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理念下农村初中“润心”教育策略研究
戴钰彬
苏州市吴江区黎里中学
1. 家校共育在农村初中教育中的重要性
1.1 家校共育对于学生心智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农村初中开展教育工作的时候,因为受到各类资源、条件以及环境的限制,学校教育通常没办法全方位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心智成长情况,特别是在情感和心理这些方面的需求,家长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教师,具备着独一无二的教育优势,家校共同开展育人工作能够弥补学校教育存在的不足,助力学生在情感、心理还有品德等方面获取到更多的支持,凭借家校双方的共同参与,家长和教师能够给学生提供统一的教育理念,协助他们在碰到困难时及时得到关怀与引导,推动学生心智实现健康成长。
1.2 家校共育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处于相对匮乏的状态,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以及课外活动等方面表现尤为明显,因此,家校共育能够有效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工作,家长和学校进行合作不仅可为学校提供必要的支持帮助,还能借助引入社会力量为学生创造更多学习机会。就像家长可以参与到学校的志愿服务活动当中,为学生提供更多课外辅导和实践活动内容。而学校能够帮助家长了解教育相关的专业知识,一起助力学生提高学业水平、拓宽他们的视野并激发学习兴趣。
1.3 家校共育有助于形成学生健康的社会支持网络
家校共育可不只是家长和学校之间的简单合作,而是整个社会力量都要参与的协作,在农村地区,学生的社会支持网络相对来说比较薄弱,所以家校合作对学生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借助家校共育的方式,学生能够在家庭和学校之中获得双重的支持,进而形成更加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家庭和学校共同来承担起相应责任,帮助学生去解决成长过程当中的各种困惑和难题,特别是心理和情感方面的问题,这样的支持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心,助力他们在面临挑战的时候保持积极的态度。
2. 家校共育下的“润心”教育策略
2.1 加强家校沟通与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家校沟通在家校共育里是最基础且特别重要的环节,在农村初中教育当中,因为信息比较闭塞还有家长文化水平有差异,家长跟学校之间的沟通常常存在一定的障碍,所以学校应该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开展亲子活动等形式,增进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了解与信任,例如,学校定期组织家长和老师进行面对面交流,让家长知晓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行为表现,同时也让教师了解学生在家庭里的情况和心理状态,除此之外学校还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像微信、家校通等平台,建立线上的家校互动渠道,方便家长随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学校活动安排。
2.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
农村初中教育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常被忽视,社会环境限制及家长文化水平问题致很多家长没意识到孩子心理健康重要性,所以学校应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教学,尤其在“润心”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更关注学生情感需求并助其建立正确情感认知,例如,学校可定期组织心理健康讲座和情感疏导活动等,邀请专业心理辅导师为学生开展情感教育帮他们正确理解自我处理人际关系和情感问题,期中考试后的心理疏导活动中老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考试里情感困扰和焦虑情绪以此助学生理解考试压力正常性学会放松心态。
2.3 注重品德教育,塑造学生的良好品格
品德教育属于农村初中“润心”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学生品德状况不仅会影响其行为习惯,还直接决定他们社会适应与人际交往能力,所以家校共育应当着重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要凭借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助力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在这方面学校可组织一系列道德教育活动来促进学生品德提升,例如,学校开展“感恩父母”活动并组织学生制作感恩卡片,以此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通过此类活动学生既能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又能够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社会责任心,学校还可定期开展集体活动如志愿服务、关爱弱势群体等,以此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组织学生前往孤寡老人家中帮其打扫卫生、聊天陪伴等,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能感受到关爱他人的重要性并增强社会责任感。
2.4 实施个性化教育,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农村初中教育过程里学生个性化发展常被忽视,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学业成绩,却忽略了他们自身的兴趣爱好和个性方面发展,所以家校共育需更加注重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学校可依据学生兴趣与特长为其提供更多实践体验机会,借助多样化教育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帮他们找到适合发展道路,例如,初中学校通过组织丰富课外活动像艺术体育科技创新等,鼓励学生按照自身兴趣爱好参加相应的社团活动,甚至还能根据学生兴趣提供个性化辅导与课程,家长能在家庭当中为孩子提供支持鼓励他们探索兴趣,并且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孩子充分自由与空间。
结束语
基于家校协同的 " 润心 " 教育模式突破传统学业导向,在农村初中教育实践中注重学生心理、品德及个性化发展。研究表明,家校联动机制能构建双重支持系统,促进学生心智成长。该模式对农村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同时为社会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秦绍龙 . 浅析新时代家校共育现状及对策 [C]// 商洛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 商洛市妇女联合会 , 商洛市关心下一代志愿者协会 . 商洛市第二届家庭教育与家庭心理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商洛学院健康管理学院 ;,2024:123-126.DOI:10.26914/c.cnkihy.2024.053066.
[2] 黄燕坤 .“双减”背景下乡村初中学校家校共育策略的研究 [C]// 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 . 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教师发展论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十五). 广西贵港市桂平市南木镇第二初级中学 ;,2023:482-487.DOI:10.26914/c.cnkihy.2023.028949.
[3] 马保平 .“双减”背景下初中生心理健康家校共育策略分析 [J]. 中学课程辅导 ,2022,(31):111-113.
[4] 张芳华 , 胡海江 . 农村初中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的实施策略探究 [J].考试周刊 ,2022,(08):18-21.
[5] 陈亲泉 . 对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J]. 甘肃教育 ,2019,(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