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心算教育融入小学数学课程的路径与挑战
张雨
吉林省榆树市第六小学校 130400
引言
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迈向新的阶段,数学领域尤为凸显其思维锻炼与文化传承的双重使命,作为我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该理论体系所蕴含的独到数形结合手法及其心智运算模式,该教育方案在培养学生计算技能、空间思维及注意力集中方面具有显著的专业特长。目前我国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体系内,在当前教育体系中,珠心算教学活动多采取兴趣班或校本课程的形式,以零散状态呈现,未形成系统化的融入路径模型,近年来,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 重视数学文化渗透",为珠心算教育的课程化提供了政策契机。
一、珠心算教育融入小学数学课程的必要性及价值定位
珠心算教学实践揭示了珠算形象操作与抽象思维转换的内在逻辑,实现具体运算向抽象运算过渡的过渡性策略,经北京市海淀区某小学验证,实验结果如下,经过严格珠心算训练的学子在处理四则运算繁复问题时,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反应速度增长了 27 个百分点,误差比率降低 15 个百分点,本训练模式与小学数学教育目标从“数感构建”向“推理训练”的过渡相匹配,小学低年级学生数位概念认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珠心算教学领域内聚集了丰富的数学发展史、认知心理学及脑神经科学的理论知识,日本文部科学省于 2017 年将“和算”纳入小学数学必修课程,其实践成效已得到证实,课程化教学对传统计算文化的传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从而有效增强学科文化的认同,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亟需珠心算教学方法的系统化引入,打造具有文化底蕴支撑的数学教育体系。
二、珠心算教育课程化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教育主体认知差异显著
价值认同领域分化现象凸显,63 据调查,有百分比的父母将珠心算归类为“超纲教育”范畴,29 相当比例的教师对课程标准内容授课时间的被侵占现象表示担忧,文化属性诠释偏差,某些教育机构将珠心算与速算手段等同视之,未充分认识到其数学思维培养的潜在价值。
(二)课程整合系统性不足
教材内容与课程教学目标的契合度偏低,目前通用的数学教育教材中,珠算知识所占比重仅为 0.3% ,该内容主要聚焦于二年级教材中“认识算盘”这一独立章节,教学实践环节出现连续性断裂带,传统珠心算的“口诀记忆”教学模式与探究式教学理念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矛盾,某地区课堂观察数据表明,融合课程案例中,教学方法衔接失当现象占比达到 68% 。
(三)评价支撑体系缺失
过程性评价工具领域尚存在空白,需进一步探索,在现有的数学评价机制中,对表象操作及心智计算等核心维度的评估指标尚显不足,效果评估体系存在明显不足,大量实证研究案例数量普遍未达到一千例,难以得出权威性的结论性总结。
(四)教师专业能力结构性短板
我国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珠心算教师资质认证标准,某省教育调研结果显示,数学教师接受系统培训的比例仅为 11% ,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对形式性要素的过分重视,而未能深入挖掘课程本质的倾向。
三、珠心算教育深度融入课程的策略体系
(一)构建理论-实践双向支撑框架
认知科学理论奠基基于 PISA2022 数学素养框架,建立 " 具身认知-动态表征-元认知" 三层整合模型。如苏州大学团队开发的" 珠码数位映射教学法",通过算珠排列与数字分解的实时投影,实现具象与抽象思维的同步建构。
课程标准衔接设计参照新加坡数学课程 "CPA 教学法 ",在 " 数与代数 " 领
域设置珠心算专项模块。例如,在 ′′20 以内加减法 " 单元嵌入 " 实拨一看拨一想拨" 三阶训练,使算珠操作自然融入算理理解过程。
(二)分学段梯度化课程开发
针对小学低年级(一至二年级)学生,策划并实施“算珠操作与数感培育”主题教育活动," 算珠拼图 " 娱乐活动对十进制数值体系的认知强化效果明显,人教版实验教材中,算珠计数器作为新教具正式纳入教学辅助体系,实现数值抽象概念的具象化表达。
针对中高年级(3 至 6 年级)学生,进行“珠心算思维迁移”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施,采用空珠盘进行分数计算的演绎推理,实证分析显示,某学校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了学生在异分母加减法计算的正确率,增幅高达 41% 。
(三)专业化师资培养机制
职业前期教育体系化,嵌入路径探索,在我国师范类院校数学教育专业中增设“珠算文化与实践”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实施“珠心算微专业”认证试点行动。职后培训体系,建立 " 理论研修-实操演练-课例开发 "三维培训模式,北京市开展的 " 百节精品课例 " 建设工程,形成可复制的教学范例库。
(四)动态多元评价体系创新
开发“四维评价模型量表”,技能熟练度 30% ,思维可视化 40% ,文化理解20% ,学习情感 10% ,构成评价维度,深圳市某区借助 AR 技术,对学生的指法动作轨迹及脑电波信号进行同步记录与分析,精确化过程性评价的实施手段升级。
结语
珠心算教育融入小学数学课程,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创新数学教育模式的关键突破。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实施挑战与应对策略,揭示课程整合需突破认知壁垒、完善支撑体系、创新实施路径的核心逻辑。研究表明,只有构建理论指导明确、课程设计科学、评价跟进及时、保障机制健全的融合生态,才能实现珠心算教育从”特色项目”向”常态课程”的质变跃升。未来研究需进一步关注神经教育学视域下的训练效果机制,以及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教学路径,持续推动传统智慧与现代教育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欧文汉 , 程北平 , 黄仲阳 , 等 . 国民教育赋能文化传承珠算非遗创新保护发展——江苏省珠算珠心算传承发展调研报告 [J]. 珠算与珠心算 ,2024,(06):4-7.
[2] 刘俊萍 . 浅谈珠心算正迁移作用对儿童成长的长期影响 [J]. 珠算与珠心算 ,2024,(06):25-27.
[3] 高畅 . 日本珠算珠心算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启示(下)[J]. 珠算与珠心算 ,2024,(06):28-33.