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就业指导的痛点剖析与突破路径研究
魏晓霞 甘露 黄园园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 402760
一、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就业指导的痛点剖析
(一)就业指导理念滞后
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仍被简单视作就业信息发布和就业政策讲解,缺乏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指导,这种片面的就业指导理念满足不了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就业需求,导致学生就业时没有明确目标方向而盲目跟风就业、就业质量差,并且有些高校过于看重学生就业率而忽略学生职业发展和长远利益,使就业指导工作偏离本质。
(二)课程体系不完善
大部分高校如今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可课程体系问题不少,其一,课程设置缺系统性与连贯性,内容零散不成体系,就业指导课常只是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课时不多,满足不了学生系统学习就业知识与技能的需求,其二,课程内容旧,跟就业市场实际需求脱节,内容多在就业政策、求职技巧等基础层面,新兴行业、职业介绍和就业趋势分析不足,给不了学生有价值的就业信息。
(三)师资力量薄弱
就业指导工作质量直接受就业指导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与专业水平的影响,但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存在数量不够、结构不合理、专业素养低等不少问题,就业指导教师很多是辅导员、行政人员兼任的,他们没受过专业就业指导知识与技能培训,在实际工作中常靠经验指导,很难提供科学有效的就业指导服务,而且高校对就业指导教师培养和激励机制也不完善,教师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就业指导工作专业化水平难以有效提高。
(四)信息化水平低
信息化时代就业指导工作应用信息技术极其关键,可当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水平大多较低,就业信息平台建设有欠缺、信息更新不及时且不准确,不能给学生提供全面精准的就业信息,而且其互动性不佳,学生与就业指导教师、企业沟通受阻,就业指导工作效果受影响,高校就业指导过程中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应用匮乏,学生就业需求、职业倾向等难以精准分析预测,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不易达成。
(五)与市场脱节
高校学生要顺利就业的关键在于就业指导工作与就业市场紧密结合,可当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和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是脱节的,原因一是高校对就业市场调研不深入、对行业动态和企业需求了解少,导致就业指导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高校和企业合作不紧密且没有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企业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参与度低,不能给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和就业机会,使得学生不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就业能力很难有效提升。
二、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就业指导的突破路径
(一)更新就业指导理念
高校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就业指导理念,注重把就业指导贯穿学生大学学习的全过程,系统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从学生入学起就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专长和职业倾向,从而制定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和长远利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鼓励学生去基层、西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进而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二)优化课程体系
高校需结合学生不同年级所处的学习阶段特征以及各专业特定的培养目标与要求,科学、系统地构建分阶段、分层次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大一着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知晓专业前景与就业方向,大二、大三开设与专业有关的就业指导课程,像行业分析、职业能力培养之类的,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与就业竞争力,大四侧重于求职、面试等实用技能培训,强化就业心理辅导以应对就业压力,并且课程内容得紧跟就业市场变化,及时引入新兴行业、职业的相关知识与就业趋势分析,还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模拟面试、职业体验、企业参观等活动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就业能力,企业人力资源专家、校友等也可被邀请为学生开讲座和培训,分享就业经验与职场心得,从而使学生视野拓宽。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应该加大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可通过招聘、引进等方式充实就业指导教师数量,选拔有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充实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以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并且应定期参加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以不断更新就业指导知识和技能,还要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等相关职业资格考试以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高教师的职业指导能力,要建立就业指导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将教师的指导工作业绩与职称评定、绩效奖励等挂钩以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提升信息化应用能力
高校一方面得着力完善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就业信息平台是学生与企业沟通的重要桥梁,高校要加大投入打造功能全面、信息精准的优质平台,安排专人负责,及时更新就业信息,涵盖各类企业的招聘需求、岗位要求、薪资待遇等,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让学生马上掌握就业动态,而且增强平台互动性非常关键,设置在线咨询功能方便学生随时向就业指导老师或者企业提问,设置简历投递功能使学生一键就能提交求职材料以提高求职效率,设置面试预约功能让学生和企业能灵活安排面试时间从而减少沟通成本,给学生和企业搭建起高效便捷的交流通道。
(五)强化校企合作
高校要建立健全就业市场调研机制,组建专业调研团队定期进行实地调研,通过跟企业负责人、人力资源主管座谈以及参加行业研讨会、人才招聘会之类的活动,从而全面掌握行业最新动态(如技术革新方向、新兴业务领域等)、精准把握企业实际需求(如岗位技能要求、职业素养期待等)并且清楚地看到人才发展趋势(包括不同专业人才的供需比例、未来人才需求走向),有了这些详实又有前瞻性的调研结果后,高校得赶紧调整专业设置,淘汰就业前景不好、跟市场需求不搭的专业,增加符合新兴产业发展、就业需求大的专业,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这些方面进行革新,以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有市场需要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和企业构建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是关键,高校和企业得一起开展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就业推荐等多种合作,由于企业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前沿的行业视角,可以深度参与高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实践基地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
三、结束语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但也蕴含着新的发展机遇。通过深入剖析就业指导工作中的痛点,并采取针对性的突破路径,如更新就业指导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信息化应用能力以及强化校企合作等,高校能够有效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实现高质量就业。未来,高校应持续关注就业市场变化,不断探索和创新就业指导工作模式,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社会的人才培养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田野, 杨坤, 肖欣睿, 赵海浩. 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J]. 三角洲 , 2024, (19): 249-251.
[2] 王宇博, 姚冰, 刘建业, 杨韶辉.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有效实施路径 [J]. 才智 , 2024, (06): 165-168.
[3] 王嘉琳.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建与就业工作联动机制探索 [A]. 2023年第三届创新人才培养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C]. 香港新世纪文化出版社 : 2023: 626-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