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课程思政引领视域下《工程伦理》教学改革实践

作者

吴洁婷 包红旭 金楠珣

辽宁大学 辽宁沈阳 110036

1 引言

二十一世纪科技革命与全球化进程的交织共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重塑工程活动的内涵与外延。科技发展与全球化使工程活动深刻影响社会、环境及人类福祉,带来人工智能伦理、数据隐私、生态破坏等复杂问题。当代工程实践已超越单纯的技术范畴,成为牵动社会公正、环境可持续与人类终极福祉的核心力量,新时代工程人才亟需卓越的伦理思辨与决策能力 [1]。传统工程教育偏重技术传授,忽视价值观塑造与社会责任感培育,审视全球工程教育现状,传统培养模式的局限性在时代挑战下日益凸显。长期以来,工程教育过度聚焦确定性知识传授与技术能力训练,伦理教育往往被压缩为附属课程或简化为道德教条 [2]。“价值无涉”的技术主义范式主导课堂,导致学生鲜少在真实利益冲突中审视技术的社会嵌入性。这种教育失衡催生的工程师,纵使掌握尖端工具,却可能在面临企业利润与公共安全、短期效益与代际正义的抉择时陷入伦理失语 [3]。

为破解这一结构性矛盾,本研究聚焦《工程伦理》课程改革,构建“三维协同”的教学创新体系,探索“真实问题导向、学生中心、思政融合”的教学改革,培养德才兼备的复合型工程人才。

2 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改革围绕“知识- 能力- 价值”三位一体目标,构建全过程育人模式。

2.1 思辨与决策导向的理论传授突破概念灌输,以案例为载体自然融入六大思政维度:

(1)家国情怀与政治认同:阐释工程对国家发展的意义(如引用“苟利国家生死以”强化使命感);(2)科学精神与学术道德:强调求真务实、抵制学术不端;(3)中国方案与文化自信:通过中国工程成就展现智慧与自信;(4)法治意识与生态文明:践行生态理念,遵守法规(如强调“生态文明是千年大计”);(5)职业道德与公民品格:培养敬业诚信、勇于担当;(6)全球视野与国民需求:立足本土,服务国家战略。教学采用“案例介绍 - 视频观看 - 分组讨论 - 翻转课堂 - 总结提问”五步法,结合经典论述(如张载“横渠四句”)与当代精神,激发情感认同。

2.2 思政融合的案例库构建

精选涵盖多领域、具典型伦理冲突的真实案例,深度挖掘其思政内涵。案例库支撑伦理推理与决策训练,并引导学生利用 B 站、慕课等平台拓展学习资源,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2.3 真实案例核心的考核评价

建立“评价- 反馈- 改进”循环体系:

(1)考核内容: 对接国际工程认证标准,聚焦伦理理解、原则应用、风险评估、责任担当等核心能力;

(2)考核方式:  强化过程评价(占 40% ),增加分组讨论、案例分析报告比重;期末考核(占 60% )侧重对真实案例的伦理综合分析与决策;

(3)评价维度: 设立可量化指标评估教学目标达成度,结合学生及毕业生反馈持续改进教学。

3 案例实践:都江堰与三峡工程的伦理启示

3.1 都江堰:天人合一的千年智慧

引导学生剖析其无坝引水、因势利导的生态智慧(“深淘滩,低作堰”),感受古代工程蕴含的人地水和谐理念与文化自信,理解其超越技术价值的伦理典范意义。

3.2 三峡工程:民族复兴的现代丰碑

通过其论证、建设与运行全过程,引导学生:

(1)认识其综合效益与国家制度优越性;(2)体会移民“舍小家为国家”的家国情怀;(3)学习建设者自主创新、攻坚克难的职业精神;(4)理解库区生态保护(物种保护、绿色走廊)体现的生态文明担当。3.3 核心伦理升华:从“能治”迈向“善治”都江堰与三峡工程启示我们:水利工程在解决生存需求(“能治”)的同时,需深刻反思生态影响。新时代要求将哲学伦理思考融入工程全周期,推动向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善治”转变:(1)理念革新:超越传统人类中心伦理,构建规范人与自然关系的广义伦理学,坚持生态优先、尊重自然;(2)实践路径:在工程规划、设计、运行中统筹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最大程度减少生态扰动(如反思“裁弯取直”的生态代价);(3)教育使命:推动工程伦理从课堂走向实践,培养学生以“善始慎终,知雄守雌”的哲学智慧应对未来挑战。两大工程促使学生思考工程伦理从“人际”拓展至“种际”(人与自然)、从“当代”延伸至“代际”(未来世代),培养更广阔的伦理责任视野。

4 教学特色

(1)真实问题引导,思政多维融合:以真实案例为纽带,自然渗透六大思政维度,强化工匠精神、家国情怀与科学使命;(2)职业伦理定位,强化推理与交流:以学生为中心,运用混合教学(电子资源、分组讨论、翻转课堂)及多平台资源,重点提升伦理思辨与观点表达能力;(3)探索终身学习,推动知行合一:借助雨课堂等工具实现学习过程量化评价,补充工程伦理在人际合作、终身学习等综合素养中的实现路径,深化“知行合一”。

5 结论与展望:

工程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培养既能驾驭技术复杂性、又能洞察价值深刻性的“完整工程师”。本研究通过《工程伦理》课程的重构,探索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融合的教育路径,旨在持续深化思政融合、强化实践链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卓越工程人才,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曹梦华 , 邱国红 , 侯静涛 . 研究生“工程伦理”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以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 [J]. 教育教学论坛 ,2024,(48):99-102.

[2] 彭思齐 , 段斌 . 课程思政背景下工科研究生工程伦理沉浸式教学研究[J]. 高教学刊 ,2024,10(13):85-88.

[3] 马廷奇, 秦甜帆. 工程伦理教育的逻辑起点、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22,38(05):93-10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