政治安全与业务规范的双重约束
党建和业务融合得坚守政治安全与业务规范双重底线,其内在逻辑是靠制度约束避免融合时的异化风险。政治安全方面,需要建立“三重审核”机制,对涉意识形态业务文件由党建部门前置审核,对重大活动方案执行政治效果评估,对干部选拔任用强化政治标准把关。业务规范方面,要将党建要求转化成可操作的管理标准,比如制定《党建引领业务流程规范》。明确各环节政治要求与操作细则、与此同时。要构建风险预警系统,通过定期开展党建与业务融合度自查,从而能够识别形式主义倾向,比如过度留痕、标签化融合这类问题。
二、高校办公室党建融合业务的有效策略
(一)强化思想引领,构建融合认知体系
强化思想引领是高校办公室党建与业务融合的基石,其核心在于通过系统性理论武装与价值观渗透,构建党建与业务互为支撑的认知体系。高校办公室作为行政管理枢纽,其工作人员兼具党员与行政人员双重身份,需要打破“党建归党建、业务归业务”的思维定式,为此可以建立“分层分类 + 双向渗透”的学习机制,针对办公室岗位特点,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业务工作的思想武器。例如,在政策解读环节,既要分析文件字面要求,还要阐释其中蕴含的立德树人导向;在流程优化讨论中,需要在追求效率提升的同时,强调服务师生的政治责任。思想引领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通过“理论 - 业务”双向阐释,让工作人员理解党建要求与业务逻辑的内在统一性。
高校办公室可以构建“政治话语 + 管理语言”的融合话语体系,避免党建学习与业务研讨“各说各话”,该过程中可以通过主题联学、双周论坛等形式,组织党员与业务骨干共同研读政策文件,既讲“国之大者”的政治意义,也讲“校之要事”的实践路径,从而能够逐步形成“用政治眼光审视业务问题,以业务成效检验政治担当”的集体认知。同时,高校办公室需要建立思想引领的常态化反馈机制,通过定期开展思想动态调研,及时纠正“重业务轻党建”的认知偏差,对“党建虚化”“融合形式化”等模糊认识进行靶向纠偏,确保融合认知体系在动态调整中保持生命力 [3]。
(二)优化组织架构,创新融合管理机制
高校办公室作为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交汇点,其组织架构的合理性,将会直接影响融合效能。在传统模式下,党建部门与业务部门相对独立,存在职责交叉、沟通不畅等问题。为破解该困境问题,高校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构建“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融合型组织架构。因此,高校可以成立由校领导牵头、办公室负责人主抓的党建与业务融合领导小组,统筹制定融合发展规划,明确党建引领业务发展的核心目标,并将业务指标纳入党建工作考核体系,形成双向驱动机制;高校需要优化党支部设置模式,打破以部门为单位的传统建制,探索按业务流程或项目团队设立党支部,比如在综合协调、督查督办、文秘服务等核心业务板块组建功能型党支部,由党员骨干担任负责人,实现党建工作与业务流程的深度嵌套。同时,高校办公室需要完善人员配置机制,选拔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突出的党员担任关键岗位,建立“双培养”制度,将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将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形成党建与业务人才双向流动的良性循环。
高校办公室要推动党建与业务相融合,则需要突破传统管理模式带来的桎梏,建立起一套覆盖目标、制度、活动以及监督的全链条融合机制。在目标管理层面,办公室可以推行“双目标”融合机制,将党的理论学习成效转化成业务创新动力,比如将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办公室数字化转型结合起来,依靠党建引领业务流程进行再造;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内控机制完善结合起来,凭借党建保障业务规范开展运行。在活动开展方面,高校办公室可打造“双融合”实践平台,通过“主题党日 + 业务攻坚”“组织生活会 + 问题整改”等形式,将党建工作转化成解决业务难题的具体行动,利用数字化手段搭建线上融合平台。以实现党建资源与业务数据互联互通。在监督考核方面。高校办公室可构建“双评价”指标体系,既考核党建工作对业务发展的具体贡献度,也评价业务成效对党建目标的实际支撑度,通过定期开展联合督查与双向评议。确保融合工作不偏航、不走样 [4]。
(三)聚焦核心任务,打造融合项目载体
高校办公室党建融合业务工作,需要紧紧扣住“服务大局、促进发展”核心任务,将党建工作转变为推动业务提质增效的内在动力,所以办公室要立足“参谋助手、综合协调、督查督办、服务保障”职能定位,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成业务发展的方向指引。流入,在参谋辅政过程当中,可以建立“党建 + 决策研究”机制,组织党员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开展专题调研,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业务工作的实施路径,保证综合文稿、政策建议等成果体现政治要求、服务发展大局;在综合协调工作方面,办公室可推行“党建 + 协同联动”模式,借助党员责任区划分以及跨部门联合党支部等形式,以此打破业务壁垒并统筹推进重点工作,比如在招生就业和学科建设等跨部门任务中,由党员牵头建立协同机制保障政令畅通落实高效。在服务保障环节办公室,可以打造“党建 + 精准服务”品牌,通过党员示范岗创建和服务承诺制等举措,推动会务接待与信访办理等日常工作提质增效,让师生真切感受到党建工作带来的服务升级。
高校办公室想要实现党建与业务融合,就需要突破传统活动形式,构建起“以项目为纽带、以实效为导向”的融合载体,比如可围绕学校改革发展重点任务来设计“党建
系列融合项目,将党建工作转化为能够量化、可以评估的业务实践,例如,办公室可以实施“党建 + 业务攻坚”项目,针对办公室所承担的重大专项工作,包括“十四五”规划落实、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组建党员突击队,通过设立项目临时党支部、开展党员攻关行动等方式,使得组织生活和项目推进深度融合,实现关键节点有党员把关、技术难题有党员攻关、攻坚任务有党员带头的效果。同时,办公室可以推行“党建 + 共建联创”项目来开展合作,与二级单位办公室以及地方党政机关等进行支部共建,通过开展联合主题党日和业务沙龙等活动达成目标,实现共享党建资源。并且共同解决业务难题的效果,比如与后勤部门共建“服务效能提升工程”开展行动,联合开展流程优化和风险防控等课题研究;办公室还可以打造“党建 + 志愿服务”项目发挥作用,组织党员围绕学校重点工作开展政策宣讲和基层调研等志愿服务,将党建工作延伸到业务末端来取得成效 [5]。
(四)完善制度保障,夯实融合运行基础
在制度保障方面,高校办公室需要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制度,推动业务骨干与党务干部双向交流,建立党组织负责人列席行政办公会、业务部门负责人参与党建例会的常态化机制,打破党建与业务的制度壁垒;办公室需要健全考核评价制度,将融合成效纳入部门年度考核和干部选拔任用指标,设置党建引领业务发展、业务支撑党建创新等量化指标,实行党建与业务“双百分制”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分配、评优评先直接挂钩;同时,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定期评估制度执行效果,根据高校改革发展实际和办公室职能变化,及时修订完善相关制度,确保制度体系始终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
在融合运行基础这一块,高校办公室需要整合各类资源要素,建立党建资源和业务资源统筹配置机制,将党员教育阵地和业务培训基地进行共建共享,打造一个集理论学习、业务研讨、实践锻炼于一体的融合平台,推动党建经费和业务经费实现统筹使用。同时,办公室需要不断完善沟通机制,建立部门负责人定期会商制度,围绕重点工作一起制定方案、分解任务以及督导落实,从而能够形成党建引领业务攻坚、业务支撑党建创新的良性互动格局,为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提供坚实的运行保障,对于提升高校办公室工作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系统阐述了高校办公室党建融合业务的逻辑框架与实施策略,强调以职能互补为基础、文化共生为支撑、制度保障为依托的融合路径。通过构建“双循环”培养体系、优化组织架构、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可有效推动党建与业务双向赋能。未来,需进一步探索融合模式的创新实践,总结可推广的经验案例,为高校办公室党建融合工作提供持续动力,助力高校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永栓 , 吴倩 . 新时代高校机关党建与业务融合实践路径探析 [J]. 北京教育 ,2024(17):43-45.
[2] 刘文璨 , 喻璐颖 , 李旭 . 高校图书馆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的探究与实践 [J]. 才智 ,2024(36):16-19.
[3] 万宝俊 , 谭飞 . 医院联合党支部党建与业务工作相融合的研究与实践 [J].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23,34(1):123-126.
[4] 肖阳 , 吕文浩 . 高校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 : 背景、机制与路径 [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6(6):643-648.
[5] 张彦彦 . 高校党建”双创”工作与学科建设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创新路径 [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24,41(1):87-90.
作者简介:姓名(钟雨含),性别(女),民族(汉)、出生年(1983 年),籍贯(重庆市忠县),学历( 大学本科),职称(无职称 管理7 级)研究方向(党建工作与办公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