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校美育中人工智能的应用边界与哲学反思

作者

姜保成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市 300384

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高校美育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人工智能绘画技术、虚拟策展平台等的加速应用,在为高校美育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引发了“技术赋能”与“人文价值挑战”的激烈争论。这场争论的核心,在于人工智能所具有的效率性、娱乐性与美育肩负的价值观引导、主体性培养目标之间存在着显著张力。

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在高校美育中的应用边界究竟在哪里?技术的介入是否会对高校美育的本质造成侵蚀?如何从哲学层面重新构建“人 - 技 - 艺”三者之间的关系?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是对技术时代“何以为美育”这一问题的积极回应。它关乎高校美育在技术浪潮中能否坚守人文内核,实现技术与人文的和谐共生。

一、人工智能在高校美育中的教育应用边界

人工智能在高校美育中的应用已超越单纯技术赋能阶段,逐渐产生深层次的价值影响。工具理性逻辑与美育人文本质间的显著张力,成为当前面临的核心挑战。明确技术能力、教育目标与伦理规范三者的边界及相互关系,是降低技术异化、实现“以技促美”的关键。

1. 技术能力边界:工具理性的固有局限

人工智能可以量化艺术表现形式,但对文化语境与情感内涵的解析力薄弱。例如,系统能识别动作误差却无法解读苗族祭祀舞中“敬畏”情绪的文化隐喻,这揭示了人工智能在符号深层解码与人文价值判断上的本质缺陷。此外,基于算法的推荐机制容易固化审美偏好,导致创作同质化与文化多样性流失。若系统未主动纳入多元文化素材,将挤压传统艺术认知空间,暴露其对文化深层结构的解析乏力。

2. 教育目标边界:育人本质对效率至上的约束

在美育的价值引导与精神塑造环节,人工智能可以提供技术支持,但作品的价值导向、文化立场及伦理尺度仍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辨。人工智能虽能优化技能训练,但过度依赖容易削弱学生的原创思维与深度情感体验。

3. 伦理规范边界:技术不可逾越的人文底线

人工智能应用若涉及生物识别数据采集,存在数据泄露风险。因此,需严格遵守《个人信息保护法》《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落实数据最小必要原则,采取严格安全措施,杜绝未经授权的商业化滥用,切实保障学生个人信息权益。此外,算法对文化符号的简化或刻板化处理极易导致文化误读与偏见,因此技术开发者需承担主体责任,建立有效机制确保文化表达的准确性,并及时修正误读。《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等政策明确要求,教育技术应用须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学生全面发展目标,坚决避免技术应用偏离育人本质,走向应试化或情感疏离的误区。

二、技术理性与美育本质的冲突

1. 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挤压

根据马克斯·韦伯的“理性二分法”,工具理性以手段优化和效益最大化为导向,侧重程序与结果;价值理性则指向目的的伦理正当性,关注行为的精神内涵与人类终极关怀。在教育评价领域,海量数据驱动虽然能提升客观性,但过度依赖数据容易让学生陷入工具理性陷阱。例如,人工智能通过量化指标自动生成学生艺术能力评估报告,提升了评价效率,却可能忽视对审美素养、情感体验等非认知能力的质性分析。若教育评价仅依托技术实现“智慧化”,却将维度窄化为可量化指标,如成绩、学习时长,将导致对“慢审美”能力的忽视,如艺术鉴赏力、创造性思维。当工具理性主导教学,学生可能为追求效率匆忙完成作品,却难以体悟创作的精神内涵,导致美育的价值理性将被严重挤压,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难以得到真正有效的培养。

2. 高校美育中人的主体性危机

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引发高校美育中“人”的主体性危机。其一,算法对历史数据的重组,可能使学生沦为技术工具的“数据标注者”,丧失原创构思能力;其二,算法的市场迎合逻辑容易导致艺术风格趋同化,挤压本土文化与传统技艺的生存空间,加剧学生文化认同的危机;其三,技术实用主义容易让学生忽视人文内涵与社会批判功能,弱化美育实践对个体精神塑造的本质意义。唯有以人文精神强化技术应用的价值坐标,才能在算法主导的教育场景中让学生超越“数据标注者”的工具定位,在文化趋同中守护本土艺术的根脉,延续美育实践的精神启蒙功能。

三、基于“人文- 技术”协同的美育框架构

面对人工智能在高校美育中的深度渗透,构建以人文精神为内核、技术理性为辅助的协同框架,成为守护美育本质的必然选择,这一框架的实践需遵循三项核心原则。

1. 辅助性原则

人工智能在美育教育中应始终处于辅助地位,为学生创意表达提供帮助,不能主导创作方向。例如在华东师范大学的《人工智能艺术应用》课程中,学生借助人工智能工具生成创意草图,但最终的作品呈现依然依赖学生的创意和艺术表达能力,这样的方式充分发挥了人工智能的辅助优势,同时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 透明性原则

揭示算法背后的数据构成与逻辑规则,是培养学生技术批判意识的基础。教师需引导学生了解人工智能工具的局限性和潜在问题,如某些人工智能绘画工具因训练数据的局限可能在生成特定文化元素时存在偏差,让学生理解技术并非价值中立,而是渗透着训练数据的文化偏见与算法设计者的价值取向。

3. 节制性原则

传统艺术形式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人文精神,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去感悟和传承,若过度依赖人工智能生成,将削弱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理解和掌握。如在书法教学中,学生只有通过长期的书写练习,才能体会笔画之间的韵律和力量,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

四、结论

尽管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不断丰富高校美育的教育方式,提升育人效率,但绝不能让技术理性主导美育。我们需以人文精神校准技术应用的价值方向,让人工智能成为激活传统艺术创新的“催化剂”,而非消解人文内涵的“溶剂”。唯有如此,高校才能培养兼具人文底蕴、技术批判能力与艺术创造力的复合型人才,在技术浪潮中构筑起“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精神堤岸。

参考文献:

[1] 周杨 , 李书春 . 高校美育特质及其评价范式研究 [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 美术与设计版 ),2024,(06):204-209.

[2] 麻凯阳 . 高校美育的价值逻辑、现实难点与实践路径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44(18):20-22.

[3] 石林 , 吕太锋 , 滕有平 . 人工智能在高校美育教育体验中的价值与策略 [J]. 高教论坛 ,2024,(11):62-65.

[4] 陈荣山 . 人工智能时代下高校美育的实践与创新改革探索 [J]. 美术教育研究 ,2024,(18):82-84.

[5] 戴宏朵 . 人工智能生成艺术的伦理反思——以 AI 绘画为例 [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23,39(10):142-144.

[6] 邓果丽 .AI 背景下高校美育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J].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18(01):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