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初中数学课堂互动的优化策略探究

作者

李新艳

和林格尔县第一中学(初中部)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1500

在初中数学课堂运用互动教学模式,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度大有裨益,还能推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实践里,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质,恰当运用多种互动教学策略,持续优化课堂互动成效,进而助力学生成长。

一、初中数学课堂互动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效的课堂互动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够营造出轻松且活跃的学习氛围。在这一氛围里,学生在积极参与各类互动活动的过程中,能真切感受到数学的独特乐趣与迷人魅力。借助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合作,学生得以更主动地投身学习,学习兴趣与动力也随之提升。

(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课堂互动为学生提供了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在互动过程中,学生需要分析问题、提出观点、进行论证和反驳。这一系列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堂互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还能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在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中,学生需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他人协作完成任务,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初中数学课堂互动的优化策略

(一)创设真实情境,激发互动兴趣

在初中数学课堂,创设生活化情境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妙招。以“勾股定理”教学为例,教师抛出问题:“同学们,学校打算给校园里的直角三角形花坛安装防护栏。已知花坛两条直角边长度分别为 3 米和 4 米,现在要算出斜边防护栏的长度,这样才能准确购买材料。大家想想,该怎么计算呢?”学生们瞬间来了兴致,纷纷开动脑筋。这时,有学生举手提问:“老师,为什么花坛是直角三角形呀,别的形状不行吗?”老师微笑着回答:“这是个好问题!直角三角形有独特的性质,像我们今天要用的勾股定理,就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而且直角三角形在生活里很常见,比如房梁的搭建,很多都是利用了直角三角形的稳定性。”又有学生追问:“老师,如果不知道直角边长度,只知道斜边和一个直角边,还能用勾股定理吗?”老师点头肯定:“当然可以!勾股定理的公式是 a2+b2=c2 (其中 c 为斜边),知道任意两边,就能求出第三边。要是已知斜边 c 和一条直角边 a,那另一条直角边 b 就等于 √ )。”在这样一问一答的互动中,学生们不断深入思考。他们结合生活常识和已有知识,尝试构建直角三角形模型,最终算出斜边长度为 5 米。课堂氛围热烈非凡,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勾股定理的应用,更深刻理解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开展小组合作,强化课堂互动交流

小组合作作为互动教学的关键策略,能让学生在团队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在“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中,教师给出工厂生产产品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生产量与利润间的一次函数关系,并探讨最大利润时的生产量。各小组迅速分工合作,讨论热烈。这时,有学生举手提问:“老师,固定成本不管生产多少产品都是 2000 元,这个在函数里该怎么体现呀?”老师耐心解答:“固定成本是不随生产量变化的,在建立函数时,它相当于一次函数 y=kx+b 中的 b。在这里,我们可以设利润为 Δy ,生产量为 x ,那么总成本就是 2000+ 10x ,售价是 30x ,利润 y 就等于售价减去成本,即 y=30x -(2000+10x) 。”又有学生疑惑:“老师,那生产量 x 的取值范围怎么确定呢?

总不能无限生产吧。”老师点头肯定:“问得好!生产量 x 首先要大于等于 0,因为生产量不能为负。同时,还要考虑实际情况,比如工厂的生产能力、市场需求等。在这个案例里,我们先假设没有其他限制,那么 x⩾0 就可以。”在老师的解答下,学生们思路更清晰了。他们继续讨论,各抒己见,最终成功得出函数表达式,并找到最大利润对应的生产量。各小组代表上台分享时,逻辑清晰,表达流畅。

(三)设置问题引导,促进师生深度互动

设置具有层次性的问题是推动师生深度互动的重要策略。教师凭借精心构思的问题引导,能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力,助力他们逐步透彻掌握数学知识。课堂上,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模式,很难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但若教师抛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就能促使学生主动思索,达成师生双向的交流互动,提升课堂成效。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格外关注问题的层次与逻辑,按照从易到难、从浅到深的顺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问题,实现知识的有效内化。

在概率问题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能充分激发学生思维活力。教师先抛出简单问题:“掷硬币正反面出现的概率是多少?”学生们轻松答出各为 50% ,初步建立起对概率的感性认识。掌握基本概念后,教师提出更复杂的问题:“连续掷三次硬币,三次都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学生们开始深入思考,尝试运用所学知识求解。这时,有学生举手提问:“老师,连续掷三次硬币,只要有一次正面朝上就行,这个概率该怎么算呀?”老师微笑着回答:“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我们可以用对立事件的方法来求解。先算出三次都反面朝上的概率,再用 1 减去这个概率,就能得到至少一次正面朝上的概率。三次都反面朝上的概率是 (1/2)×(1/2)×(1/2)=1/8 ,所以至少一次正面朝上的概率就是 1-1/8=7/8 。”又有学生疑惑:“老师,如果掷的次数更多,比如五次,那计算起来会不会很复杂?”老师点头说:“确实会复杂一些,但方法是一样的。我们可以利用排列组合的知识,算出不同情况的概率,再进行相加。不过随着次数增加,计算量会增大,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或者规律来简化计算。”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中,学生们对概率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教师鼓励学生主动表达思考过程和解决方案,学生们积极分享,课堂讨论热烈而多元。教师还设计开放式问题,如“改变硬币的形状,比如变成不规则的,正反面概率还会是50% 吗?”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索。

三、结语

互动教学模式成效显著,在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参与度上优势突出,还能有力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其解决数学问题的综合素养,优化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它为数学课堂增添了活力,促使学生更主动地探索、思考数学问题,助力教学目标的进一步达成。

参考文献:

[1] 阎永生 . 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J]. 华夏教师 ,2019(21):37-37.

[2] 刘友生 .“导学互动”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J]. 华夏教师,2018(35):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