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及其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王海峰

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济南市 250002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广大青年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站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起点,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是事关党和人民的事业后继有人的根本大计,必须进一步强化对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问题

1.教育内容与现实脱节,针对性不足

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更新滞后于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许多高校仍沿用传统的教材和案例,未能及时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生动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内容相对滞后,教育内容、形式单调乏味,使得当今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流于形式。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感到反感的主要原因,就是内容枯燥,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轨。这种脱节现象导致理想信念教育难以引起学生共鸣,更无法转化为他们的精神追求。

2. 教育方法单一,创新性不足

填鸭式教学仍是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方式。当前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到大学生的头脑中去,填鸭式课堂教学,对实践活动和其他方式涉及较少。这种单向度的理论灌输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难以激发其内在认同。

3. 教育合力尚未形成,协同性不足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脱节现象严重。理想信念的教育往往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脱节,常常产生矛盾,甚至冲突,这就使得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被削弱甚至抵消 [1]。家庭作为大学生的第一课堂,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也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产生了负面影响。这种“孤岛效应”使高校教育成果难以巩固和深化。

4. 教育评价机制缺失,常态化不足

过程性评价欠缺导致教育质量难以保障。目前大多数高校缺乏科学的理想信念教育评价体系,无法准确评估教育效果和学生成长。教育成效往往以短期、表面的活动数量来衡量,而非学生理想信念的实质性提升[2]。有研究指出,高校没有形成一套完备的理想信念教育体系,学校之间、区域之间差距大,教学模式和教育者都有待进一步革新。

二、新时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系统性重构是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的关键。针对当前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需要从理论引导、实践养成、协同共育、制度保障等多个维度入手,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体系。这一体系应当既尊重理想信念形成的内在规律,又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行为习惯。

1. 强化理论引领,夯实思想根基

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任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卢翠荣提出的“六位一体”实现路径中,首要的就是“科学理念引领”,强调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夯实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根基。这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仅传授理论知识,更要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其辨别是非、抵御错误思潮的能力。

创新理论教育方式是增强吸引力的有效途径。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将抽象理论转化为生动实践。可以借鉴我国传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如启发教育法、整风运动法、提倡党性修养法等,这些方法使我们党成功地将共产主义理想渗透到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发微课、慕课等数字化教育资源,使理论学习更加灵活多样。说理灌输应与以情感人相结合,把大道理融合到学生的实际之中,使大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际生活中感受理论和哲理的启迪。

2. 构建协同机制,形成育人合力

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融合是协同育人的关键环节。扭转以往认为理想信念教育仅仅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工作部门任务的狭隘认识,充分发挥学校和社会两个实践育人主体的作用。深入挖掘各类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3]。通过举办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大赛、开展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评选等活动,鼓励专业课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开展价值观引导,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家校社联动是巩固教育成果的重要保障。完善家校沟通机制,通过家长学校、家校联谊等活动,引导家长重视子女的价值观培养。同时,整合社会资源,邀请先进模范、优秀校友进校园,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学生。数据显示,75% 的大学生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但部分学生党员表现出理想虚无与功利主义倾向。这说明仅靠学校教育远远不够,需要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网络。

3. 完善制度保障,推进常态化建设

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是工作落实的前提。高校党委应把理想信念教育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教育资源。强化党对各类群团组织的领导作用,明确其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主导职责,以保障教育方向的正确无误 [4]。同时,加强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其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调查显示,大学生在申请入党过程中最信任、最希望得到辅导员的帮助,这说明辅导员在理想信念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是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指标,既关注教育过程,也关注学生成长;既重视认知层面的提升,也重视行为层面的改变 [5]。可以借鉴卢翠荣的研究成果,构建包括科学理念引领、制度规范保障、内容资源重构、载体介质优化、教师队伍提升、衡量指标明确的“六位一体”评价框架。同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定期评估教育效果,及时优化教育策略。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想信念教育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会面临新的问题和变化。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家庭、社会各方协同合作,不断探索和完善教育方法,为大学生营造更加有利的成长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大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使其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力量,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和担当。

参考文献:

[1] 田世宏 . 多元化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欠佳的归因分析 [J].公关世界 ,2021,(02):152-155.

[2] 彭诗琪 . 泛娱乐化思潮下青年价值观培育的隐忧与应对 [J]. 教育探索,2022(4):12-18.

[3] 井凯欣 . 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机遇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24.

[4] 林峰 .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我国青年核心价值观塑造 [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1):11-15.

[5] 胡伯项,吴隽民 . 新媒体时代泛娱乐主义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及其应对 [J]. 思想教育研究,2021(10):8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