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文学重译
刘旭
河南大学 河南省开封市 475002
1. 研究背景
《故事新编》是鲁迅 1922 年至 1935 年编写,共八篇短篇小说(其中只有《起死》是戏剧形式的)。该书以独特的历史讽喻笔法展现中国文化 本,比较著名的有三个版本。初译本 Old Tales Retold 是由 外文出版社出版,他们的译本语言流畅,忠实原文,是 在 1990 年出版了该书的另一译本 Dairy of a Mad 更注重传达鲁迅的讽刺和幽默风格。2009 年,蓝诗玲 (包含《故事新编》部分篇目)的译本 者是从无到有的开拓创举,后者则是从有到新的脱胎换 对文本进行重译实践。
1.1 理论简述
此次翻译实践的理论基础是由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所提出的翻译理论 该理论强调从生态学角度来理解和解释翻译活动,把翻译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 关注翻译活动与环境之间的 相互作用和整体性,把翻译环境视为个具有社会背景的生态系统,其中译者作为生态环境的中心,通 维转换实现翻译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1.2 文本简述
《故事新编》按照创作年代排序,题材选取涵盖了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神话故事,干将莫邪复仇的传说,墨子止楚攻宋的事迹,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老子西出函谷关的典故,以及庄子“鼓盆而歌”与骷髅复生的寓言。语言风格冷峻幽默,白话与文言混杂,反讽与调侃并用,简洁而富有力度。通过“翻案”历史,引发对传统的再审视。借古讽今,批判国民劣根性。打破历史小说常规,将杂文、寓言、戏剧元素融入故事,开创中国现代“新历史主义”写作先河。
2. 任务描述
在确定好翻译工作过之后,笔者对该文本进行了三次阅读工作。在初次阅读时,首先对全书进行大致阅读,掌握基本框架,对于生涩的、 时。仔细理解每一个故事表达的感情色彩,梳理人物关系、故事线。 阅,搜寻权威解释,尽量化解理解和翻译上的障碍。在三次阅读时, 过对文本的分析,对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方便后续翻译时作为 晰的掌握,分析章节之间的联系。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利用已 翻译,力求传达原文的内容和情感表达。在此基础上,对译文进行了整体的 法句法的规范性 将译文与原文进行双语对照,检查其中的连贯性,保证译文既准确又流畅
3. 案例分析
在生态翻译的过程中,首先要关注语言维度,涉及词汇、短语、词性和语法结构。这种适应性选择具体表现为译者充分考虑原文及其在目标语中的对应词语的使用,使译文更适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和理解。
3.1 语言维转换
《故事新编》语言古今混搭,在文言文中杂糅白话文,甚至是现代词汇,形成强烈的语言张力。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兼顾修辞结构和情感表达,使用合适的英文词汇和句式,确保在目标语中保持意义、风格和功能的对等。3.1.1 词汇翻译
例 1 :“……我身边又没有钱,只有五个炊饼,倒是白面做的,就拿来赔了你的鸡,还添上五株葱和一包甜辣酱。你以为怎样?…… ”他一只手去网兜里掏炊饼,伸出那一只手去取鸡。(鲁迅,1936,P16)
译文 :I don’t have any money on me either. I only have five baked cakes, which were made of fine flour. I’ll use them to compensate for your hen, and I’ll add five scallions and a packet of sweet hot sauce. What do you think ? ...”He reached into the net bag with one hand to take out the baked cakes and stretched out the other hand to take the hen.
“炊饼”属于中国传统面食,译为“baked cakes”这种常见的面食英文表述,符合目标语读者的知识框架,避免因文化隔阂导致理解障碍。“五株葱”数字“五”与量词“株”翻译为“five”,省略“株”的量词翻译,因为英语中量词使用频率低于汉语,符合目标语句法习惯。“甜辣酱”是英文中描述同类调料的常用表达,如泰式甜辣酱“sweet chill sauce”,属于功能上的对等翻译。这也符合名词结构与原文一致,维持了词汇的语法形态对应,符合语言生态中的“形式适应性”。
例2 :离地五尺,就挂下几只篮子来,别人可不知道里面装的什,只听得上下在讲话:
“古貌林!”
“好杜有图!”
“古鲁几哩…”
“OK.!”(鲁迅,1936,P19)
译文:Five feet above ground only lowered baskets. Outsiders never saw their contents, only heard the exchange:
“Good morning!”
“How do you do!”
“Glooo-ry...
“OK!”
鲁迅用 “古貌林”和 “How do you do!” “OK” 这类近代外来词汇植入上古场景,形成 “古今词汇混搭” 的荒诞感。译者选择音译“古貌林”和 “好杜有图”,模拟中式发音,以及 “OK”这种外来词的直接借用,本质上都属于异化翻译,保留“发音失真”和“词汇突兀”的特征,使译文在目标语中延续了这种批判意图。这种翻译方法既避免了因归化而丢失的讽刺锋芒,又通过目标语的适应性调整,让译文在语言维度上重现了原文“以滑稽语言解构神圣”的文学意图,符合生态翻译理论中“维持语言生态平衡”的核心要求。
3.1.2 句子翻译
例3 :有的咬一口松皮饼,极口叹赏它的清香,说自己明天就要挂冠归隐,去享这样的清福;咬了柏叶糕的,却道质粗味苦,伤了他的舌头……(鲁迅,1936,P25)
译文 :Some took a bite of pine-bark cake and praised its delicate fragrance extravagantly, declaring he would resign his post the next day to retire and enjoy such rustic pleasures. Others tasted cypress leaf cake, complaining of its coarse texture and bitter taste, lamenting that it had injured his tongue..
文中对 “文化山” 学者的描写隐含排比逻辑,原文通过 “有的…… 有的……” 形成并列叙事,译文将其转化为 “Some...; others...” 的复合句,通过分号和 “others” 显化排比关系。英语排比更依赖连接词或并列结构,译者通过句法调整使隐性排比显性化,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极口叹赏”译为“praised...extravagantly”通过副词强化讽刺语气。译者在词汇层面选择具有情感色彩的副词,补偿因句式转换可能流失的修辞效果,维持语言生态的平衡。
例4 :“哈哈爱兮爱乎爱乎!
爱青剑兮一个仇人自屠。
夥颐联翩兮多少一夫。
一夫爱青剑兮呜呼不孤。......” (鲁迅,1936,P47)
译文:“ Haha, love! Oh love! O love so true!
Love the blue sword—one foe slays himself!
O! How many heroes fall in line!
One hero loves the blue sword—he’s not alone!”
以上句子是文中 “宴之敖者” 的复仇之歌采用楚辞体,译者通过韵律重构与语义显化传递诗性。译文通过英语感叹词“Haha! O!”和重复结构“love oh love”模拟原诗的节奏,用 “so true” 补充语义,使文言虚词转化为英语诗行的内在韵律。符合生态翻译学中的“形式适应”原则—保留原文的节奏功能,同时调整语言形式以适应英语诗歌的表达习惯。这种“功能替代”策略在目标语生态中维持了诗歌的音乐性,体现译者对语言维“生态平衡”的主动调节。
3.2 文化维的转换
文化维转换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注重文化内涵,做好充分的文化传递。《故事新编》的翻译包含很多文化元素的处理,比如典故、习俗、历史背景等。译者在处理时需要考虑在目标语文化中找到合适的对应,以适应读者的理解。
3.2.1 神话故事翻译
例 5 :女娲忽然醒来了。...... 但伊自己并没有见,只是不由的跪下一足,伸手掬起带水的软泥来,同时又揉捏几回,便有一个和自己差不多的小东西在两手里。(鲁迅,1936,P6)
译文 :Nüwa(the Chinese Mother Goddess)awoke suddenly.... though she noticed none of this. Unthinkingly, she knelt, scooped a handful of wet clay, and kneaded it. Soon, a tiny being much like herself lay cradled in her palms.
译者在 “女娲” 后添加 “the Chinese Mother Goddess”,将其类比为西方文化中的 “大地母神”形象,通过归化策略降低理解门槛。省略“抟土造人”的细节隐喻(中文文化中“人是泥土造的”的观念),选择意译核心动作“scooped”和“flicked”,属于“文化认知优先,舍弃细节隐喻”的处理方法。
例6 :这时候是“汤汤洪水方割,浩浩怀山襄陵”;禹爷的百姓,倒并不都挤在这露出水面的山顶上......(鲁迅,1936,P19)
译文 : The land now lay submerged in“the deluge’s boundless fury, drowning mountains and swallowing hills.”Yet Lord Yu’s people weren’t all huddled on hilltops...
原文引用《尚书》中描述大禹治水的典故,译者对 “汤汤洪水方割”等古文直接直译,保留四字格韵律;因典故对英语读者陌生,译者未在译文中显化注释,而是通过上下文 “禹爷”(Lord Yu)暗示典故背景,属于“语境依赖型直译”,依赖目标语读者对 “大禹”(中国文化常识)的基本认知。
3.2.2 历史典故翻译
例7 :老子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在城根下慢慢的绕着。(鲁迅,1936,P55)
译文 : But brush my black ox (In ancient Chinese, green often refers to a dark, bluish-black color ) first and dry the saddle and stirrups.
因“青牛”在西方文化中无特殊寓意,因此译者在翻译时选择“直译 + 注释”的译法。中文中“青”在古代汉语中长指“黑色”(如“青丝”即黑发)而 “ox”在英语中符合古代坐骑的语境。因此译为“black ox”, 加上简短的注释。既做到忠实原文,又避免了文化误解。
例 8 :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鲁迅,1936,P61)
译文 :When Mozi entered Song, his straw sandals had broken several times, and his soles burned. When stopping, he saw huge holes in the soles, with calluses and blisters on his feet.
“草鞋带”做为中国一个文化符号,译者将其译为“straw sandals”。“草鞋带” 对应战国时期平民服饰,“strawsandals” 在西方文化中象征 “贫苦”,与原文的 “磨成窟窿” 精神形成意义共鸣,实现了文化功能的对等。体现了习俗与社会隐喻的跨文化诠释。
3.3 交际维的转换
交际维的转换要求译者在翻译时除了要有语言和文化维度上的深度思考,还应充分考虑语用层面,将作者的交际意图传达给读者。
例9 :“有人说老爷还是一个战士。”“有时看去简直好像艺术家。”(鲁迅,1936,P18)
译文:“Some people say Master is still a soldier.”“Sometimes you look almost like an artist.”
“战士”本指坚守信念,反抗现实的勇者,“艺术家”象征超脱世俗的创作者,但在鲁迅笔下,二者被置于同一人物评价中,形成表面褒贬,实则质疑的张力。将“战士”译为“soldier”更能表达表面上为正义斗争的空谈者形象,而“artist”则讽刺将现实斗争审美化,逃避现实的姿态。这种语义对立,将反讽传递给读者。
例 10 :嫦娥将柳眉一扬,忽然站起来,风似的往外走,嘴里咕噜着,‘又是乌鸦的炸酱面,又是乌鸦的炸酱面!’......(鲁迅,1936,P18)
译 文 :Chang’e arched her willow eyebrows, suddenly rising to sweep out like the wind, grumbling:“Crow Fried Sauce noodles, Crow Fried Sauce noodles again!”
“柳眉一扬”和“风似的往外走”通过女性神态塑造嫦娥的不满情绪,同时 “咕噜着” 的嘟囔神态,暴露其作为凡人妻子的世俗怨气。 神态描写在此承担 “解构神话人物神性” 的交际功能。译文中 “raised herslim eyebrows”保留了“柳眉”的柔美意象,“swept out like the wind”用“swept”强化动作的力度,与“slimeyebrows”形成反差,让英文读者通过神态描写感知嫦娥 “神性消解、人性凸显”的交际意图。
4. 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鲁迅《故事新编》的重译,证实重译是动态文化交流的必然产物,其发展既依赖于对原作精神的忠实传承,也需紧密贴不同时代、地域的文化需求。在全球化语境下,重译作为文学传播的重要途径,能够通过翻译策略的调整,弥合原作与目标读者之间的文化、语言与时代鸿沟。
译者采用的策略非常灵活,本着“忠于原文,而又要对得起读者”这一观念的影响。可见,译者在进行中国小说翻译时,不一定要受限于某一种策略或方法,而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的处理,让目的语读者能理解和接受原文内容的同时,接受译文所传递的中国文化。本研究虽然对具体的语言形式进行了深入分析,但覆盖面依然不够广,希望后续能够展开更全面的研究和分析。
[1] 胡庚申 . 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 [J]. 上海翻译 ,2008,(02):1-5.
[2] 陆颖. 社会文化语境下的文学重译 [D]. 华东师范大学,2014.
[3] 鲁芝润. 论《故事新编》的影射问题[D]. 湖北师范大学,2024.
参考文献:
[4] 吴桂金 , 卢鑫 . 生态翻译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小说英译——以《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为例 [J]. 英语广场 ,2024,(28):35-38.
[5] 杨应超 . 生态翻译理论下电影《英雄》字幕翻译研究 [J]. 今古文创 ,2025,(19):107-110.
[6] 赵新 . 批判与讽刺的艺术——论鲁迅历史小说《故事新编》[J]. 名作欣赏 ,2018,(11):62-6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