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安全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的研究
马梨梦雨
洛阳市老城区幼儿教育中心 471000
引言:
安全从不应被视为单一技术层面的输出结果,它始终与儿童生活状态密切交织。当前许多环境设计习惯性脱离儿童实际行为逻辑,仅以规范化手段填补安全漏洞。真正有效的安全机制应在尊重儿童主体性的前提下,构建可调整、可回应的环境系统,使风险控制不阻断成长节奏。
1、幼儿园安全环境创设的多维理论框架与原则建构
我们不能用硬质的规定来堆砌幼儿园的安全环境,环境的营造离不开教师对儿童实然生活的深刻把握,儿童不等于客观的“安全主体”,儿童身体的某些动作,表情的流露,探究性的活动,有时候都会使成人计划安全区的边界“告急”。所以,原则的构建一定要抛除以成人为中心的惯习逻辑,从幼儿视角出发进行视角的复合性生成:从空观、从行动、从心理预期、从人际关系,都应当成为建构安全环境的原则性考量。而环境也并不仅仅是一个载体,它更是一种结构性的关系,它蕴涵在幼儿的日行、安身、交往、行动中,改变着他们对安全与自由的理解 [1]。在这种原则的指导下,原则的构建不需要严格制度性界定,其建构的应该是可调整的、具有回应性的系统性结构,环境的“安全”不再是排除风险的被动结果,而是生成在幼儿生活节律中的主动建构。这样,安全不仅仅是状态,更是动态中的教育的哲学性立场。
2、物理空间安全化创设的系统性策略与风险防控机制
安全在场(或称之为物理安全空间)的创造不仅体现在器械选择、防护材料上,更重要的是在空间、行动路线、风险预判机制的结构层面上。幼儿活动路径的行进并非逻辑链条般容易掌控,开放的空间、拐角的视线阻隔以及活动区域之间的衔接关系,决定了潜在风险形成的方式,设计者对幼儿不同时段和情境下的不同活动方式缺少敏感性,就难以在根本上建立起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空间需要灵活的应变机制,不是凭借某种样式警告和硬性的防护栏进行界定。管理不能仅囿于事件产生后的应急机制,还应建立动态监测及干涉的机制,让安全成为运转不止的制度流程。幼儿园教职工对风险的敏感性、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担责参与的意识影响着制度是否能得以有效落实。只有物理空间、行为制度、教育介入三者得以衔接与互动,安全才可能成为幼儿生活的常态,而不是外加的秩序法则。
3、基于幼儿发展需求的安全材料投放动态化机制
安全投放,并不是终身提供某几个特定的材料,而是一种可以灵活、随动、及时调适的配置机制。儿童的兴趣、水平、情绪状态是动态且极有“波”的,不能匹配其发展节奏的材料配置极易陷入“等”而不“用”甚至变成“风险之源”,其间的动态调节需要教师有极高的观察能力和及时的判断意识。材料投放前应有一个较充分的儿童个体与小组的具体差异与结构的观察,材料应避免将儿童群体强制放置在同一个材料下进行“摆弄”。另外,材料自身的可“玩性”与开放度直接影响了其材料安全性:复杂的系统容易陷入错误的使用情景,机械而狭窄的材料可能诱发“侵袭性”的活动。其中的核心不是说多了、少了吧,而是有没有一种随时可以调适的规则基础,能够让材料适配到当下发展的样态与教学目标。环境中的东西没有“死的”,它们应当被置于实践中而拥有的意义,这种意义是由教师正确地观察了儿童的状态,让儿童重新摆正了材料的位置而达成的。安全当然也不仅是结果上的保障,而是过程中的介入——随着材料与儿童彼此不断地“碰撞”,教师也能够从中找到不安全的因素,将安全问题的发生转化为教育干预的机会[2]。也就是说,材料不应只是“束缚”的,它应该具有一定“成长性”,让儿童在不断的“试误”与“自为”过程中产生自我安全性。材料的投放机制越能反映出这一点,就越能实现从外在保护向内在调节的安全迁移,使安全不依赖控制而依靠成长中的自觉。这种机制的构建,需要制度、教师素养与儿童反馈三者之间保持高度的协同与张力。
结束语
安全从来不是制度本身的功效,而是教育系统与儿童互动过程中不断生成的结果。环境、材料与制度并非独立存在,它们在具体实践中构成一种张力结构。只有当设计、管理和教育行为彼此连结、安全意识内化于儿童的主动行为中,安全才可能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对行为的抑制。这种转化,才是我们真正应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晓玲 . 幼儿游戏环境的创设与材料投放策略探析 [J]. 启迪与智慧 :下,2023(10):0102-0104.
[2] 刘洁,雷宁 . 支持幼儿发展的游戏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策略研究 [J].辽宁教育,2024(2):57-59.
本文系洛阳市 2025 年度基础教育科研课题《环境创设对幼儿安全教育的影响探究》,项目编号LYKT2537003 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