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合一”赋能初中物理课堂
杨利
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第一实验学校 214000
一、引言
在教育改革浪潮下,初中物理教学面临现状与挑战。其一,传统教学模式在物理课堂仍占主导,教师多以“一言堂”形式进行理论讲解,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思考与探索机会。其二,物理学科抽象性和逻辑性强,诸多概念和规律难以仅靠文字描述让学生理解。传统教学模式在联系理论与实际生活方面有明显局限,这导致学生学习物理时觉得枯燥,积极性不高,最终教学效果欠佳。
二、“教学做合一”理念概述
该理念强调教学与实践不可分割,教学应围绕“做”这一核心展开。其内涵在于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在学习中“做”。其理论基础源于对传统教育脱离实际问题的反思,主张教育应与生活、生产紧密相连,通过实践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实现知行合一,提升教育实效性与学生综合能力。
三、初中物理教学具有独特特点
在知识体系方面,它涵盖力学、电学等基础板块,如力学中的摩擦力知识,会讲解摩擦力概念、影响因素及计算方法,构建起系统的知识框架。实践要求上,强调通过实验理解原理,像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成像特点。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认知特点,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会借助生活实例,如用苹果落地解释重力,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物理概念,提升学习效果。
四、“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与初中物理教学有着诸多契合点,其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尤为关键
1. 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初中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但很多概念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存在困难。“教学做合一”强调将教学、学习和实践融为一体,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讲解“浮力”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先在课堂上通过理论讲解,让学生了解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等知识。随后,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活动,让他们将不同材质、形状的物体放入水中,观察物体浮沉情况,并测量物体所受浮力大小。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浮力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 在学生主体性发挥方面,“教学做合一”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并分析实验数据。比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不仅掌握了凸透镜成像规律,还培养了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做合一”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1. 情境驱动:以“做”为起点构建认知支架
初中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实践,但抽象化的概念表述常使学生产生认知障碍。教师可通过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做”建立直观感知,为理论学习搭建认知支架。在“浮力”教学中,教师提前布置“自制浮沉子”任务,要求学生利用矿泉水瓶、吸管、橡皮泥等材料制作可在水中自由上浮或下沉的装置。课堂上,学生通过展示作品并观察现象,提出“为何改变吸管内空气量可控制浮沉”的疑问。教师顺势引入阿基米德原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测量浮沉子排开液体的体积,结合数据分析得出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此过程中,“做”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起点,情境化任务驱动学生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问题。
2. 实验重构:以“做”为核心设计探究活动
传统物理实验多以验证性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结论。基于“教学做合一”理念,教师应将实验转化为探究性活动,通过任务分层实现“做中学”的深度参与。
例如在“欧姆定律”教学中,教师将实验设计为“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的开放任务。第一层次为基础任务:利用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搭建电路,记录不同电压下的电流值;第二层次为进阶任务:更换不同阻值电阻,重复实验并分析数据规律;第三层次为拓展任务:设计实验验证“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学生分组完成实验后,教师组织汇报交流,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实验数据归纳结论。此设计通过分层任务满足不同学习需求,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控制变量法,实现从操作技能到科学思维的提升。
3. 任务分层:以“做”为载体实现个性化学习
初中物理课堂存在学生能力差异大的问题。教师可通过设计阶梯式任务,使不同层次学生均能在“做”中获得成就感。例如在“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中,教师设置三级任务:基础任务为利用光具座探究物距与像距的关系,记录成像特点;进阶任务为分析成像规律并绘制物距 - 像距关系图;拓展任务为设计实验验证“近视眼矫正原理”。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通过基础任务掌握基本操作,中等生可通过进阶任务深化理解,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通过拓展任务实现知识迁移。
六、“教学做合一”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实施效果
1. 提升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通过“做中学”模式,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者。以“电磁感应”教学为例,学生在自制手摇发电机的过程中,因观察到灯泡发光而兴奋不已,主动追问“如何提高发电效率”,课堂参与度显著提升。
2. 促进知识理解与迁移
实践操作帮助学生建立直观认知,使抽象概念具象化。在“杠杆平衡条件”教学中,学生通过调整杠杆两端钩码位置探究平衡条件,比单纯记忆公式更能理解“动力 × 动力臂 Σ=Σ 阻力 × 阻力臂”的内涵。后续测试显示,学生在解决实际杠杆问题时正确率提高 30% 。
3. 培养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
“教学做合一”强调“做”与“思”的结合。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学生通过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误差,不仅掌握了科学探究方法,还培养了批判性思维。
4. 增强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分层任务常需小组合作完成。在“测量小灯泡电功率”实验中,学生需分工操作仪器、记录数据、分析结果,这一过程促进了沟通协作能力的提升。
通过对“教学做合一”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应用研究,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其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知识掌握与实践能力方面的显著效果。在“教学做合一”的课堂上,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主体,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明显提高,知识掌握更加牢固,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有效锻炼。在未来的研究道路上,“教学做合一”理念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应用仍有着广阔的探索空间。跨学科应用是一个极具潜力的方向,物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与数学、化学、生物等学科紧密相连。未来研究可以深入探讨如何将“教学做合一”模式与其他学科教学有机结合,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情境中,更全面地理解物理知识的应用,提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