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舞龙”项目进入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路径研究
杨林兴 李广周
重庆三峡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 重庆万州 404000
1 引言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传统文化重要部分,承载历史文化与民族精神,具增强文化自信功能。舞龙作为典型代表,有深厚文化底蕴与教育价值,但目前初中体育课堂中开展尚处起始阶段,多数学校未将其纳入校本课程体系。在全球化背景下,青少年面临多元文化冲击,本土文化认知碎片化,为提高学生素养、丰富校园生活、响应新课改,地方中学需开发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将舞龙纳入可弥补文化断层。因此,本文以初中“舞龙”项目为例,探讨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路径,为其他传统体育项目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参考。
2 舞龙项目作为校本课程的教育价值
2.1 文化传承与民族认同
舞龙运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标志性载体,蕴含深厚教育价值。其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从陶器龙图腾到商周祈雨仪式,再到汉代“鱼龙曼延”百戏,完成从巫术到娱乐的转变,唐成为市井文化符号,明清形成“百叶龙”等地域流派。这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符号,集体表演强化民族认同与文化自信,增强“龙的传人”情感纽带 [1]。艺术教育上,舞龙通过精准动作、姿态与音乐协调培养审美与艺术表现力,达“形神合一”[2]。作为团队活动,其锻炼合作精神等,高难度动作磨砺意志,融合体能训练,兼具体育与身心发展功能。总之,舞龙是融合文化传承、历史教育等的综合教育活动,对学生素养培养意义深远 [3]。
2.2 体育教育与身心健康
舞龙运动是一项涉及全身性的体育活动,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体能体格。在舞龙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如腿部、腰部、手臂等,进行各种动作的配合和转换。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还同时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舞龙运动的节奏性和韵律性能够提高学生的节奏能力、调节学生的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
2.3 团队协作与社交能力
舞龙运动是一项集体性活动,需要多个学生共同配合完成。在舞龙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协作,才能完成各种复杂的动作和套路。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帮助学生社会化、提高勇于展示的胆量、还能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沟通能力。
3 舞龙校本课程开发已经具备丰富的先决条件
3.1 教育政策支持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例如,《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全过程,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这些政策为舞龙项目纳入校本课程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支持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3.2 学校资源与条件
舞龙运动硬件设施无特殊要求,场地需平坦开阔,室外选操场等空旷地带且周边无障碍物,室内需 gtrsim20m*15m 、地面平整防滑;器材包括龙具、鼓乐设备、保护垫等,龙具可让班级用废物手工制作。师资配备上,学校可通过教研活动让教师自学舞龙或联系当地龙狮运动协会等部门获取经验传授 [4],每学期安排8-12 课时舞龙专项教研并邀请有武术背景的退休教师参与研讨。
3.3 课程体系构建
舞龙课程以《2022 版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核心素养为导向,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维度构建育人目标,要求掌握 6 个以上基础动作、12 课时内完成组合套路等;课程内容采用阶梯式设计,初级阶段以文化理论和基础动作为主,中级阶段融入音乐节奏与套路编排,高级阶段侧重高难度动作及自选套路创编,教学组织上采用分层教学法并遵循安全规范;教学方法上采用讲解示范、分组教学、游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式结合 [5],以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3.4 赛事组织与活动开展
舞龙校内赛事参考 2002 年国际龙狮总会规则,按初中生特点调龙具节距至 1.2 米便于 8-10 人操作,分团体赛和单项赛:团体赛注重“8 字舞龙”等动作规格及本地锣鼓点表现,单项赛“最佳龙具制作”鼓励用废旧材料融合《山海经》元素创作,裁判由教师、师傅和培训学生组成,通过赛事系统融合竞技与群众体育推动学校体育文化发展;校外需组织学生参与比赛交流,与其他学校探讨地区舞龙习俗及民族文化 [6],以拓宽视野、深化认知并促进社会化。
4 舞龙课程进入校园的实施策略
4.1 分阶段推进策略
建议学校采取分阶段推进策略,先试点后推广。可以选择部分班级或年级进行舞龙课程的试点教学,积累经验,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根据试点阶段的经验和反馈,逐步将舞龙课程推广到全校各个班级和年级,形成系统的校本课程体系。
4.2 资源保障与教学创新
学校需加强舞龙校本课程资源保障,投入场地、器材、师资等,设立专项经费用于购买器材、建设场地、培训教师,还可争取企业、社区等社会资源支持。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创新,探索合适教学方法,如结合现代 AI、VR 技术或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教学,开展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舞龙技能与文化知识,组织学生进行舞龙文化调研和实践活动,以增强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4.3 安全与风险管理
舞龙运动主要存在基础动作肌肉拉伤、团队配合碰撞伤及高难度动作三类风险,龙头、龙尾位置学员受伤概率较高。为此,学校需建立三级防护体系:初级训练配护腕、护膝;中级训练加护肘;高级训练强制用防护背心、头盔等装备。同时,制定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师生安全教育,保障舞龙运动安全开展。
5 结束语
舞龙运动作为校本课程具显著教育价值 [7],可传承传统文化、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其实施条件良好,场地设施要求适中,师资培养路径明确,课程体系设计科学,且有国家政策支持,通过三级防护体系和安全管理制度可控制运动风险。推动其发展需多举措并举:政府和教育部门加强政策支持与资源投入;学校完善师资培训体系;结合学生兴趣需求丰富课程内容与形式,推动跨学科教学;加强安全教育与管理;推动校际交流合作。舞龙课程将成为学校传承民族文化、培育新人的重要载体,为特色体育文化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 毛迪,王智慧,洪晓波. 舞龙运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与价值认同 [J]. 体育与科学,2012,33(2):29-32.
[2] 曾杨. 论舞龙运动员艺术表现力的培养与提高[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10):63-65.
[3] 吴建锋,郭林 . 舞龙运动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J]. 兰台世界,2012(10):33-34.
[4] 崔秀娟,陈发明,张春燕. 龙狮运动在高校校本课程的可行性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2015(2):45-47.
[5] 寇燎原. 四人制排球纳入青岛市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可行性研究[D].鲁东大学,2018.
[6] 吕韶钧. 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11.
[7] 王智慧.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认同[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