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标引领下小学数学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王永忠
陕西省府谷县木瓜镇九年制学校;719499
陕西省府谷县木瓜镇九年制学校 719499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改革的浪潮不断推进,新课标的出台为小学数学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发散思维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一环,其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探究式学习,这为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1] 然而,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小学数学发散思维能力的内涵和特征
1.1 内涵界定
小学数学发散思维能力,是指小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能够突破常规思维模式,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向进行思考,产生多种解决方案或答案的能力。它要求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联想和想象,从而找到新颖、独特的解题方法。
1.2 特征分析
灵活性:学生能够迅速转换思维角度,灵活应对各种数学问题。
流畅性:在思考过程中,学生能够迅速联想到相关知识,形成连续的思维链条。
独特性:能够产生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不拘泥于传统答案。
批判性:对已有解法进行审视和评价,敢于提出质疑和改进意见。
二、新课标引领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现状
在新课标引领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已逐渐受到重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一些挑战和不足。一方面,部分教师仍倾向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精神。另一方面,尽管一些教师意识到了发散思维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仍显单一,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此外,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也限制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过于注重标准答案和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过程的评价。因此,在新课标引领下,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仍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实践。
三、新课标引领下小学数学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3.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火花
教师应创设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例如,在教授“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设计“分蛋糕”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如何用分数表示蛋糕的不同部分,从而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教学“图形的旋转”时,可以创设一个“设计旋转图案”的情境,鼓励学生思考并动手尝试,通过旋转不同的图形来创造出新的图案,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图形旋转的理解,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2]
3.2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过程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主动思考。比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些轴对称图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尝试找出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折叠纸张、绘制图形等方式亲自探索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这种探究式学习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通过集思广益促进发散思维的发展。例如,在学习“认识正方形”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先让学生利用实物模型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进行比较,然后再让学生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进而找出两者之间的区别。
·游戏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一些简单、有趣的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在游戏过程中产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比大小”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设计“猜数字”的游戏,让学生通过猜测和比较数字的大小来锻炼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3]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数学拼图游戏,让学生在拼接图形的过程中发现数学规律,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些游戏不仅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还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3.3 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建立包含知识掌握、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个维度的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考察,鼓励学生提出新颖独特的观点和解决方法。评价体系应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3.4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数学书籍、参加数学竞赛等活动,以拓宽知识视野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提供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通过课堂提问引导学生质疑和探讨,提升思维能力。让学生进行课后学习反思,如记录笔记、交流心得,以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提高发散思维。
四、小学数学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评价研究
4.1 评价原则
多元性:从多个角度评价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包括解题方法、思维过程、创新能力等。评价学生时,应重视其解题过程中的思考路径和创新尝试。这有助于了解学生是否能灵活运用知识,多角度寻找解决方案。同时,评价思维过程的逻辑性和条理性,鼓励学生展现独特思考和推理。创新能力是关键,评价应关注学生是否提出新颖观点和方法,激励他们探索未知,挑战传统思维。
过程性:重视学生的思考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教师在评价时应观察学生的思考轨迹,理解他们在解题中的疑惑、探索和创新。这有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发现思维障碍,提供针对性指导。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尝试,培养坚韧的学习精神。
激励性:评价旨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不仅是评判,更是激励。教师应通过评价发现并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鼓励他们建立自信,勇于挑战,追求卓越。同时,评价应考虑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思考和解题方式,鼓励个性和创造力的展现。
4.2 评价方法
作品展示:通过展示解题过程和成果,学生能通过同伴和教师的评价了解自身优缺点。展示有助于提升表达和自信,促进相互学习。同伴评价培养批判性思维,教师点评则提供指导和建设性意见,帮助学生确定努力方向。
口头报告:让学生口头汇报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锻炼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性。通过口头报告,学生不仅能够阐述自己的思考过程,还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解题思路进行反思和优化。
成长记录袋:创建学生成长记录袋,记录他们在发散思维上的进步和成就。记录袋包含作品、解题过程、反思日记等,全面展示学生的努力和成长。定期回顾和分享记录袋内容,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自我效能感。教师可利用记录袋信息提供个性化指导,推动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
五、结语
新课标引领下小学数学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为教师,我们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们也应加强对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培养策略和评价方法,为小学数学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参考文献:
[1] 姜丰德 .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J]. 教师博览 ,2021,601(24):67-68.
[2] 徐高 .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的策略 [J]. 新课程导学 ,2020,482(15):54.
[3] 马虎财 . 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对策 [J]. 知识窗 ( 教师版 ),2022(05):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